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服務業
暫不提供
11人
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於2003年成立,以專案研究、展演活動、學術交流等致力於台灣文學推廣。 所屬的《文訊》雜誌,亦長期進行文學研究與討論,歷年來並舉行許多不同主題、規模的學術研討會、諸多大型文學資料庫等。 2011年,台北市文化局因城南豐厚的文學歷史,寄予「紀州庵」成為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在2011年6月起,委託本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打造紀州庵做為台北市第一座文學主題藝文空間。至今舉辦超過5000場文學推廣活動。 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kishuann/
《文訊》創社緣起 1983年7月1日,《文訊》由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創辦。初期的目的在為文藝作家服務,蒐集、整理文學史料,為文學歷史奠基,幾年內就做出了一些成績,頗受文藝界、學界的稱讚。但《文訊》不以此為滿足,每期藉專題企畫的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將各個階段的作家作品、學術思想記錄下來,肯定前輩作家的文學表現,也重視文壇新秀的努力創新。 《文訊》不僅致力於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並試圖呈現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既重視城市文學的繁華典雅,亦從不忽略地方文學的純樸動人。發行二十多年來,重點始終放在現當代台灣文學整理及研究上,成績粲然可觀,誠為研究當代台灣文學必讀之文學刊物。由於長期的用心經營,我們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已經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可說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雜誌內容 ◎在「人文關懷」中,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人物春秋」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每期製作「各地藝文採風」,更逐月地記載當月的「文學記事」,企圖為台灣文學留下史料;並把觸角延伸至世界華文文學,製作「全球華文文學通訊」。 ◎「文學新書」每月介紹50~80本當月文學新書,清楚記載新書資料及內容提要;另有書評5~7篇介紹國內外好書。 發展方向 「快速報導文藝資訊、準確評析文學表現、深層探索文化問題、生動描繪文人風貌」,是《文訊》不變的編輯方針及努力方向。原以史料性、學術性口碑著稱的《文訊》,幾經改版後更突出資訊報導、深度發掘文化議題,並追蹤記錄對社會文化影響日趨深遠的出版活動。邊緣/弱勢的文壇活動,則是《文訊》長期關懷的報導場景。 除了編輯刊物外,《文訊》更發揮長期資料累積的能量,承接政府文化單位委託的專案。藉著雜誌的定期出版,及專案研究的成果累積,提供文學、文化研究者,以及文學愛好者,掌握發展文化脈動最方便、最有效的管道。 現況及期待 帶著理想及使命感的《文訊》,在商業市場導向的社會,一路走來,充滿了艱辛與坎坷。2003年1月,國民黨宣布停止對《文訊》的經營,當停刊的消息經由媒體披露出來,從四面八方湧進了許多的回應與關懷,一篇篇支持鼓勵的報導與專論,不僅鼓舞了同仁的士氣,也讓《文訊》有了新的轉機。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關係著《文訊》存續的「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終於成立,踏出再出發的腳步之後,《文訊》仍然必須尋找一切可能的資源與合作,面對市場的嚴格考驗,努力儲備永續經營的能量。
勞保,健保,教育訓練,三節禮金,公司產品優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