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創辦人郭頂順先生為台中實業界人士,畢生投入教育、慈善事業。因有感於台灣慈善機構多由外國人士經營,於民國64年創設「向上兒童福利基金會」,並接辦台中光音育幼院、台中育嬰院,照顧失依的弱勢孩童。 民國67年,前董事長郭東星先生為拓展關懷領域,於台中育嬰院收容極重度、重度多重身心障礙兒童,提供人性化專業照顧與醫療照護。民國97年,現任董事長郭劉昭惠女士推展全人服務與關懷,更名為「向上社會福利基金會」,自民國98年起,陸續成立身心障礙者社區家園、日間照顧中心、小型作業所、社區資源中心等多元化支持服務,提供成年心智障礙者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也給照顧者喘息的空間。 民國104年由臺中市政府委託向上基金會經營管理「臺中市希望家園」,提供全日型的住宿照顧與日間照顧服務,協助身心障礙者生活支持以及技能的養成與發展,並舒緩原生家庭的照護壓力。 民國106年因應高齡化、失智照顧需求,開辦老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健康、認知促進活動以預防延緩失能,並提供長照福利諮詢、巷弄喘息以就近協助,培養社區相伴相助的共同照顧精神;建構更完善的長輩宜居環境,以落實「在地老化」。 長年以來,我們持續以博愛服務之精神推廣社會福利工作,盼能凝聚更多力量,以心為磚,用愛為瓦,建構專業的溫暖家園,讓弱勢族群向上茁壯。
關於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讓我們攜手「一起道老,精彩美好」!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願景是「每位長者都能有自主與尊嚴,享有安心、精彩的老後生活」, 我們自許成為幫助台灣成功因應高齡社會的專業團隊,因此懷抱活力、開放、勇敢、踏實的態度,發展以人為本,穩定且值得信賴的優質服務。 我們成立於1995年,在臺已深耕近30年,目前全臺共有7個服務處(新北、臺北、臺中、彰化、嘉義、高雄、屏東)、36個志工團隊、30多個服務據點、40多個服務方案,透過590多位工作夥伴及1,600多位志工,常年關懷服務10,000多名長輩,提供獨居、弱勢、失能長輩們關懷訪視、居家服務、送物資、陪伴就醫、居家修繕、健康促進等服務。 同時發揮影響力,攜手產、官、學,希冀在超高齡社會到來之際,臺灣成為人人樂於談老、伴老的友善高齡國家,更於2023年榮獲第七屆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奉獻獎-公益成就獎! 關於團隊樣貌 我們是一群充滿「活力、開放、勇敢、踏實」的專業團隊,會以「大弘人」、「柑仔人」稱呼全體夥伴, 致力營造一個「開放平等」的工作氛圍及溝通文化,曾榮獲朝邦文教基金會頒贈2022第四屆「對話影響力獎」金牌! 關於職場樣貌 對新進及在職夥伴分別提供其所需的完整教育訓練,培育夥伴們有良好的專業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夥伴們工作成就感! 完善薪資福利 -依據員工之工作表現及職務性質給予相對應之薪資,設有定期晉升與調薪機制,年薪加年終獎金最高可達14個月。 -為增進與員工間之交流關懷,針對員工結婚、生育、節慶(二節)等喜事提供相關禮金給予祝福;針對喪事則提供奠儀金或輓聯以表達哀悼之意。 工作生活平衡 -優於法規的婚假、有薪天災害假等,並依法規規定給予特別休假、陪產假、產假、病假、生理假、家庭照顧假等,對於女性及男性員工亦同等照顧。 健康與安全保障 -依法提供基本勞保、健保、退休金等法定保障,確保員工無後顧之憂。 -為照顧員工健康,依健檢年度及不同職務規劃完善的檢查項目,並慎選優質健檢和職護團隊,針對醫療服務、健康檢查以及健康促進講座等進行辦理,提供員工醫療問題詢問管道。 職涯發展與完善教育訓練 -提供多元職涯發展管道,支持員工依專業能力與發展期待,可於原職務中深耕專業職能或轉換職務,亦可晉升經營管理職,發展領導才能。 -提供完整教育訓練,依據不同職務辦理內部訓練,培育員工職務所需專業知識、工作技能、管理與領導能力等。 團隊工作文化 -在弘道有著溫暖的工作氛圍,讓每位夥伴在舒適環境中發揮所長,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感。 -為維護員工權益,透過定期舉辦勞資會議、向上回饋機制的多元溝通管道,促使勞資雙方有效溝通與表達想法,在扁平組織架構中共創目標。 -期待與員工建立好關係,成為一個正向成長的組織,以員工表揚(金柑獎)、勞資關係溝通等方式,凝聚團隊關係與榮耀共享。 如果你是「有想法」、「主動性高」、「樂於學習」 如果你喜歡「開放平等」的工作氛圍及溝通模式、「自主管理性高」的工作自主權 歡迎你一起加入「大弘人」的行列! ※弘道官網:https://www.hondao.org.tw/ ※弘道FB:https://www.facebook.com/hondao/?locale=zh_TW ※弘道IG:https://www.instagram.com/hondao999/
