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第一個十年,元智本於「卓越、務實、宏觀、圓融」的教育理念推動下,在人才培育、校園文化、研發建教、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皆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並建立有多項創新與先導性教育模式。諸如:七十八~八十一學年度,創建有試辦教師績效獎勵制度、自行開發全國獨創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建立會議追蹤列管自動化系統、推行三明治教學法的專業實習制度、建立從計畫擬定預算分配到管制考核的行政三聯制等特色,並曾獲選為全國大專組建教合作績優單位、資訊聞名全國等佳譽;八十二~八十五學年度,建立有教學品質保證系統、共築社區人文藝術生活合作專案、國際兩岸三邊合作模式、設立全國第一個軟體創新育成中心、成立結合圖書資訊功能的圖書資訊服務處、於私立大學中首開先河開辦遠距教學等特色、再度蟬聯為全國大專組建教合作績優單位、以及化工系教授論文發表數量國際排行榜名次大幅躍進並躋身世界前三十名等佳績;八十六~八十九學年度,為國內第一個提出終身教育具體構想並成立終身教育部專職單位的大學、為遠東成立諮詢團隊等之建立產學合作新模式、獲得英國BSI推薦成為國內第一所取得教學行政品質ISO9001國際認證的大學、成立校園資訊技術中心將多年研發的教務行政資訊系統技術移轉嘉惠他校等碩果。 八十八學年度迄今,我們亦陸續推出有新世紀領袖人才培育計畫、五年一貫學程、推出海外進修優惠專案、就業學程、雙語大學、元智家族學費減免、先亮東方再邁全球、以及外國學生及僑生入學等計畫或專案,皆是創新之舉,也皆是配合大環境的改變與競爭下,為元智吸引優秀學生就學、培育具國際觀之青年領袖人才、及增強學生未來就業競爭力等之人才培育重點。
中央大學民國四年創建於南京,大陸時期為東南的學術重鎮,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稱。民國五十一年在台復校,歷經四十餘年之發展,為國內少數歷史悠久、校景優美、校風淳樸、校譽優良之頂尖研究型大學。 地處中壢雙連坡的中大,佔地廣達六十二公頃,扼守著台灣桃園國際機場航空城,距離首善之都台北僅四十分鐘車程,交通便捷。目前學生總人數約一萬餘人,大學生與研究生比例約1:1,為一所中型研究型大學。「鬧中取靜」、「人數適中」的發展優勢,可媲美世界一流名校美國哈佛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最適於學術研究發展。 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等七個學院,廿個學系和四十六個研究所,學生人數萬餘人。同時設有太空遙測、光電科學、軟體、災害防治、台灣經濟發展研究、通訊系統研究、客家研究、學習科技、奈米科技、中大與工研院聯合研發中心等十一個研究中心;並設有總教學中心,督導通識教育中心、師資培育中心、藝文中心、語言中心和體育室,是科學、人文薈萃的綜合大學。 根據國際ISI資料庫顯示,中央大學教師論文發表量逐年成長,論文品質居全台之冠。在遙測技術、太空天文、光電科技、電漿技術、防災科技、軟體工程、奈米科技、生醫工程、大氣科學、戲曲研究……等領域均臻世界水準。不僅是國內重點研究型大學之一,近年更獲選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之列,每年六億元經費獎助。 放眼未來,中央大學將秉持著「誠樸」優良的校風,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向下紮根、向上結果,締造更多「中大第一」,並為培育具國際視野、全球關懷的人才而努力,以開創新世紀大學之典範。
本校位處桃園縣中壢市市中心,距中壢車站約十分鐘步程,各類車輛均可到達,無論從北二高大溪交流道或中山高速公路中壢交流道,到校均只需約十分鐘,交通相當便捷。主要教學建築群包括行政大樓、工學院大樓一館及二館、商學院大樓、電資學院大樓、鑄造館、圖書館、體育館及研究大樓...等,校園面積雖稍嫌侷促,惟教師與學生應有之教學空間並未受擠壓。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我們的工作行列。
