台灣展翅協會長期耕耘兒少服務工作,致力於防制兒少性剝削及人口販運、守護兒少上網安全及提倡兒童人權,致力找回兒少的笑容。 我們提供遭受性剝削或性侵害的兒少及其家庭服務,幫助家庭失功能的弱勢少女建立自立生活能力,讓她們能順利進入社會與職場獨立生活;同時積極推動修法與倡議,並且提供兒少、家長、專業人員和社會大眾有關兒少性剝削防制、網路安全、兒童人權的教育宣導。透過專業且全方位的工作,建構一個友善安全的環境,保護孩子免於遭受性剝削的傷害!期望匯集眾人的力量,協助受傷的孩子擁有能力與機會,如鷹展翅高飛。 台灣展翅協會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的工作行列。
台灣失智症協會(Taiw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TADA)創辦於2002年9月15日,為非營利之法人組織,個人會員超過600人,團體會員超過60個,理監事會20人,秘書處15人,最高決策單位為會員大會。於2005年9月28日成為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正式會員,為台灣唯一代表組織。2009年3月25日本會湯麗玉秘書長當選ADI理事。失智症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快速增加。目前全世界每4秒鐘增加1名失智患者,台灣未來失智人口每年平均將增加一萬人,失智症已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衛生課題,而本會之存在對台灣失智防治照護工作之發展有重要貢獻。
龍眼林基金會是921地震後,位於南投災區的龍眼林社區,為感恩社會協助,後於民國95年設立基金會,服務之宗旨為「感恩惜福、樂善共住,扶老助幼、照顧弱勢」,陸續辦理「長期照顧居家服務及送餐服務」、「法院函查兒少案件調查訪視」、「身心障礙暨老人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計畫」、「家庭支持服務資源布建方案」等政府方案,服務對象涵蓋兒少、老人、身障者及家庭服務,並因應家庭服務需求,發展個別化專精服務。 針對家庭關係疏離或衝突之兒少,透過執行「法院函查兒少調查訪視服務」及「南投地院家事服務中心」,每年服務逾1千個兒少家庭,從「兒童是權利的主體」觀點出發,由社工人員在失和家庭紛爭中經實地訪視後,提供訪視報告給法院作為裁定參考、陪同出庭/調解、提供家事商談服務或進行資源轉介,基金會亦定期與司法單位及社福團體等網絡單位,聯繫與討論,凝聚專業服務共識。 因應現代化社會家庭支持量能減弱,透過執行「家庭支持服務資源布建方案」,主動訪視並連結網絡資源以即時提供服務,以提供相關支持性服務方案,布建社區福利資源為方向,提升福利輸送可近性及可及性。近年基金會結合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復健中心及輔具資源中心等網絡單位,協助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身障、老人家庭,建構照顧資源,並連結律師、地政士等專家學者提供法律服務,在110年至113年期間基金會執行臺中市政府社會局監護職務個案87案,113年合計提供44戶脆弱家庭各項支持及預防性服務,服務內容包含心理情緒支持、法律權益服務、物資協助等,累計服務約295人次。 為強化獨居老人社會支持網絡,基金會發展「長期照顧居家服務及送餐服務」,提供一站式照顧專業整合服務,113年累積臨托服務為193人次,居家服務為43773人次,居家喘息服務為668人次,並服務邊緣社區長者共114人次,送出23806個便當。 龍眼林基金會秉持專業、親切、在地化之原則,在臺中、南投等地區深耕多年,與地方政府及各網絡單位密切合作,也逐漸成為社會安全網中不可或缺的專業團隊。
社團法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簡稱(台少盟)」是由一群長期從事少年福利工作的民間團體所組成,有鑒於國家長期以來缺乏整體性的少年福利政策規劃,相關經費預算持續受到資源分配的排擠效應,讓少年福利化約為特殊少年的殘補式福利工作,使得少年權益與福利日漸被政策排除而邊緣化,欠缺建構少年多元身心發展的空間與資源,故於2003年6月結盟22個少年團體,共同關心與倡議攸關少年身心發展之六大權益,包括:「福利保護權」、「社會參與權」、「文化休閒權」、「勞動保護權」、「公平受教權」、「健康發展權」,並積極監督落實各項少年福利政策及經費預算,進而喚起社會各界關注青少年政策及投資青少年的發展需求。
