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祐居家機構,秉持著以愛落實照顧核心價值,故機構要求員工求提供服務,須以全方位照顧服務為主軸。服務注重細節、定期檢視員工所需技能,給予教育提升能力等,是本機構重視要件,因光祐居家機構期許每位出勤人員,服務皆能到位、執行服務用溫度傳達本機構精神理念。 2. 對待員工,光祐居家機構能夠傾聽員工心聲,員工提出之建設性意見、有助於機構發展時,機構會適時採納,達到與員工良性溝通之橋梁。光祐居家機構給予員工工作之環境,一向以友善職場為訴求;因為善待我們的員工,用心照顧員工,方能發揮團隊相互信任與合作。我們感謝每位員工的付出,也期許每位員工任職,長期與本機構合作、相互進步、成長。
在花蓮地區免費收容獨居.低收入戶的老人,集社會大眾的力量,用於最需要的人身上。
她,出生 1973年7月11日是個特別的日子,因為花蓮博愛浸信會成立了。從設立到茁壯,有外國宣教士、台灣牧者回應呼召來到花蓮,盡全力地投入,讓福音在這地生根。儘管開創不易,但 神的工作無人能擋。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 回應呼召,來了 1990年8月6日 神感動張木泉主任牧師全家來到人生地不熟的花蓮。當年大女兒4歲、二女兒2歲多(小兒子尚未出生),便隨著父母親踏上牧養教會之旅。儘管舉步維艱、百廢待興,但藉著 神賜予張牧師「熱情」的性格,對人充滿興趣,與人建立美好關係;加上「基要真理班」個別教導與陪伴,依靠 神踏出信心的每一步,披荊斬棘、迎向美好的未來。 成立小組牧養 張牧師在就讀神學院時, 神透過使徒行傳深深吸引他,洞悉小組運作的模式。當教會不斷增長時,為使信徒獲得適切的餵養和牧養,更深著墨小組的運作,帶領團隊到韓國、新加坡實地觀摩,1996年1月正式成立小組牧養。 教會增長目標 1990年牧會之初, 神感動張牧師:「10年內教會增長至200人」。恰逢夏忠堅牧師推動2000年福音運動,教會一起往前邁進。 神的作為超過所求所想。2000年時,主日崇拜人數已達250人,有三堂崇拜,因而開始推動建堂。為使教會能按著 神的心意建立,2001年6月開始大力推動三堂晨禱,從五點開始,直到九點。 神不但使教會人數不斷增長,也陸續興起牧者和行政同工投入服事行列。「熱情、裝備、異象、禱告、小組」激勵張牧師、師母勇往向前不畏困難, 神的熱心更成就這事,致使博愛浸信會不斷茁壯長大。 建立婚姻家庭 當張牧師還年輕時, 神就把建立「榮神益人」的婚姻概念放在他的生命裡。當 神帶領張牧師、師母來到台灣離婚率最高的花蓮後,就更深體會 神的心意。「夫妻健康,教會就健康」,因為教會是由家庭所組成的。為此,張牧師和師母竭力藉著真理幫助眾多夫妻關係被修復、得建立,進而為主作美好見證、領人歸主。從2000年開始推動「和諧婚姻課程」,不僅使參加的夫妻關係更和諧,也幫助夫妻二人一體的事奉,帶領小組、牧養群羊。而為使年輕人的交友戀愛能健康發展、建立幸福家庭,進而推動交友戀愛、婚前輔導課程。 建立萬人教會 「建立萬人教會」是張牧師和師母帶領團隊參訪韓國教會,在禱告中所得著的異象。張牧師為這異象而活、付代價、不怕困難, 神更賜張牧師智慧,透過婚姻家庭的服事、更新改變的生命、敞開小組…搶救靈魂。在建堂的事上,看見 神豐富的供應,使教會不餘匱乏。 建堂後的失落 建堂期間,教會不但沒有衰敗,卻更增添。建堂後,人數卻開始往下滑落;教會的復興不但停擺,甚至失去前進動力,令人感嘆不已。 神是憐憫、有恩典的主,知道我們心中的渴望,幫助我們找回起初愛主的心,齊心努力再為主大發熱心,透過幸福小組傳福音策略,使教會重新回到合 神心意的軌道上。 組織架構重整 為了讓博愛浸信會有方向、有目標的前進, 神透過陳偉仁長老幫助我們找到發展的可行性,使異象更明確:「建立健康成長的萬人教會」,並確立願景:「充滿屬 神榮耀的敬拜、追求健康合一的家庭、發揚天國文化的宣教、使人成為主的門徒」,且結合策略:「百人據點、萬人教會」,戮力使異象得以成就。為此,完成教會組織架構重整,建立雙軌九部分堂、治理會議和管理會議的運作模式,讓信徒可以更深投入和牧者一起建立教會。 