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博物館始於1992年,由實業家許文龍先生創辦,是台灣館藏最豐最富盛名的私人博物館。初衷乃許創辦人年幼時受博物館薰陶文化藝術內涵,寄望創建一座由大眾共享共賞的博物館,以藝術文化涵養人心,成為民眾的心靈避風港。 2014年,奇美博物館遷移至臺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奇美館,將於2015年重新開館。奇美館建築體乃由奇美實業集團捐資興建,建成後贈予臺南市政府,再由奇美博物館基金會獲得營運權,得以經營管理50年。奇美博物館秉承許創辦人理念,將戮力經營,恢弘文化藝術風氣,讓世界看見台灣。 想了解更多請上博美博物館官方網站: http://www.chimeimuseum.org/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成立於1985年,為政府捐助設立的非營利機構。自2007年8月底,改組轉型納入臺北市政府運作後,以推動臺北的城市藝文發展為使命。 本會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之託,經營管理藝文館所包括:松山文創園區、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剝皮寮歷史街區、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偶戲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蟾蜍山煥民新村、嘉禾新村、新北投車站、北投中心新村、北投梅庭、北投溫泉博物館,並策辦台北電影節,及設置台北市電影委員會、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MS)。 因有公部門的參與和督導,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與一般民間性質基金會相較之下,更注重文化活動的公共性與市民的可及性,並多次推動開創性的城市藝術文化活動,是臺北市藝術文化發展的生命共同體。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富邦人壽美術館基金會在分享的使命下開創所有創意與無限可能。 The Fubon Art Foundation is committed to integrating art into daily life and unleashing people’s creative potential. 藝術透過展覽、講座、活動、禮贈、文宣、廣播。以最為親近的方式進入大眾生活。 透過「質」的提升讓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透過空間與色彩讓人自由欣賞,同時理解藝術可以增加更多日常思維,讓辦公室與公共環境也增添對於美好的分享與教育推廣的機會。
做為亞洲地區所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級民主基金會,台灣民主基金會的基本理念是在全民共識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永續經營、具遠景並運作透明化的超黨派機構,透過凝聚政黨、民間組織的力量,共同為擴大台灣參與全球民主接軌及鞏固民主實績而努力。
宜加寵物生活館創立於民國86年,深耕新莊地區近十載,穩健成長。因應客戶不斷提升的需求,本館於民國92年10月自公園一路舊址遷至現址,全面升級軟硬體設備,致力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體驗。 在景氣低迷、產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宜加之所以能穩健經營、業績持續成長,關鍵在於我們始終堅持使用最高等級的寵物美容產品,並秉持「取之於客戶,用之於客戶」的理念,回饋每一份信任。 我們也重視每一位員工的發展,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與多元的學習機會,歡迎充滿活力、具備熱忱的你加入我們的團隊,一同成長、共創價值。
≡ 化石先生 Mr. Fossil ≡ 成立於2019年,從事挖掘、清理、修復古生物相關內容、每年策辦自然科學展覽及與博物館合作外,亦經營了亞洲最大的博物館主題連鎖商店,主要銷售礦物、化石等自然科學商品及代理聞名世界的「Hansa Creation」。 同時,我們有自行開發的文創商品,希望結合教育知識,秉持著「把博物館帶到商場」的理念,讓前來消費的民眾不只是購物,還能從中學習知識,期待遊客回家看到商品時,能隨時聯想到在博物館探索時學習到的不同於日常的知識;我們也與不少文創創作者合作,提供平台讓創作者們提案,並幫忙規劃商業模式。 化石先生以古生物專業為基底,進而發展出通路市場及相關技術服務,此獨特性在市場成為獨樹一幟的臺灣特色文創產業。 ≡ 創辦人 老蕭Kiko ≡ 從事古生物相關工作超過30年,創立了臺灣第一家古生物修復機構,主持修復過許多國際知名的重要標本,亦參與過多家博物館規劃,持續活躍於國際古生物相關領域。 打造亞洲唯一的古生物修復團隊,創辦人依憑的不僅是專業技術,更是靠著靈活的經營思維,將商業、科學與藝術做出跨領域的完美結合,開拓出文創產業的新格局。
TC was founded in 1972. It has "yacht building" and "yacht service" respectively. It fully integrate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resources and provides one-stop yacht design, manufacturing, maintenance and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management. It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of diverse customers, but also strives to Develop a wider maritime leisure culture. TC成立於1972年,分別設有「船舶遊艇建造」和「船舶遊艇服務」。充分整合上下游資源,陸續建立提供一站式設計、製造、銷售、維護和休閒娛樂管理。不僅滿足多樣化客戶的需求,還努力發展更廣泛的海上休閒文化。
公司成立日期:2021/07/28 國內第一所博物館幼兒園,由社團法人金字塔幼兒教育研究學會領航,帶領72位3至6歲的小小孩,揮動好奇的大翅,舞動探索學習之尾翼,有如大翅鯨隨著洋流遨遊智慧的海洋。 我們是由一群幼教人所組成,兼具學術與實務經驗,以關心幼兒教育品質和幼兒學習成效為宗旨.