在多元與共融中發揮您的所長 在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我們不僅提供服務,更創造希望。作為一個致力於服務顏損、燒傷及其他身心障礙者的組織,我們深信每一位員工都是我們使命實現的關鍵。在這裡,您將體驗到一個多元包容、平等尊重的工作環境,每一位夥伴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多元包容,尊重每一位員工 我們深知,創造一個多元文化的工作環境對於激發創新和進步至關重要。在陽光基金會,我們鼓勵員工展現自己的獨特性,並尊重每一位個體的差異。無論您的背景如何,我們都相信您能為我們的團隊帶來新的視角和能量。 平等尊重,共創和諧工作氛圍 我們致力於營造一個平等尊重的工作環境。在這裡,每一位員工的聲音都會被聽見,每一個意見都會被重視。我們相信,透過團隊合作和相互尊重,我們能夠共同創造更加和諧與有效率的工作氛圍。 發揮所長,實現個人與組織的成長 在陽光基金會,我們鼓勵員工發揮自己的專長和創意。我們提供多樣化的工作機會和專業發展計劃,讓您在追求組織目標的同時,也能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的成長。無論您是社會工作、就業服務、復健諮商、行政管理、公關行銷或其他領域的專才,您都將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彈性工時制度,平衡工作與生活 我們理解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平衡工作與個人生活的重要性。因此,陽光基金會實施彈性工時制度,讓員工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節奏安排工作,從而達到工作與生活的最佳平衡。 加入我們,一起創造更多陽光 在陽光基金會,您不僅是加入一個工作團隊,更是成為一個溫暖家庭的一部分。我們期待著有更多像您一樣充滿熱情和才華的朋友加入我們,一起攜手為社會帶來更多的陽光和希望。
中華長照協會旨在提供完善之長照服務,以解決家屬之照顧負擔與現今高齡化、獨居失依等社會問題,建構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之良善社會。
關愛之家成立於1986年,致力於提供愛滋感染者及其受影響族群溫暖的支持與照護。我們的創辦人楊婕妤女士,因親身經歷至親感染愛滋的挑戰,開啟了長達三十餘年的服務旅程,並於2011年正式立案成立「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以人道精神為核心,為感染者提供醫療、生活照護與社會支持。 關愛之家目前在台灣設立了兩處愛滋中途之家,累計已收容近近千位感染者,並提供超過2,500位感染者心理諮商與協助。此外,我們與政府機構(教育部、法務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作,積極推動愛滋衛教、反歧視倡議及毒品防制教育,期盼消除社會對愛滋病與藥物濫用的誤解與恐慌。 近年來,因應台灣外籍移工人口的快速成長,我們自1997年起拓展服務範圍,關懷外籍落難人士、新住民及移工婦女,並協助因無戶籍而難以獲得社會資源的非本國籍兒童。我們積極籌措資源,確保他們能夠獲得適當的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支持。 加入我們,讓愛延續! 關愛之家不僅是愛滋感染者與弱勢族群的避風港,也是一個充滿溫暖、尊重與多元包容的工作環境。我們歡迎對社會服務、公共衛生、心理諮商、社工及教育倡導有熱忱的夥伴加入,一同打造更友善的社會。 我們提供: 充滿使命感與影響力的工作機會 友善且尊重多元文化的職場環境 完整的教育訓練與成長發展機會 讓我們攜手同行,為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帶來希望!