推行規劃培養訓練勞動人力,致力專業技能訓練、技能培訓及其相關服務、促進產業提升人員素質與技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為宗旨。
中原大學產業加速器暨育成中心成立於1997年,2022年第12度榮獲經濟部頒發「全國績優育成獎」,2019年亦榮獲「全球企業孵化器及加速器排名」-亞太區最佳挑戰獎,並於2020年榮獲「國家新創獎」,為桃園地區創新育成領先機構。 2019年落成啟用的智慧創新大樓,配合國家經濟建設與新興科技發展,本中心以完備的產學組織功能與優質的輔導能量,提供育成廠商完善紮實的鏈結及資源,平均輔導育成廠商規模維持在每年30至40家以上,並以國際育成和技術創業放大器為輔導特色,至今已培育218家企業,累計投增資額逾新台幣34億元,更有8家企業公發上市。 同時本中心受桃園市政府委託經營青創基地-青創指揮部,以本中心多年創業育成輔導經驗與資源,結合桃園市在地創業社群、青年創業組織及各大專院校創業中心及社團等,建構多元與豐富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提供完善輔導資源,加速大桃園地區青年創業成功,企業創新轉型走向國際,形塑桃園市創新創業氛圍,帶動本市整體經濟繁榮。
由已故創辦人莊心在教授創立的萬能科技大學,初為因應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社會開放,經濟繁榮,資訊快速累積等等因素,始於民國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獲准立案之私立萬能工業技藝專科學校(初設紡織、化工、電子、土木等四科),翌年改名為私立萬能工業專科學校。民國七十一年設立夜間部,民國七十九年奉准更改校名為私立萬能工商專科學校。民國八十八年改制萬能技術學院,夜間部亦更名為進修部,並附設週六、日上課之進修學院與進修專科。民國九十一年增設經營管理研究所;民國九十三年二月一日核定改名萬能科技大學。九十三學年度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的工作行列。
本單位為一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主要為(1)針對各種天然、人為災害進行災害前評估及災害後受損分析;(2)針對各項工程考量其生命週期建立管理、維護模式及系統化。
創校沿革 民國44年春,本校創辦人王廣亞先生響應政府籌設疏散分部政策,在現址籌畫興建校舍,奉准設立 「臺北市私立育達商業職業學校中壢分部」,聘王萬興先生為分部主任,辦理招生,錄取高級部及初級部新生150人,正式開學上課。12月14日,第一期建校工程完工,遂訂當日為中壢分部成立紀念日。 民國65年5月,中壢分部獨立為「臺灣省桃園縣私立育達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創辦人王廣亞先生受全體董事推選為董事長,聘請陳玉燕女士擔任第一任校長、陳永盛先生為副校長。 民國69年7月,創辦人王廣亞先生辭董事長職,由王萬興先生繼任董事長。民國70年2月,陳玉燕校長辭職,由副校長陳永盛先生繼任校長。 民國73年2月,王萬興董事長逝世,由蘇星輝女士繼任董事長。 學制科別 57學年度,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初商部停止招生,同時奉准增設夜間部。 59學年度,設立附設補校,高級部、初級部同時招生上課。 73學年度,夜間部停止招生。 77學年度,配合多元趨勢,將綜合商業科調整為會計事務科、國際貿易科及資料處理科。 78學年度,增設廣告設計科。 85學年度,增設商業經營科。 87學年度,增設普通科高中部。 90學年度,增設綜合高中部。 91年8月, 改制為「桃園縣育達高級中學」, 增設餐飲管理科和資訊科。 93學年度,增設實用技能班。 