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桃園市自閉症協進會於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十八日由本會集合自閉症者家長代表及關心自閉症者的各界人士,透過長期的溝通,共同努力,經過數年的醞育推動下成立,提供服務桃園市內自閉症者及其家屬,維護自閉症者權益,倡導政府及社會大眾對自閉症者之重視關懷,辦理各項福利措施,早期療育及職業訓練,並扶助其自閉症者具備社會化生活能力為宗旨。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Whappywork 創辦人愛珠女士從早療服務開做起,一路服務近20年,輔導超過500位個案,不捨早療的孩子從學校畢業後,訓練及進步就中斷,甚至面臨求職碰壁及無處可去的困境。因此,在107年與兩位專業夥伴,一起成立台灣樂作創益協會,期望用快樂、創新、創益且多元的培訓方式,打造身心障礙者的專業學習場域,幫助他們朝向自立生活的目標前進。
『寶貝潛能發展中心』成立於民國94年3月29日,是由一群理念相同、志同道合的老師,在沒有宗教團體及企業財團的幫助下,憑藉著自己的力量,著手籌設身心障礙者的日間托育機構。 今年剛搬遷至新院區的寶貝中心,配合家長需求改變與政府法規調整,轉型成為成人日間照顧機構,以生活自立、技能訓練為目標,持續提供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各項服務。 組織轉型過程,亟需新血加入工作團隊,歡迎有志服務身心障礙者的夥伴,一起投入熱情、發揮創意,共創身心障礙服務的嶄新未來。
以配合政府政策辦理身心輔導、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教育推廣等有關工作,以加強接受本會服務的當事人生活適應能力,激發其潛能,創造幸福美滿人生,進而促進社會國家之安和樂利為宗旨。
經過「桃園市腦性麻痺協會」多年努力,許多腦麻兒及其家長體認到正向關懷及適切引導的重要性,希冀腦麻兒逐漸成長為青年後能延續此一核心價值,因此在協會理監事及同為腦麻兒家長的黃春賢先生積極奔走於各界響應捐助下,於2015年成立基金會,以培養腦麻青年自立生活與正向人生態度為主要目標,提升視野、開闊胸襟,期在適當連結與運用資源,強化解決問題能力,讓腦麻青年不僅為服務使用者,也能在適當支持下成為服務的提供者。
財團法人百善社福慈善基金會 財團法人百善社福慈善基金會成立於一份深切的關懷與承諾。我們致力於成為弱勢群體的堅實後盾,無論是困境中的家庭,還是需要守護的兒少,都能因為我們的陪伴而看見未來的光芒。 支持兒少據點,為童年注入溫暖 全台各地的弱勢兒少服務據點是我們的核心使命之一。我們提供穩定的資源與支持,打造安全、友善的空間,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陪伴中成長。因為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應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那是他們勇敢追逐夢想的起點。 經濟扶助,幫助家庭重建生活 面對因病痛、失業或其他逆境而陷入困難的個人與家庭,我們不僅提供經濟援助,更協助他們整合社會資源,找回生活的方向。我們堅信,給予幫助不只是解決問題,更是幫助他們重新站立,走向希望的新篇章。 與你同行,為愛啟航 我們不僅是資源的提供者,更是生命的陪伴者。無論是孩子的笑聲、家庭的力量,還是個人突破逆境的勇氣,這些故事讓我們更加堅定:愛與支持能改變人生的軌跡。 從童年的夢想,到生活的希望,百善基金會始終與需要的人同行。 我們相信,每一次的服務都能激起更多善意的回應;每一段的陪伴,都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動力。
財團法人桃園市真善美社會福利基金會創立於民國98年,主要從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 本公司擁有優秀的經營團隊,秉持著『愛、專業、尊重』的經營理念,追求企業永續經營及成長。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財團法人桃園市真善美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工作行列。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社團法人榮欣社會福利服務促進協會的工作行列。