本會是內政部轄下之合法社團法人,依儲蓄互助社法規定受政府授權輔導、管理與監督各儲蓄互助社。儲蓄互助社則為一群具有「共同關係」的自然人及非營利法人所組成的非營利社團法人。所謂共同關係,乃指工作於同一公司、工廠或職業團體,或參加同一社團或宗教團體或原住民團體,或居住於同一社區者。目前全國各地共有323個儲蓄互助社,社員人數共22萬人。
第一階段:中途之家 (1988-1992) 一群基督徒看見不幸少女的需求,建立全台第一所中途之家-勵馨園,開展收容服務,替少女們預備家園。 第二階段:反雛妓運動(1992-1995) 推動「反雛妓華西街慢跑」社會運動,促使勵馨版本的《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立法通過(及現行《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 第三階段:少女保護行動者(1995-2001) 建立全國「少女希望網絡」並成立「蒲公英治療中心」,提供遭受性侵害及其重要他人諮商治療。 第四階段:Empower少女與婦女(2001-2008) 在多年的一線服務中,看見服務對象的需求,勵馨持續發聲、參與性別公義的行動倡議,積極實踐「充權」並開展協助婦女接軌就業的準備性職場。 第五階段:終止性、性別暴力 共創性別公義的社會(2008-迄今) 加入全球反暴力行動,並號召成立「亞洲婦女安置網路(ANWS)」持續倡議與致力終結社會中所有性/別暴力行為與壓迫,建立性別公義的社會。
【從修法開始】 有鑑於民國 62 年公布施行的兒童福利法已不適於現今社會,民國 79 年底由林志嘉等多位立委及關心兒童的各界人士 、 相關團體 , 共同組成「 兒童福利聯盟 」,著手進行修法工作。 修法過程中, 各方均認為應成立一永久性組織, 以長期致力於兒童福利工作推展 :「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於 80 年 12 月誕生。 【做倡議,更發展超過25項服務】 除持續法令政策的修訂與倡導之外,一路以來,兒盟一直回應時代的變遷與需求,開展了許多新興的直接服務方案,包括收出養服務、失蹤兒童協尋服務、棄兒保護服務及特殊際遇兒童保護工作,更創造反霸凌議題,因應離婚親子推出服務,更針對受到疫情衝擊的家庭提供協助。 透過倡議與服務並進,如實地往「與孩子共創更好的世界」初衷邁進。
伴侶盟成立於2009年,並於2012年8月正式向內政部登記立案。我們有兩項重要主張,第一是還給台灣同志平等結婚的權利;第二是正視台灣快速變遷的家庭結構,並在法律與相關制度上提供合適且平等的保護。 為了達成目標,我們歷經兩年多的研議,在2012年草擬出「多元成家」三法,並於2013年正式將婚姻平權法案送入立法院。此外,我們也透過司法訴訟撼動體制,目前有三對同性伴侶要求登記結婚的案件正在司法審理中,另有一件已送交大法官釋憲。 多元成家的立法運動在2013年引發宗教反同勢力的恐慌與強力阻撓,雖然法案進度受阻,但婚姻平權與多元成家議題終於浮上檯面,成為公共討論的焦點議題,社會上對同性戀的恐懼和不能言說的禁錮已逐漸被鬆動。
台灣希望之芽協會是由一群熱愛柬埔寨的朋友們共同發起的組織,於2010年12月成立。協會期望匯聚台灣的愛心資源,致力推廣發展中國家的偏鄉教育、醫療與農業發展,為貧苦的人民服務,落實「在他人的苦難上,看見自己的愛與責任」的信念。 台灣雖是地理上的小國,卻可以是愛心輸出的大國,過去五十年受援助的台灣,已經發展到有足夠的實力參與地球村的人道援助工作,讓我們帶著世界公民的角色,分享台灣軟實力,與世界為友,串起每一顆善良的心。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先生在1985年成立「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開啟了長榮集團長期投注關懷社會、照顧弱勢團體的實際行動;從提供清寒助學金,到成立長榮交響樂團、創辦海事博物館、出版免費贈閱的《道德月刊》;進而到購置一棟以公益用途為主的基金會大樓,充分發揮基金會多元化的社會服務功能,具體實現張總裁回饋社會的宏願,開創台灣公益事業新紀元。 長榮集團的員工經常轉述張總裁的一個信念:「人活著就是要積功德、做善事」,長期以來有著虔誠宗教信仰的張總裁,也是秉持著這種信念行事,他認為一個企業家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賺了錢應該要心存感恩的心,不能忘本,並要適時行善佈施,回饋社會。