95學年度,增設多媒體動畫科和幼兒保育科。 從此,本校轉型為多元綜合的高級中學,學制包括高中部、綜合高中、高職部、實用技能班和進修部。現任董事長為蘇星輝女士、校長陳永盛先生,全校總計152班、人數7,328人。 本校自民國91年改制為育達高中,即以「全面升學」為辦學方針,透過「教學精緻化、輔導人性化、設備現代化、環境全人化、多元優質化」五個理念,建構全縣最優質的高中學府,培養品德與技能兼修、科技和人文並重的現代青年。讓每一位孩子在育達快樂學習、適性成長,順利考上最理想的大學,是我們辦學的首要目標。 一、 為達成「全面升學」目標,本校在教務上力求教學精緻化,包括師資、設備、教學方針、課程規劃,均力求精緻優質,以達成全面升學目標。 二、 訓輔方面力求輔導人性化,秉持「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樂觀進取的處事態度、負責守紀的團隊精神,以及樂於助人的良好美德。 三、 設備優質化方面,本校投入一億五千萬元鉅資,導入大專院校「學群」概念,將各科整合規劃成「商業類科、廣告設計、餐飲管理、資料處理、資訊工程、應用外語、高中部和幼兒保育」八大教學特區,設備新穎優質,各特區均具備學科理論、專業技能、實務情境模擬等多元教學功能,非一般高中職校單一特種教室所可比擬。 四、 環境全人化方面,本校定期投入鉅資改善校園環境,包括校園綠美化空間設計、學生衛生設備精緻化、改建PU跑道、無障礙空間設施等多項工程,讓同學們在優質的教學環境中學習,無論 知識培育或品格陶冶,均能得到最優質的教導和照顧。
永平辦學理念: 一、領導優質團隊,共塑學校願景 二、掌握關鍵時刻,用智慧開創機會 三、科學思考求真,人文關係求善,藝術涵養求美 四、發揚教育大愛,扶助弱勢學子 五、引導適性發展,期能適性揚才 六、推動訓輔措施,深化學生自信 七、整合社區資源,建置安全網路 七大辦學目標以創新經營的理念, 追求精緻教學、卓越成就、快樂校 園,擦亮「永平」經營品牌。 未來「永平」在朱董事長的前瞻卓越領導與黃校長的經營理念融和中,配合全體師生齊心協助,以創新的經營績效行政,精緻教學、國際接軌求卓越成就,五大主軸做好傳承,用智慧開創出型的契機,共同創造一所快樂的校園。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TDK)係由全球電子零組件及記錄媒體領導者--日本「東京電氣化學工業(株)」 ﹝TDK Corporation﹞ 於1968年在台灣成立的營運據點,目前除了是TDK集團電子部品主要供應基地,也是國內最大的綜合性電子零組件供應廠商。 台灣TDK在全球TDK集團據點中,是日本以外最早成立的海外營運據點,除了具備製造、營業機能外,亦積極朝研發中心發展。另外在中國廈門與香港、日本TDK共同成立「廈門TDK有限公司」,並且已成為大中華地區最具規模的電子零組件供應商之一。 ●總 公 司:(台灣)台北 ●研發中心與營業據點:(台灣)楊梅 ●製造據點:(台灣)楊梅廠、(菲律賓)內湖省廠 展望未來,台灣TDK將持續強化成為TDK集團全球關鍵研發技術與先進產品製造中心,廣邀各類人才菁英加入。
桃園會展中心(Messe Taoyuan) 擁有臺灣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設施,也是唯一結合商城的複合型會展場館,具備展覽、會議、購物、美食、體驗娛樂等功能。由經濟部投資興建,博報堂安益集團負責營運,透過在地與全球資源整合,致力打造國門首都第一座國際級會展中心,推動桃園成為亞太地區新興會展城市。 安益為日商博報堂(Hakuhodo)集團一員,旗下事業橫跨MICE產業全領域,建構以使用者體驗為導向的會展服務,尤其成功營運高雄展覽館,引領智慧場館會展科技賦能,南北館際合作可為客戶創造多贏,產生巨大協同效應。博報堂是一家具有百年輝煌歷史、世界排名第三的綜合廣告代理商,目前在全球 20 個國家有超過 150 個據點,與安益集團實力及業務相融合,全面支持台灣會展品牌化之國際佈局。 桃園會展中心(Messe Taoyuan)於2024年盛大開幕,為產官學界及國內外非營利組織、產業公協會、企業及專業人士提供一個無與倫比的展示和交流平台,誠摯邀請具備服務熱忱及創新思維的各界菁英加入我們,共創會展中心蓬勃發展的未來!