傳承的呼聲 如今(2023) 63歲的張牧師,不得不面對傳承與接棒的重大需要。他深信 神能感動、帶領、扶持他們全家一起事奉,也必能繼續興起年輕的世代接下榮耀的棒子。有誰願意學習以賽亞,謙卑順服對 神回應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呢? 飲水當思源 這一路走來,相當不容易,張牧師甚至曾經有放棄的念頭,但從 神而來的鼓勵和激勵,讓張牧師緊抓祂的手不放。33年侍奉 神的日子不算短,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走過的人才知道箇中的滋味。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受苦,後人享受;前人建造,後人持守。張牧師衷心期待,博愛的家人飲水當思源,享受當思前人付出,激勵自己、挑戰自己走在合 神心意的道路上,繼續讓 神的家為耶穌壯大和榮耀。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花蓮縣私立肯兆固居家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的工作行列。
財團法人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台灣無論是「地理」上的偏鄉,如台東、花蓮等,或「心理」上的偏鄉,如都會未受注意的角落,長期存在人口老化、長者獨居或兩老相依、隔代教養等情況。台東基督教醫院在巡迴醫療服務中看見社區部落長者除醫療照顧外,更需要各種生活照顧服務,民國91年在周麗華女士慨捐壹千萬元的支持下,參考聖經「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成立「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效法東基宣教士漂洋過海深耕偏鄉「為主服務」的精神,開始投入台東偏鄉老人社區照顧服務。 廿多年來,一粒麥子以「長者服務」為核心,從事各項社區照顧服務,從設立老人日托站開始,陸續開辦送餐服務、居家服務、交通接送、沐浴車、乾燥車、住屋修繕等,並在社區部落佈建老人日托站、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文化健康站、日間照顧中心等,輔以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全方位照顧偏鄉長者的日常生活。 一粒麥子基金會除台東縣外,民國94年起,在花蓮縣、宜蘭縣、台南市、新北市、台北市、屏東縣成立服務中心,推動老人、身心障礙、兒童及青少年服務。一粒麥子在各縣市所投入服務的區域,多屬需求高、服務困難地區,如新北市平溪區是全國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鄉鎮,宜蘭縣除了平地鄉鎮外,也深入原鄉大同鄉,台北市則是在獨居長者高度集中的萬華區投入據點及日照服務。 一粒麥子服務團隊秉持「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服務信念,將持續深入偏鄉偏區協助長者及家庭打造「豐盛有福、平安喜樂」的銀髮生活。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有限責任花蓮縣勞動合作社的工作行列。
五味屋 – 囝仔們ㄟ店」位於花蓮縣壽豐鄉豐田村, 豐田火車站前之日式閒置空間「風鼓斗」建築為空間, 以社區公益二手商店方式經營,作為鄰近村落兒童青少年的社區活動場所。 一棟原本殘破不堪老舊房舍,從嚴重漏水、白蟻侵蝕, 重整為古色古香孩子們願意來學習、成長的好所在。 2008年8/31開幕至今,五味屋的初衷不變 要做的買賣是–給社區孩子們一個真實的多元學習場域。 週末,帶著功課到店裡一邊做功課、一邊做生意。 在這裡,要學會鄉下孩子應該有的五種味道:天真、勤儉、感心、親切與好用; 要熟悉鄉村交易的本質–利中有情、情中有利。 藉由真實生活參與,培養孩子們的興趣–自行去開發選擇,學著玩、學著喜歡。 