本會由黃烈火先生(味全食品公司、和泰汽車公司之創辦人)於85年初獨自捐款創立,黃烈火先生因年幼成長經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為其人生信念。在擔任企業董事長時即有回饋社會之熱忱。退休後更不遺餘力的投入公益活,以「美好人生、祥和社會」理念為中心思想,創立「財團法人黃烈火社會福利基金會」。期待能達成「關懷幼兒、培育國家青年、維護老人尊嚴」之社會使命。積極推展相關之教育講座,團體活動,出版傳播,諮詢輔導與獎勵表揚等業務,以協助社會大眾都能過得快樂、健康、有尊嚴又有意義,獲得兼具「家庭美滿」、「身心健康」與「事業成功」的「美好人生」,並進一步使社會達到安和樂利之境。
1. 本會係由台北市智障家長協會的家長們同心協力募款,集合許多人的力量所組成的基金會,推動社區化、多元化、人性化之社會福利服務,以協助並提昇障者及其家庭之福利生活。 2. 本會是一個充滿熱情和活力的基金會,工作具創新性和挑戰性。
路得啟智學園成立於1995年,民國84年12月21日於桃園縣八德市立案, 為提升服務品質及院生生活環境,於民國101年10月15日遷址至桃園縣中壢市,並完成縣府核准立案。 服務對象:成年之中、重、極重度、多重障礙之學員及自閉症為主。 服務項目包含:學齡班、工作輔導班、就業訓練、家庭托顧服務媒合、提供家長照顧身障者之諮詢服務。
天主教沙爾德聖保祿修女會成立於1696年,沙爾德是一個地名,修女的搖籃地,位於法國人煙稀少的農村,一望無際的農田種滿麥田,當地有一教堂,主教名字是聖保祿,協助創立修女會,為了紀念聖保祿主教,所以此命名。 本院為桃園地區最具規模與聲譽的醫療機構之一,致力於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並持續創新,我們的醫療團隊由專業的醫師、護理人員及後勤支援團隊組成區域教學醫院,醫院設備完善,環境幽雅,並與長庚醫學中心合作,秉持以病患為中心的理念,為桃園地區帶來全方位的健康照護。 本院目標為透過醫療傳愛的精神,給予病患優良的醫療設備與技術,確保病患獲得最新的診療服務。尊重每一位患者的人格,照顧其身、心、靈上的需求,提供溫暖、尊重和體貼的醫療照護並不以營利為目的,營造賓至如歸的就醫體驗,成為社區民眾方便就醫的首要選擇醫院。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創立於民國68年12月15日,原名台灣省立桃園醫院,隸屬於台灣省政府衛生處,位於桃園縣縱貫路之中心點—內壢,開辦初期,僅有一幢七層綜合醫療大樓,病床200床,由於醫療業務發展迅速,開辦一年即一床難求而擴張至284床。民國70年增建急診大樓,民國73年擴建後棟大樓銜接,病床增加至500床。由於本院高水準的醫療、教學及研究,求診民眾及前來學習之醫生、醫學生、醫事人員不斷地增加,原有場所仍不敷使用,於民國77年向前台灣省立桃園療養院借用病房一幢,擴編為600床。 民國76年5月前台灣省政府邱主席創煥巡視本院及毗鄰之台灣省勞工處北區職訓中心時指示,將該中心現址及其後方魚池等共9575.06坪土地,全部撥交本院作為擴建之用,本院另購土地協助該中心遷建。工程於民國79年規劃,第一期醫療大樓工程於82年5月開工,88年7月搬遷啟用。門急診新建工程於95年10月完成啟用使桃園醫院成為現代化且空間完整之醫院。民國88年7月配合精省政策,改隸行政院衛生署,病床擴充至目前862床,現有員工總人數1,085人。 鑑於桃園縣幅員遼闊,工商快速發展,人口亦正成長,民國80年前台灣省議會決議將本院與交換土地之購地賸餘款作為籌設分院,84年選定醫療資源貧瘠之新屋鄉,該鄉無償捐贈土地,經奉核定病床300床,於87年12月發包,92年7月蒙 陳總統 水扁先生、呂副總統 秀蓮女士聯袂蒞臨主持開幕,目前除門診、急診服務外,另設病床125床(含加護病床4床)。 本院成立之始,即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建立實質的雙向建教合作及首創突破性之醫師與教師雙聘制度,得以羅致優秀醫護人員,亦獲前台灣省政府廳處鼎力支持與地方人士推崇,使得本院醫療設備趨於完善,復以全體同仁精誠團結,本著「先病人之憂而憂,後病人之樂而樂」,創業精神,提供卓越服務,民國70年獲教育部及衛生署評鑑「二級教學醫院」;民國72年及74年均獲評「準一級教學醫院」;民國77年獲評「準醫學中心」;民國80年評定晉升為「醫學中心」,成為省市立醫院中唯一的醫學中心,再創殊榮;83年及86年分別度獲評「準醫學中心」,惟89年醫院評鑑,因未設精神科等因素,而獲評鑑為「區域乙級教學醫院」;93年醫院評鑑亦獲評鑑為「區域乙類教學醫院」。96年在陳文鍾院長領導下,積極充實醫療團隊提升醫療品質、教學及研究,於96年通過新制醫院評鑑優等;再於97年通過新制教學醫院評鑑優等,成為署立醫院第一家獲得此殊榮之醫院。而且在經營管理上桃園醫院之績效也在97年達到高峰,獨占署立醫院之鰲頭。且在98年通過多項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以及通過「98年人體試驗/研究倫理委員會」訪查,成為衛生署所屬醫院首家通過之綜合醫院。