民國26年,在中國華北的一個小鎮上,一位外國的傳教士卡維特.克拉克博士(J.Calivitt clarke)躑躅於斷垣殘壁、滿目瘡痍的街頭,正思索著如何為戰亂中的苦難災民盡些心力。驀地,他瞥見一具女屍蜷伏在不遠處的路旁,同時,還隱約聽到陣陣微弱的嬰孩哭聲。他趕緊衝過去,發現是個已死去的母親揹著她重傷的嬰孩,當即解開襁褓,將奄奄一息的小生命送到醫院急救,然後再抱回自己家裡照顧。從此,救助傷患、饑餓和流離失所的孤兒成為這位傳教師的首要任務,他的家變成了一所孤兒院…,這就是家扶基金會兒童扶助工作的開始。 民國27年,這位傳教士的義行感動了多位美國教會人士,為救助中日戰爭流離失所的中國孤兒,而於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奇蒙市創立「中國兒童基金會」(China's Children Fund,簡稱CCF),並同時在中國廣東省創辦了第一所正式的育幼院,之後陸續在中國大陸各地開辦了42所育幼院,照顧無以數計的孤苦兒童。 民國39年8月,CCF正式在台灣成立第一所家庭式育幼院 — 光音育幼院,收容照顧家庭遭逢變故的貧困失親兒童,才正式開始在台灣的服務。 民國53年,因應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育幼院式的安置服務人數有限,收容教養對貧困孩子也並非最好的方式,不若讓他們在自己的家庭中成長來的更好,因此陸續在台灣各地成立家庭扶助中心,推展兒童暨家庭的福利服務工作。台灣經濟逐漸成長後CCF於民國74年自立,最後更名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簡稱家扶基金會;TFCF)。
1.歷史沿革: 本會成立於93年3月3日,乃是爲了紀念張秀菊女士(1946~1993)慈悲助人、犧牲奉獻的精神而成立,張秀菊女士為張家之童養媳,故從夫姓,童年及少年時相當刻苦,默默承受著不公平之對待,雖家務及家計負擔沉重,但從不怨天尤人,只要他人向張女士求助,即便身邊僅剩一個饅頭,也會先施予他人,但上天卻妒英才,張女士因操勞過度而往生,享年四十七歲。 本會董事長張良卿先生即為張女士之長子,自小跟著張女士至香菇寮工作,看著張女士為了賺錢餬口受盡委屈與困厄,但只要有餘力一定伸出援手幫助他人。故張董事長秉著張女士之遺訓,繼續將張女士對世人的關愛及協助的精神化為綿延之力量。 2.本會宗旨: 秉持張秀菊慈悲助人、犧牲奉獻精神,營造一個安全、祥和、穩定的生活環境,協助弱勢不幸的兒少獲得順利發展與社會參與的機會,在一個健康友善的環境中成長茁壯。 3.願景: 成為一個有品格、有效能的非營利機構,透過專業的服務,協助弱勢族群,發展良好的生存能力,適應社會環境,共創祥和社會。 4.核心價值:誠實、負責、勇氣、創新、貢獻、堅持。
『越老活越好,OLDYES!』 老五老基金會致力於「老」的各項服務,我們相信所有人有機會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以「人」為中心的理念,每個人都是社區重要的一份子,一起共做、維持日常生活並且有貢獻。 「老」是每一個人的進行式,陪伴在變老路上的每個人,獲得支持與照顧,能夠選擇喜歡的生活,讓老變得更好! 老五老基金會自1997年、在台灣尚未開始提供長者照顧的年代成立,從社區、獨居長輩開始進行服務。至今,在全台服務橫跨7縣市(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設立12個服務中心、有超過500位工作夥伴,將初起的辛苦與凝聚力,漸漸轉化成專業性的組織力與結構。 透過提供專業服務,及推廣「活躍老化」、「世代共融」與「友善環境」,期待與社會大眾一起共好、共老,也鼓勵各年齡層都該為老年生活及早做好準備。我們著眼於營造互助社區,不僅讓使用老五老服務的長輩都能夠擁有高品質的晚年生活,也串聯起社區資源與關係,建立生活安全網、讓長輩能在地老化。 我們的團隊擁有充滿活力的專業社工、領有合格訓練證書的照顧服務員、充滿愛心的社區、學生志工隊,用對待自家人的溫情,照顧並支持長輩及其家庭照顧者,傾聽「長輩的需求」。 正因為有這麼多好夥伴,所以我們對組織與員工的學習及職涯發展同樣重視,因此,我們規劃了職涯九階,對應不同職階所需要的專業能力設計教育訓練。讓我們得以在強化照顧品質的同時,提升社福/長照人員的職業尊嚴、擴展職業的廣度與深度,讓照顧成為有使命、有發展、有品質的專業!