這裡沒有具體或系統化的計畫,眼前的需要,就是這裡的所有學習。 沒錢買展示架,就找舊紙箱,發揮創意做成各式各樣的展示架子; 颱風來了要防颱,學習找漏洞、補缺口; 東西賣完了、架子空了,學習募集物資、告訴別人自己的需要; 客人來了問東問西、殺價討便宜,學習應對進退、言語得宜。 孩子們在五味屋工作換得工作點數,可在店內以點數換取生活所需、 也用累積的點數與穩定的表現,贏得到外面參加活動、拓展視野的機會, 「靠自己努力獲得」是五味屋孩子簡單又驕傲的工作原則。 五味屋創立之初,由牛犁社區交流協會促成,營運步入軌道後, 與花蓮縣鄉村社區大學發展協會合作,兩協會策略聯盟。 主要業務營運則是與鄰近的東華大學攜手合作,在一群來自各方的志工參與下, 五味屋漸漸熱鬧起來。在這破舊的老屋子裡, 志工們只有一個單純的心願:牽起偏鄉孩子的手,讓他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榮獲【促進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暨世代合作績優獎-績優單位獎】,維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權益,建構友善就業環境。 1987年夏天,門諾醫院急診室一位未滿十六歲的少女被送來,她因為長感染性病併發骨盆腔炎,導致敗血休克,經過醫師全力救治才搶回少女的性命。更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女孩在八歲的時候,就被拐賣到台北娼館接客,過著暗無天日、悲慘的生活。 於是,幾位來自教會以及熱心公益的婦女,自掏腰包成立善牧協會,常常不顧自身的安危,走訪許多部落、社區,只要知道有誰家的女孩可能被賣,在沒有任何公權力的保護之下,她們甘冒危險去搶救,把她們帶到安全的地方,照顧並保護她們。 「善牧」一詞是源自於聖經,意思是好牧人。當年那群充滿愛心的婦女就是依循好牧人的精神,像照顧受傷的小羊一般,細心呵護被救回來的不幸少女。1994年善牧協會正式向內政部立案,成立「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附設花蓮縣私立善牧中心」 我們深信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
社團法人金字塔幼兒教育研究學會於2020年6月設立,基於關懷和提升幼兒學習成效與幼兒教育品質,以及認為「每一個孩子都具有獨特的氣質與潛力,幫助每一個小孩認識自己,讓每一個孩子快樂自信的成長,是每位老師都需要的能力與責任。」因此,我們透過成立一個非營利社會團體,開始聯結全國與國際有同樣關懷的夥伴,一起為確保幼兒最高福祉與維護幼兒教育權益而努力行動。
本院以『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為宗旨,堅持高品質服務、教學研究及醫療水準,贏得衛生署給予本院「對生者的愛,對往者的敬」高度讚譽,為東部唯一醫學中心,且台北慈濟醫院已通過評鑑,台中慈濟醫院亦通過新制教學醫院評鑑,加入慈濟是最有前瞻性的挑戰,歡迎您一起加入慈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行列。 大林慈院招募科別請點選網址:http://203.64.84.34/dl/testd.htm 台北慈院招募科別請點選網址:http://www.tzuchi.com.tw/TP/testE.htm
公司簡介 森昌有限公司成立於1988年,長期以來均被列為優良醫療器材進口商。為了使國內醫療水準與世界同步,本公司代理眾多世界第一醫療品牌,涵蓋美國、日本、歐洲等先進國家,並不斷率先引進優良及頂尖醫療器材,藉以提升國內的醫療品質,使國人受惠。我們以優質的產品來提升醫療品質,更積極培訓員工,秉持誠信可靠的企業理念,並致力以專業態度來提供客戶優質的服務,期望以豐富的產品線,結合完善的客戶管理系統,為各大醫院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創造出有效率的服務品質。 森昌有限公司總部現位於台北市復興北路369號8樓,另於台中、高雄、花蓮成立分公司,且在汐止、南崁設有供貨中心,為全省各個醫療院所提供最完善、最優質的服務品質。