本校為培育勤勞樸實及具有創新能力之技職專業人才,於民國五十六年成立迄今,辦學多年績效卓著。 學校優-獲教育部核定「優質化學校」,獲教育部認證為「績優健康促進學校」 建教優-獲中國工程師學會頒發「產學合作績優單位」獎,與各大知名廠商建教合作經歷,如台積電、日月光、宏達電、六福村、華航飯店、東森山莊、揚昇球場、尊爵天際飯店..等等。 直升優-本校為教育部產學攜手計畫辦理模範學校,與各大知名四技二專合作,除工作保障外;讓學生有機會直升知名學府。 學校有飛機修護科、餐飲管理科、資訊科、照顧服務科、綜合職能科,最新資訊請上學校網站。
大氣科學系所之研究乃在探討近地球表面的大氣現象,如天氣變化、雲雨的形成、空氣污染、地球環境變遷等原理,進而預測其行為,藉以防範災害並充分利用資源,造福人類。 系所主題實驗室: 雲與氣膠實驗室:指導者為林能暉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酸雨、雲化學/微物理、沙塵暴、亞洲褐雲、生質燃燒等區域大氣污染物之監測與模擬傳送。 中尺度模擬實驗室:(待補充) 天氣動力實驗室 :(待補充) 氣候動力與模擬實驗室:(待補充) 氣候/季風實驗室:(待補充) 雷達氣象實驗室 :(待補充) 氣象衛星實驗室:(待補充) 大氣化學模擬實驗室:(待補充) 大氣邊界層/空氣污染實驗室:(待補充) 氣候動力與海氣交互作用實驗室:(待補充)
鑒於交通部國營國際機場園區股份有限公司(即現在「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係本企業化經營模式規劃設置,桃園市政府亟應思考突破現有僵化公部門組織,參酌國際先進機場營運模式,藉以活化機場周邊土地利用,以及彈性執行投資開發及管理,來達成促進地方發展與完成公共建設之榮景,使桃園躍升世界都市之林,而設置「桃園航空城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官網 :http://www.cocolong.com.tw/ 在AI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教育領域即將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是轉機更是大商機的到來。正如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言:「創新代表創造新價值,讓顧客獲得新的滿足」,堉舜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深深認同這一觀點,並致力於在語文教育中引領這場變革及創新。 堉舜國際成立30多年以來,始終立足台灣放眼國際,並秉持著「創新與卓越」的精神,不斷探索並開發最具前瞻創新教育學習,「右腦圖像學英文」即是打破傳統英文學習的框架,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旗下「酷酷龍Cocolong」品牌,更是深受大眾的長期信賴與支持。 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不斷精進,教育出版從最初的錄音帶、錄影帶、CD、VCD,再到互動式光碟、動畫卡通教學DVD、互動式線上教學網站,以及電視媒體的教學節目播送,至目前即將進入的AI學習時代,堉舜國際始終站在教育學習創新的最前端,致力於提供最創新的學習資源。 立足台灣,放眼國際,堉舜國際始終致力於不斷創新,提供引領時代的學習資源,我們誠邀請有志於語文教育學習創新的人才加入我們,共同創大未來。 中壢總公司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中山路132號10樓 (近中壢火車站) 電話:03-427-6711
1983年六月 鄭淑敏女士邀集了吳林林、吳靜吉、余範英、林懷民、張杏如、黃碧珠、鄭瑞實、許樊曼儂、周樂茞(薇薇夫人)等十位關心幼兒教育的好朋友,秉持著「幼兒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的信念,在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上創辦了「成長兒童學園」。 1985年 有鑒於戲劇與視聽媒體對幼兒的影響,園內老師開始參與兒童劇場與兒童電視節目「爆米花」的企畫,投入視聽教育工作;並於七十六年成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推動更精緻、更專業的戲劇教育與藝術文化工作。 1988年八月 十位原創辦人為持續文化教育的理想,將「成長兒童學園」以及「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捐贈給豐泰文教基金會,讓兩者皆成為屬於社會的教育文化機構,繼續實現幼兒教育的理想,並於同年十二月承接出版「豐泰幼教」更名為「成長幼教季刊」,期許幼教工作者藉此刊物,一方面統整經驗、肯定自我,一方面也能吸收新知、追求成長。 1997年五月 在「豐泰文教基金會」和「成長兒童學園」原創辦人的協助下,「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登記成立,承接原捐贈至豐泰文教基金會的「成長兒童學園、鞋子兒童實驗劇團、以及成長幼教季刊」三部門之業務。並且持續教育與文化推廣工作,推動公益事業。 2012年十月 接受台北市社會局委託,承辦「中山親子館」業務,並且為台北市尚未正式成立親子館的6個行政區服務,以「行動親子館」的行動力,將親子館的親子共玩精神帶到台北市的各個角落。 2013年 我們深自期許「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不但致力於孩子們的成長工作,更關心父母們的成長;從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013年十月,成長基金會以大安區為基地,開始籌辦為50歲以上成人規劃的「50+成長健康生活館」,同時,也期盼它能成為一群有志於幼兒教育與文化工作的大朋友們共同發展社會公益行動,愛自己也愛別人。 2014年 我們又進一步的接受台北市社會局的委託,承辦「嬰幼兒物資交流中心」,統整台北市13所親子館的玩具物流,以及開放玩具圖書館供市民來接用。同時也收集二手玩具回收來帶給弱勢孩童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