名匠設計成立於1985年至今。 致力於投入博物館、展覽館從無到有的過程。將專業能力發揮極致、腦力激盪創造新思維,同時與業主共享心中開花結果的喜悅。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名匠設計是一間值得信賴的設計公司!」 夢想,是一切創造的起源;而名匠有一個夢,源於博物館讓我們汲取新知技能與滿足好奇心。因此,我們用雙手繪出多種設計以激發更多的求知慾,用心規劃所有細節以滿足內心的探索慾,所有的作品都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是[國家軍事博物館]、高雄佛光山[淨土洞窟]以及[台東探索館]。9月2日開放參觀[國家檔案館]。希望對設計有想法、有興趣的朋友們,加入名匠團隊,這裡絕對是最好的學習成長環境,在國家級的案子中增廣見聞。彼此腦力激盪、發揮創造力,共同打造最能打動人心的展覽! 獎項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已於2023年5月19日隆重開幕,文化部長史哲表示「史前館重新開館是今年博物館日最好的禮物,期許重新開館後的史前館,能讓2300萬的臺灣人都到訪一次」。其中,南島廳入口處動畫「世界開始的地方」更榮獲多項殊榮。 2023 德國柏林iF設計獎 2022 美國ADC獎動畫類入圍 2022 臺灣金點設計獎 工程查核 / 近幾年政府工程品質查核,均獲甲等。 2020 澎湖生活博物館 2019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4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作品實績 / 世貿中心大型展覽:電腦展、食品展、國防展、資訊月;其中為來來飯店贏得五年美食展首獎。 短期巡迴展:農業科技展、台灣燈會、醫療資訊展。 博物館展示:自2002年與美國Museum Arts Inc.合作完成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更新工程」設計監造案之後,邁入新的里程碑。 2022年7月贏得「國家軍事博物館」典藏、圖書、展示、劇場、營運設備委託勞務採購案。 文史類: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南院、澎湖生活博物館、苗栗客家文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文化廳、台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 科技類: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苗栗台灣油礦陳列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健康探索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半導體的世界(台積電)、友達光電-達達大師的魔術盒。 自然與生態類:嘉義市立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的生物、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氣候變遷、臺北花卉博覽會-養生館、湖山水庫管理中心。 其他:佛光山-佛教節慶、蘭陽別院-甲子堂紀念館、臺北捷運逃生體驗營、睿澤香水觀光工廠、中國信託文薈館、法鼓山大愿校史館。 更多作品 詳見公司網站/ https://www.craftsmen.com.tw 福利制度 / 保險類 1.勞保 2.健保 其他 1.年終獎金 2.三節獎金 3.比圖獎金 4.工作獎金 5.每月全勤獎金 6.依表現適時調薪 休閒類 1.春酒聚餐 2.國外員工旅遊 請 / 休假制度 1.週休二日 2.特休/年假
主要從事進出口貿易,為國內最大電暖爐進口商(品牌:北方);行銷全省各大量販店,連鎖店,百貨公司,電器行等等,擁有為數不少的客戶群。 本公司秉持企業永續經營及成長;除整體營運穩定外,獲利也逐年提昇,是國內績優廠商之一。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有良好工作環境,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北方國際有限公司的工作行列。
力肯公司是國內專業氣動打釘廠成立於民國72年,主要係以製造專業氣動打釘槍為主,氣動打釘槍係屬較精密之手工具機械,所需技術層次高,公司對技術人才培養及設計能力開創不遺餘力,產品均經過嚴格的品質檢驗,除了已通過ISO9001、ISO14001認證之外,更通過美國知名廠商認可並以ODM方式合作整支釘槍之研發、生產,近二年已成功為客戶開發出數十個專業級系列機種,並已申請多國的專利權認證,確保力肯公司競爭優勢,使公司成為氣動打釘槍領域之領導廠商並於94年06月30日掛牌上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是我國唯一典藏影視聽資產專責行政法人機構,以強化影視聽資產典藏研究修復推廣、實現資產公共化任務為宗旨。為「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正式會員,前身為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及「國家電影資料館」。 在14座片庫中典藏計有電影膠片約2萬部、影視聽文物逾20萬件,自2008年起開始數位修復業務,至2019年高階數位掃描171部,合作修復42部,自主修復8部電影。致力於透過數位修復技術搶救保存影音檔案,以影視聽媒介保存記憶、典藏歷史。