沿革: 天主教聖母聖心修女會鑒於台灣社會急速邁向高齡化的現象,於民國八十三年開展了為銀髮族服務的事工。修女會投注於社會工作後,深查覺到目前社會服務工作的必要性,幾經研討後,決定另行成立基金會專門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因此,於民國九十年成立「財團法人天主教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實踐福音愛的精神,服務需要照顧的弱勢族群為宗旨。 基金會成立還需要各界熱心人士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方能持續為更多弱勢族群服務,將天主的愛傳給人,讓更多人享有平安與喜樂的生活,使社會多一些祥和之氣。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社團法人台灣基督教好牧人全人關顧協會的工作行列。
已故的輪椅作家--劉俠女士(筆名杏林子1942年2月28日-2003年2月8日),因著上帝的呼召及一顆愛身心障礙者的心,捐出多年稿費,和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於1982年12月1日創辦了屬於身心障礙朋友的伊甸園-「伊甸基金會」。 伊甸秉持「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的理念,提供身心障礙朋友各項社會福利服務,並傳達基督救贖的訊息,落實福利與福音並重的使命。 伊甸創會時僅有二位半職人員,至今全國已有3000多名工作者,其中近四成為身心障礙者;透過社會大眾、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志工的協助,在全台共有20縣市75個服務據點提供區域化的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另外,伊甸也將台灣經驗傳達到馬來西亞的檳城(1991)及吉隆坡(2000),並成立海外分會。 每天在伊甸家園,有五千七百位身心障礙接受專業社工與就輔人員的服務,其中有900位進入機構接受服務,他們因身體的健康失衡,而使得家庭經濟和夫妻關係受到失衡的纏困。 自1985年起,伊甸率先關懷視障者權益,成立「盲人喜樂合唱團」,為視障者開啟了心靈之窗;二年後,則為了爭取身心障礙者權益,將輪椅開上街頭;而為了成全身心障礙者「行」的權利,伊甸當起了公辦民營的復康巴士司機;又在「愛無國界、救援無礙」的信念下,當起台灣另類外交的親善大使,進行輪椅捐贈的國際救援行動。因著「支持全球反地雷、愛心輪椅送殘友」的活動,伊甸結合921災後重建、創造災民就業機會的援助計劃,開設了「南投921庇護工場」,為國際合作與災後重建搭起前所未有的橋樑。 為了響應全球推動「無障礙環境」理念,從台灣未來的接班人-大專院校學生開始推動「校園友善城市陣線聯盟」,期盼將國內經驗與國際合作做最好的結合;伊甸相信在全面向國際社會發聲的同時,不僅是提高台灣在世界上的能見度,更充分表達伊甸參與亞太地區身心障礙福利推動之決心。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多元文化融合,外國籍配偶在台的人口數日趨攀升, 2002年8月起伊甸開辦「新移民服務」,提供外籍配偶及其家人一系列關懷及成長活動,招募培訓雙語志工,協助輔導並爭取相關權益,實際關懷「台越兒」之服務。 台灣身心障礙人口已高達百萬,而其中高達七成以上是因後天因素造成,伊甸將繼續爭取弱勢族群權益,增進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同胞的正確認知,並倡導更合理的社會福利政策與爭取社會福利預算,使得上帝的伊甸國度得以在台灣土地上實踐。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緣起於家長組織,目的在提供唐氏症家庭一個相互交流的平台,透過家庭關懷訪視、支持陪伴、專業諮詢等,協助唐氏症家庭一起面對和解決遇到的困難,成為彼此支持的力量。為了直接提供唐氏症孩子需要的服務,於1998年募集經費成立了基金會,並依唐寶寶的年齡、家庭狀況、照顧者狀態等,提供早期療育、全日托安置、醫療復健、工作訓練、庇護性就業、健康管理、社區融合生活、急難救助等不同層次之全人服務。 隨著唐氏症孩子成長發展的需求,本會於2005年開啟了北海岸偏鄉地區的早期療育服務,逐步朝向專業服務發展;2006年承接新北市愛樂發展中心,開始提供機構型的身心障礙者日間照顧服務;2012年因應政府推展社區式的日間照顧,展開第一間社區日間作業設施;2013年配合公共托育政策,經營了第一家公共托育中心和親子館;2015年將服務觸角延伸到馬祖地區,為離島地區帶進專業的公托服務;2018年經營第一家非營利幼兒園,為發展遲緩兒童營造共融的環境;同年開始與長期照顧資源接軌,提供失能身心障礙者長期照顧服務。唐氏症基金會秉持「哪裡有需要,服務就到哪裡」的精神,持續拓展服務據點,為有需要的家庭和孩子發展適切的服務模式。