【組織簡介】 2010 年起,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 臺灣)將源自印度河濱學校的 Design for Change 教育理念引入臺灣,強調將設計思考概念融入教學現場,透過 DFC 學習法讓孩童體驗解決問題的行動歷程,透過感受周遭環境、解決真實問題、探索擅長能力,幫助孩子找回失去的學習自信,讓孩子知道成績不是定義自己唯一的方法,自己本來就值得被肯定,點燃孩子的學習動機,培養面對未來所需的能力。 Design for Change 的教育理念發源於印度河濱學校,至今全球有超過 70 個國家齊聲響應以設計思考為基礎的 DFC 學習法。2010 年,協會發起人許芯瑋取得 Design for Change, Global 之品牌授權,成立 Design for Change, Taiwan(DFC 臺灣),以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為 DFC 學習法在臺之唯一推動單位。 【榮譽與認證】 丨國際認可獎項 2021-Reimagine Education Award: Most Impactful and Inspiring Innovators in K12 Education from around the world for HundrED 2021 Global collection 2019-Lexus Design Award 2018-Creativity: HundrED Global Collection 2018, 2019, 2020, 2021 2015-樂高基金會:重新想像學習大獎 丨臺灣認可獎項 2025-21 屆 Keep Walking 2024-永續教科書 2023-第九屆傳善獎 2020-第三屆堉璘台灣奉獻獎-鼓勵獎 2021-Fun 大視野全國第四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加速器錄取團隊 2019-NPOst 公益行動家 2017-親子天下第一屆創新教育100 2017-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未來教育臺灣一百 丨DFC 學習法相關研究與肯定 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世界最大課堂—SDG4 優質教育實踐辦法」中的一項。 ◍ 2019 年 史丹佛大學教育學院 Chin & Blair 研究指出,DFC 學習法因容易上手,使孩子能轉移所學於教室外運用,帶給孩子的學習以「勇於接受建設性批評」與「發想不同解方」最為顯著。 ◍ 2018 年 葉俊榮時任教育部長指出,DFC 學習法與目前臺灣所推動的新課綱素養精神相契合:從探究式學習、跨領域整合,激發訓練孩子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培養孩子「人生需要的能力」。 ◍ 2015 年 教育巨擘霍華‧賈登納領軍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好計畫」(The Good Project)證實 DFC 學習法可以讓孩子更具同理心、自信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1.歷史沿革: 本會成立於93年3月3日,乃是爲了紀念張秀菊女士(1946~1993)慈悲助人、犧牲奉獻的精神而成立,張秀菊女士為張家之童養媳,故從夫姓,童年及少年時相當刻苦,默默承受著不公平之對待,雖家務及家計負擔沉重,但從不怨天尤人,只要他人向張女士求助,即便身邊僅剩一個饅頭,也會先施予他人,但上天卻妒英才,張女士因操勞過度而往生,享年四十七歲。 本會董事長張良卿先生即為張女士之長子,自小跟著張女士至香菇寮工作,看著張女士為了賺錢餬口受盡委屈與困厄,但只要有餘力一定伸出援手幫助他人。故張董事長秉著張女士之遺訓,繼續將張女士對世人的關愛及協助的精神化為綿延之力量。 2.本會宗旨: 秉持張秀菊慈悲助人、犧牲奉獻精神,營造一個安全、祥和、穩定的生活環境,協助弱勢不幸的兒少獲得順利發展與社會參與的機會,在一個健康友善的環境中成長茁壯。 3.願景: 成為一個有品格、有效能的非營利機構,透過專業的服務,協助弱勢族群,發展良好的生存能力,適應社會環境,共創祥和社會。 4.核心價值:誠實、負責、勇氣、創新、貢獻、堅持。