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 以「創作,展演,推廣舞蹈及其他藝文活動,促進文化發展與國際交流」為宗旨的「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是民間的非營利事業機構,組織架構包括1973年成立的「雲門舞集」、1999年成立的「雲門2」(2019 年 8 月起暫停),以及2015年開幕的淡水「雲門劇場」。 除了長年推動國內外展演,豐厚台灣與全球文化生活,雲門基金會也主持「創計畫」獎助年輕編舞家於雲門劇場創作排練,以及「流浪者計畫」支持年輕人出國擴展視野,更致力推動淡水社區的藝術教育與居民藝文活動。 雲門舞集 倫敦泰晤士報:亞洲第一當代舞團 法蘭克福匯報:世界一流現代舞團 英國國家舞蹈獎:傑出舞團獎 1973年,林懷民以中國最古老的舞名「雲門」為名,創辦「雲門舞集」。這是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林懷民擔任舞團藝術總監46年。2020年,鄭宗龍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 雲門長年海外巡演,以獨特的動作語言,傑出的舞作,精湛的舞技,成為國際藝術節與重要劇場的常客。舞團在歐、美、亞、澳各洲兩百多個舞台上演出,獲得各地觀眾與舞評家的熱烈讚賞。 「為所有人起舞」是雲門創團的宗旨。除了正式劇場的公演,舞團每年在台灣不同城市舉辦大型戶外演出。每場觀眾數萬,演出時秩序井然,現場不留一片紙屑,西方媒體譽為「地表上最大的舞蹈演出」。 1999年,雲門基金會創辦雲門2,每年邀請年輕編舞家創作新舞。2014年,鄭宗龍出任藝術總監,帶領團隊編創新作,巡演國際,深獲好評。 雲門兩團於2019年8月進行重組,雲門2暫停。重組後的雲門舞集,除了發表新作,搬演歷年經典舞作,培養新生代編舞家及年輕觀眾族群,以親切、活潑的方式深入社區,讓舞蹈走進大眾的生活。 2023年,雲門50週年,舞過半世紀,持續透過舞蹈扎根臺灣,開展舞蹈淑世志業。 雲門劇場 位於淡水高爾夫球場與滬尾砲台之間的雲門劇場,遠眺觀音山與淡水河出海口,淡綠玻璃帷幕的建築映照周遭高樹,融入恬靜的綠色地景。 2008年2月11日,雲門租賃16年,位於八里烏山頭的鐵皮屋排練場意外火災,多年心血付之一炬,全國關注。2009年4月,雲門基金會通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與台北縣(今新北市)政府簽訂合約,由雲門自行籌募經費,在1.5公頃的中央廣播電台舊址上興建雲門劇場,營運40年,如表現優異,得續約10年。營運期結束後,雲門劇場無償移轉新北市政府。 雲門董事會展開募款,截至2013年年底,總計4,155筆國內外民間捐款,成就了雲門劇場的興建。雲門劇場於2015年4月24日開幕演出,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捐款建造的劇院,也是華人世界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創意園地。 雲門劇場 建築群 包括一個400多席的劇場,兩個小劇場,可容千人的戶外綠地,以及辦公室和劇場專業空間。這是雲門基金會與舞團創作工作的場域,由此出發,巡演台灣邁向世界。這也是一個匯聚國內外藝術家創作、演出、跨界交流的平台;並透過藝文推廣活動,豐富社區文化生活,成為全民共享的綠色園區。
國家兩廳院於1987年落成,開啟臺灣表演藝術邁入專業化的先聲。 兩廳院是臺灣最成熟的國際級藝術中心,也是亞洲具指標性的當代劇場,無論當代或傳統、原生或外來,都在兩廳院的舞臺上共生,且深受臺灣觀眾青睞。這片土地的自由與開放讓多元文化彼此對話,自由帶來空間,開放帶來思考,是兩廳院存在的立基,也讓兩廳院成為亞洲最自由與開放的文化場景。 兩廳院場館成長週期 第一階段(1987-2003)是「求生期」(Survival Period)。兩廳院在落成初期,開拓臺灣表演藝術朝往專業化前進,並以帶動藝文生態發展、培養觀眾為使命,將「節目演出」設定為場館唯一核心,並大量引入國際重要節目。 第二階段(2004-2019)是「維持期」(Maintain Period)。2004年,兩廳院成為行政法人機構,由此開啟第二階段。兩廳院借重專業團隊,在執行公共政策的原則下,思考如何經營國際級場館並與生態維繫正向互動關係,將「節目演出」設定為場館核心外,再輔以「周邊服務」,開啟觀眾專業服務,並大幅改善硬體規劃。 第三階段(2020-)是「影響擴散期」(Inevitable Period)。創造文化與生活對話的機會,提出「節目演出」、「學習推廣」、「場館管理」三大方針,帶動產業正向發展,成就「亞洲具指標性的文化品牌」(A Cultural Brand of Asia)。 ※依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第16條及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規定,配偶或二親等內之親屬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監事,請勿投遞本場館職缺。