第一階段:中途之家 (1988-1992) 一群基督徒看見不幸少女的需求,建立全台第一所中途之家-勵馨園,開展收容服務,替少女們預備家園。 第二階段:反雛妓運動(1992-1995) 推動「反雛妓華西街慢跑」社會運動,促使勵馨版本的《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立法通過(及現行《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 第三階段:少女保護行動者(1995-2001) 建立全國「少女希望網絡」並成立「蒲公英治療中心」,提供遭受性侵害及其重要他人諮商治療。 第四階段:Empower少女與婦女(2001-2008) 在多年的一線服務中,看見服務對象的需求,勵馨持續發聲、參與性別公義的行動倡議,積極實踐「充權」並開展協助婦女接軌就業的準備性職場。 第五階段:終止性、性別暴力 共創性別公義的社會(2008-迄今) 加入全球反暴力行動,並號召成立「亞洲婦女安置網路(ANWS)」持續倡議與致力終結社會中所有性/別暴力行為與壓迫,建立性別公義的社會。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化,許多弱勢家庭的長者缺乏照顧,就連三餐也沒有人能幫忙打理,台中的甘霖基金會看到了這個缺口,從20年前就開始投入送餐服務,最近幾年也開啟長輩的日間照護,讓年輕人可以安心上班沒有後顧之憂,基金會最終希望「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理想能在我們的社會實現。 (一) 弱勢老人暨身障者送餐服務 不管日曬風吹雨淋,甘霖基金會每天為800多位獨居或弱勢老人和身障者送餐,關懷、注意每一位用餐者情況,傳遞溫馨到角落,使其安居於熟悉的環境。 (二) 日間照顧中心 本會亦設置三間社區型日間照顧中心,每月約服務100名長者,透過日間多元活動安排,延緩長者身體退化和失智情況,減緩家屬照顧壓力。 (三) 長青大學 台灣人口漸趨高齡化,有鑑於此在1997年門諾林森路教會辦理松柏中心的同時,即成立長青大學,從社區初級預防的角度出發,提供銀髮族退休後學習的場域,鼓勵長者退而不休、終身學習。 (四) 「利百加」居家長照服務 「居家復能」介入以優勢觀點出發,嘗試塑造居家個案生活自立服務新模式,並配合結合長照2.0新政策鼓勵居家長者走入社區,依服務對象進行多元照顧規劃與服務。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財團法人台中市私立林蘭生慈善基金會的工作行列。
簡介: 本基金會是以扶助貧孤、家庭發生變故之兒童、青少年為宗旨,並附設慈馨兒少之家、慈馨少年家園及慈光社區心理諮商所,作為失依兒童少年之安置機構。 服務項目: 1.附設慈馨兒少之家:收容家庭失功能、貧孤無依之兒童少年提供家庭式之教養,養成獨立自主之個體。 2.附設慈馨少年家園:安置教養貧孤無依之少年,培養其自立能力,以成為社會健全公民。 3.附設社區心理諮商所:作為社區家長之正向支持網絡,提升社區兒童少年及家庭心理健康及心理衛生之正向發展。 4.兒童保護:協助受虐或被棄兒童之安置教養。 5.獎助學金:獎勵與幫助德行優良、奮發向上之貧孤兒童或少年接受良好教育。 展望 本基金會希望經由社會善心朋友的認同和支持,對社會上極需幫助的貧孤兒童少年提供關懷和協助,讓世間多份慈愛,為社會增添祥和。