好鄰居(Good Neighbors)是一個國際救援及發展的非政府組織,並獲得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UN ECOSOC)全面諮詢地位。目前於世界44個國家設有服務據點。好鄰居使命為令世界成為沒有飢餓、人民和睦相處的地方。 台灣好鄰居協會成立於2019年,在台灣我們關注兒童權利教育與倡議,推動台灣成為兒童友善家園;在國際,我們重視國際扶貧與社區發展,特別是守護兒童,並積極協助各項災害與緊急狀況。合作夥伴包括外交部、國合會、各縣市政府、企業及大專院校等。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致力於培育社會所需的人才,十多年來規劃推動各項培育計畫與系列活動,透過學術服務產業趨勢分析與人才價值前瞻研究等成果,定義出社會所需人才的六大指標「FIT+HUG」,並將其導入各項培育計畫。研究、 FIT三大特質代表的是「Friendly by nature」(真誠友善的本質)、「Innovative with diversity」(多元創新的思維)、「Technology-aware」(科技運用的認知);另外再加上HUG三大能力,分別代表「Human-centric approach」(以人為本作為)、「Uniting multiple domains」(跨領域整合)、「Global view with local act」(全球視野在地實踐)。 社群連結 www.linkedin.com/company/sayling-wen-cultural-&-education-foundation/
民國76年承接全台第一個少女中途之家,種下一顆服務種籽,從服務中發現需要,開展出環環相扣的服務。30多年來,善牧長期關注婦女兒少的議題,致力服務受暴婦幼、不幸少女、棄虐兒、目睹家庭暴力兒童、未婚小媽媽、高危機青少年、中輟生、年輕爸媽、單親家庭、新住民家庭、原住民家庭及人口販運被害人,全台服務據點45處,為台灣婦幼保護工作的先驅。 當時是值台灣少女被賣最嚴重的時期,善牧修女會來台接任少女中途之家,並展開外展服務工作,修女們跑遍花東地區,亦在婦職所及觀護所輔導少女發現遭受性剝削的少女分為:被騙、被賣。在被騙的少女中,有多數為單純的原住民少女,因尋求工作被騙下山,開始被逼賣淫的工作。由於上述的不幸案例屢見不鮮,因此善牧基金會開始著手原住民家庭服務的工作,勤於走訪部落,並成立服務中心。 另外,從被賣的少女中發現到,許多少女來自有家暴狀況的家庭,母親因不堪受虐離家,父親失功能,便將女兒亂倫或賣至色情行業。善牧也因此展開家暴的服務工作,而從家暴的服務經驗中更看到,一個暴力家庭的背後隱藏著許多危機,因此除了受到家暴的婦女之外,接著推展出受暴兒童、目睹暴力兒童、單親家庭及新住民家庭等的服務工作,積極防治從家暴衍生出來的諸多危機。 在少女中,善牧亦發現到青少年價值觀的扭曲以及家庭問題,也是造成此類少女增多重要因素,因此開始了街頭兒少、危機兒少及高風險青少年的服務工作,而後更成立了中輟學園,防範及輔導青少年在輟學時所衍生的吸毒、未婚懷孕、犯罪等各項問題。 也因為早期少女遭販賣的問題,讓善牧長年關注人口販運議題,除在國內外進行相關推廣工作,亦接受政府委託,成立人口販運被害人的收容安置工作。
社團法人台灣城鄉協力協會於2021年8月1日正式成立,以支援輔助台灣偏鄉教育資源不足與促進城鄉多元文化交流共榮為宗旨的協會,我們希望成為城鄉之間的橋樑,以偏鄉學校或社區的需求出發,引進不足的資源,長期支持陪伴,照顧師生身心靈,同時也讓城市看見偏鄉的多元美好。 現在我們希望招募和我們有共同理念,並願意一同投入偏鄉教育的人員加入我們!
Impact Hub Taipei 成立於 2015 年,隸屬全球最大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網絡 Impact Hub Network,據點遍布全球主要城市。作為專業的創業支持組織(Entrepreneur Support Organization, ESO),持續協助並培育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以及影響力創業團隊。 以「社會影響力」為核心使命,提供三大服務: ● 共享辦公空間:提供彈性、共創的辦公環境,促進創業者之間的啟發、連結與合作,形成具社會影響力的社群。 ● 育成與加速器計畫:結合資金資源的孵化與加速方案,支持專注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的創業團隊,協助擴大其影響力。 ● 溝通與倡議:串連不同領域的利害關係人,透過活動及合作推動社會創新,觸及更廣泛的大眾。 Impact Hub Taipei 分別於 2018 年及 2023 年通過 B 型企業認證,並持續與全球 B 型企業社群攜手,共同推動更包容、公平及永續的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