本中心係由創辦人李林樹先生,本著基督耶穌博愛之精神,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為期使一般人所以為無用之身心障礙者,能成為社會國家有用之國民,乃獨力創設本中心,並定名為「啟智技藝訓練中心」,以「因材施教,啟發智能」為中心宗旨並不冠以「殘障」等字樣。本中心於一九七七年向臺灣省政府社會處立案,開始招收中、重度身障者實施訓練。由於中心所秉持的理念正確,提供的服務措施得當, 因此業務擴展甚速,在短短十餘年間接受教養之智障者由十多名增加至三百多名。 其間因擴展所需之場地,均由創辦人李林樹先生關閉私人經營之事業,無償提供予中心使用。而且為使中心組織更健全,乃於民國一九八八年向內政部辦理財團法人登記,將座落於中壢市育英路七十七號之私有土地捐贈與中心,使本中心因有健全的組織、財政、制度,業務得以繼續發展,造福身心障礙國民。為擴大本中心之服務內容與範圍,李林樹先生又於一九九二年將座落於楊梅鎮楊湖段的三筆土地捐贈與中心,籌設專收重度智障者之機構。並承政府補助硬体設施所須經費,成立啟智技藝訓練中心楊梅院區,使中心的服務量增加到四百多名。提供身心障礙者特殊教育、職業訓練、職業安置、生活獨立訓練與社區生活安置等完整且連貫的服務措施,以造福更多的身心障礙者。 現今, 共有楊梅服務區、中壢服務區、八德服務區,繼續為提供身障者更多服務來努力。 中心宗旨 因著基督的愛啟智技藝訓練中心為一服務身心發展障礙者的機構,秉持著基督信仰從事服務智能障礙者的工作。我們認為身心發展障礙者的生命亦為上帝所賦予,與我們一般人相同,有著基本需求、權利、發展個人能力以及獲致幸福的機會。身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彼此依存、彼此顯得重要、彼此學習,不因身心發展之差異而有所差別。 本中心採用社區本位的安置模式,使身心障礙者在正常的環境中生活學習。為了使生活在本中心的住民有在家一般安逸舒適的環境,本中心的住宿模式採用小家庭式的管理方式,形式與空間和一般家庭相似,配合所提供的訓練,提供他們基本的社區獨立生活、個人目標與夢想的發掘、技能訓練、職業態度養成,並發展職業轉銜計畫,再藉助其他學習項目的銜接。
本會是由一群心智障礙者的家長所組成,以心智障礙者之終身照顧、終身教育為宗旨。前身為喜憨兒文教基金會,於八十四年六月二十日,由高雄市智障者福利促進會籌募基金伍佰萬元成立,並於九十年十月向內政部立案,並完成法人登記,成為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目前在台北、新竹及高雄均設有服務機構。 我們確信心智障礙只是生命裡一部份的殘缺,用父母的愛、社會的溫情,可以化解一切障礙,引導他們發揮潛能,回歸社區,有家、有工作及有同伴,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權益、體會生命的喜悅。
紅十字會桃園市分會是桃園在地經營的人民團體;在民國五十六年創推廣施打小兒麻痺疫苗風氣之先,為冰存疫苗而購置一台大同電冰箱,資深員工說這台冰箱運轉了五十多年,除了停電外,沒有停止運轉過,而且冷凍力絲毫未減,堪稱是紅十字會最資深的元老,「她」見證了半個世紀裏桃園紅十字會為市民健康的奮力過程。 五十多年來,從急救、水上安全等健康教育推廣,到眼前因社會變遷呈現的人口及家庭結構改變以致長期照顧多項相關問題出現。政府近幾年推動的長照2.0社區照顧相關政策中整合型照顧服務、居家照顧服務、日間照顧服務、照顧者支持服務等重要施政計畫,桃園紅十字會秉持的博愛人道服務精神,在桃園各地的角落持續服務。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桃園市分會的工作行列。
第一階段:中途之家 (1988-1992) 一群基督徒看見不幸少女的需求,建立全台第一所中途之家-勵馨園,開展收容服務,替少女們預備家園。 第二階段:反雛妓運動(1992-1995) 推動「反雛妓華西街慢跑」社會運動,促使勵馨版本的《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立法通過(及現行《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 第三階段:少女保護行動者(1995-2001) 建立全國「少女希望網絡」並成立「蒲公英治療中心」,提供遭受性侵害及其重要他人諮商治療。 第四階段:Empower少女與婦女(2001-2008) 在多年的一線服務中,看見服務對象的需求,勵馨持續發聲、參與性別公義的行動倡議,積極實踐「充權」並開展協助婦女接軌就業的準備性職場。 第五階段:終止性、性別暴力 共創性別公義的社會(2008-迄今) 加入全球反暴力行動,並號召成立「亞洲婦女安置網路(ANWS)」持續倡議與致力終結社會中所有性/別暴力行為與壓迫,建立性別公義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