民國70年代,台灣的特殊教育、身心障礙福利仍是一片荒涼,99%以上的智能障礙者沒有書可以唸,沒有工作可以做,他們被遺忘在社會的邊緣;當時家有心智障礙孩子的父母不僅沒有早期療育的支持,更不敢想像孩子成年後的未來,連進小學受國民義務教育都必須排隊等機會。 於是心路基金會成立了,是台灣第一個由身心障礙者家長自立成立的團體,從一支電話、一個員工開始,到現在500多位職工團隊,每年服務超過5,000位的心智障礙者;從提供成年心智障礙者居住服務的社區家園開始,到現在有0-6歲的早期療育、18歲以上之職業重建、日間照顧、夜間住宿、社區支持服務、安老服務等完整的專業支持。 心路秉持著以「一顆父母的心,陪孩子走一生的路」的信念,始終相信,生命的價值沒有差別,堅持努力讓社會對智能障礙者多創造一些機會與可能,讓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同理、支持與合作,讓智能障礙者真實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參與其中。 多年來,心路走的是一條創新學習與分享之路,我們學習不斷、服務亦不間斷。為了提升人員的專業,不僅安排有完整的人才培育,亦積極促進國內外的專業交流與合作,翻譯多本國外專業書籍,引進新知,除了讓工作人員在專業上不斷成長,也帶動國內身心障礙服務品質的提升。心路的服務品質向受各界肯定,在全國性、地方性的服務評鑑都獲得佳績,亦頻獲政府服務委託,更榮獲「國家公益獎」、「台灣企業獎-最佳社會貢獻獎」、「金擘獎」、ISO認證等榮耀。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財團法人臺灣省私立臺中仁愛之家附設牡丹園養護所的工作行列。
台中慈愛屬天主教會啟智機構,附設於台中教區,教區在中部地區有8家啟智機構,中心原屬彰化慈愛教養院分院,於96年獨立向台中市政府立案,目前服務60名身心障礙者,當中有24名是住宿,其他是日托教養服務對象,期待對於身心障礙者服務工作有意願者可以投入中心的行列,讓愛可以繼續延續。
葳格教育體係特於 2000 年創辦葳格幼稚園,由於辦學成果深獲家長肯定,2002 年、2007 年相繼成立葳格國民小學及國中部。又基於回饋社會鄉里與「要辦就辦最好」的理念,期以優質的教育環境與教學品質,培植未來的菁英人才,於 2003 年向臺中市政府及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標租北屯區景美段共五筆 45,551.36 平方公尺(約 14,000 坪)之都市計畫十期重劃區文教用地興辦高級中學,於 2009 年成立改制高中籌備處,同時邀募資深高中校長、主任及教師擔任籌備人員,展開改制籌劃工作,也委請開務建築師事務所龔瑞琦建築師進行校園整體規劃及校舍興建事宜,2011 年 5 月完成預聘校長、各處主任及各學科召集人,積極進行規劃各項校務行政和教學課程,2012 年 2 月如期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同年 8 月正式開學
信望愛的標誌 由三顆心並連而成 中間代表著 身心障礙者的不完整 延伸出家長團體之期待 兩旁的愛心則代表 社會大眾及政府 的呵護與支持 讓身心障礙者日漸成長茁壯 就如同信望愛的核心價值: 「愛」與「陪伴」 以及「永不放棄的愛」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 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 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 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 加入本中心的工作行列
《使命》 Enjoy Your Old Life 《宗旨》 發展圓融的智慧、加強獨處的能力、活躍不衰的親密能力, 過著老得好、活得好的優質生活! 由一群熱愛社會福利服務之賢達人士,本著回饋社區鄰里之社會企業責任,推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會福利之目標概念所成立,以真情、愛心、圓滿的服務準則提供一系列的如身體照顧、生活照顧、護理照顧、生命教育、心理支持、樂齡學習等五心級專業照顧服務或陪伴,而讓長輩皆能順利再社會化,並能重構新角色文化而能過著有優雅、尊嚴、自主、快樂、關懷、健康的而有所依的高齡生活。
毓得社會福利基金會於民國八十九年成立,從民國九十二年迄今,一直致力於老人福利服務,希望能繼續推動老人福利服務,加深加廣服務內容及品質,使社區中的老年人受到妥善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