成立於2018年8月。團隊長期關心在地文化內容轉譯,透過出版、展覽、視覺、表演、文化體驗教學設計等形式,期望可以開啟藝術跨領域的多元管道,創造出新的敘事觀點作為長期努力的目標。同時希冀透過藝術中介者角色,創造藝術、環境、生活與民眾的連結。 營運主軸以文化部、文化局、圖書館、博物館等計畫為主;出版業務次之。 近兩年執行計畫: 2025年 文化部,113年「創新書市.庄頭書展」整合行銷暨輔導計畫(跨年度至114年6月) 新竹縣家庭教育中心,114年新竹縣家庭教育主題書展暨講座委託服務案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114年度新北市文化局所屬藝文中心演出暨前臺服務委託專業服務案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114年桃園文學館委託專業營運案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歷史建築『中壢龍岡圓環軍人雕像及周邊營舍』之『原憲兵營使用兵舍』展示規劃設計案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館家族串聯展覽及活動推廣計畫 國立歷史博物館,台語圖像小說企劃製作委託專業服務案 國立歷史博物館,兒童青少年文物藝術推廣系列活動服務委託案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博物館與轉型正義講座暨活動計畫 2024年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113年桃園市客家文化館、桃園北區客家會館及1895乙未保台記憶空間營運管理」計畫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龍岡『民國故事館』前期營運評估計畫」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新竹縣立總圖書館委外營運評估案」 文化部,推廣文學閱讀及人文活動補助—閱讀推廣類「創齡繪本閱讀推廣計畫」 文化部,輔導數位出版產業發展「《記得》、《回家》繪本閱讀無障礙數位電子書計畫」 文化部,113年「創新書市.庄頭書展」整合行銷暨輔導計畫 2021-2023年 文化部,漫畫創作及出版行銷獎勵計畫「《微醺島之味》漫畫出版計畫」 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補助「《TaKuXi愛去哪位》客語計程車私房旅遊書出版暨推廣應用計畫」 桃園市立圖書館,「112年桃園市兒童文學館推廣活動」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分館籌備與營運規劃」 桃園市立圖書館,「111年桃園市兒童文學館推廣活動及文學館營運規劃研究委託案」 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補助「《記得》、《回家》族語推廣計畫」 文化部,推廣文學閱讀及人文活動補助—閱讀推廣類「靈光現場.潛藏的故事力——閱讀跨域裡的文學符碼」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博物館暨園區調查研究計畫」 文化部,設計驅動跨域整合創新計畫「再現日昇之鄉──台東拉勞蘭部落公共服務創新計劃」 出版:繪本《記得》《回家》、漫畫《微醺島之味-上下冊》、專書《創齡學》等 臉書粉專 聚場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gatheringART 享讀福爾摩沙:https://www.facebook.com/readformosa 微醺島之味:https://www.facebook.com/jizake.TW 日出島之東:https://www.facebook.com/sunriseineastisland
「財團法人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基金會」是行政院依據《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設立之基金會,受理國家不法行為權利被侵害者申請生命、人身自由受侵害之賠償、財產所有權返還及名譽回復等相關事項。 截至今年10月,本會已通過1,079件生命及人身自由賠償案件,持續為協助完成臺灣的轉型正義而努力。 以總統身分致歉!賴清德:繼續為受難者平反、推動轉型正義(113/8/31)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523096 權利回復基金會通過112件申請 賠償金額逾1億元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11270065.aspx 首度舉辦平復國家不法儀式 蔡英文向受難者致歉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423064 蔡英文總統頒回復名譽證書 陳澄波等5百多人獲平復 https://reurl.cc/o5dxVV
久號 | 永壽文教基金會的宗旨是通過提供高質量的生活美學、身心靈提升、藝術療癒與人文美學等教育課程,來促進民眾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與傳統的教育機構不同,本會的工作不僅僅專注於學術教育,而是強調全面的生活品質提升,並將其與社會公益相結合,尤其關注弱勢群體的福祉。 秉持「教育為本、公益為先」的理念,所有的課程收入部份投入用於公益專案,專注於服務本地及國際弱勢群體。這些公益專案包括偏鄉地區的義診、急難救助、弱勢兒童晚餐及社會福利支持等。同時,本會也積極拓展到國際層面,參與災後援助、國際義診等公益項目,為全球弱勢群體提供實際的幫助。 基金會不僅致力於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更希望通過教育與公益結合的方式,增進全球社會責任感,並促進跨國界的社會關懷與支持。 2024 年度報告連結 https://www.jangdah.com.tw/annual_report/#flipbook-df_2173/1/
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由林家下厝族人共組的林本堂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提供詳細的解說服務,配合政府文化政策推動,以藝術文化讓霧峰風雲再起,帶動霧峰地區觀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