請參閱慈濟大學首頁,網址位置 http://www.tcu.edu.tw 創辦人是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證嚴法師。 法師以慈悲喜捨的大願,起救苦救難的大行,在東台灣創建了千秋萬世的濟人志業。 法師從佛法中體悟「慈悲濟世」的理念,並將體驗的道理實踐出來,娑婆世界、現實社會就是慈濟世界的道場。慈濟的各項志業,是眾生平等、一體尊重的,四十年來不間斷地努力與耕耘之下,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一步八腳印,締造了全球愛心奇蹟的「慈濟世界」。 【設校緣起】 人生之苦,「病」苦為最,而「貧窮」,往往因「病」而起。 證嚴法師體會了這個事實,於是,經過長期的奔走,加上社會各界愛心的匯集,終於在1986年創立了慈濟醫院,實踐了「尊重生命」與「守護生命」的理想。 有了一所設備完善的綜合醫院以後,證嚴法師更進一步體會「名醫易得,良醫難求」的事實,因而要培養有愛心、肯犧牲奉獻的良醫,啟發其良知,讓他們發揮良能,於是從「教育」做起,慈濟醫學院的籌設、創建過程與背後,歷經無數的艱辛,終於在1994年成立,並以「提升東部醫學水準,為社會培育優秀醫護人才,增進全民福祉」為宗旨。 經過多年的努力及良好的辦學績效,慈濟醫學院於2000年8月改名為「慈濟大學」,同時設立附屬中學與實驗國民小學,成為一所具備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碩博士班的完整教育體系的完全化教育大學,實踐了以「慈悲喜捨」為辦學理念,培育能落實「人本」、「大愛」、「感恩」、「尊重」、「關懷」之慈濟精神的教育理想。
黎明(New Dawn)意味著破曉的曙光、和著天使的讚美和祝福臨到花蓮這個瀕臨太平洋的教養院。黎明傳承門諾會為主以愛事人的使命,同時積極推動綠自然照顧 (green care),實踐愛己愛人愛地球的信念並積極成為身心障礙者與家庭的希望曙光,同時也提醒黎明的服務使用者及同工要有信心、愛心與盼望,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和平、互助、簡樸」的生命價值。 1977:基督教門諾會宣教士羅樂道夫婦借用門諾會美崙教會幼 稚園教室創立「黎明啟智中心」。 1986:國內外捐助,遷入未婚媽媽之家(現址)。 1992:內政部補助1.2億興建地下一層地上七層大樓, 1994年完工。 1997:更名為『黎明教養院』。 ◎服務部門 黎明教養院:負責黎明教養院安置服務,包括日間托顧、全日住宿。 黎明職業重建中心:負責身心障礙者庇護性就業與支持性就業等服務 黎明社區服務中心:負責身心障礙者自立支持與失智者之社區照顧服務 黎明向陽園:推動綠自然照顧的療癒 、 教育及社會服務及農牧生產作業。
【門諾巡迴醫療隊】 民國37年的時候,有一支由6、7人組成的醫療隊伍,首次出現在台灣東部的各個原住民部落;他們以一輛改裝的美國軍用卡車,作為載運美援的醫藥品與罐頭、牛奶等補給品之用,他們當中有外籍醫護人員、傳道人和翻譯員,在台灣醫療史上,他們是第一批以跋山涉水的方式,進入偏遠地區行醫的專業人員。「門諾巡迴醫療隊」就是這支隊伍的名字。而在民國43年以後,因著花蓮人的需要,將醫療範圍擴及至一般的平地人–-基督教門諾會醫院於焉成立。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 60年來,門諾醫院以「實踐耶穌基督的愛在最弱小弟兄身上」為使命,行醫傳道遍及花東各地。而在早年,醫院一切開支上的需要,多是從美國的教會、捐款者匯集而來,但是台灣的經濟日益興旺,美援的供應也就隨之停止。民國79年前後,門諾醫院面臨一次重大的擴建需要,於是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參與門諾醫院的擴建捐款。這段期間門諾醫院有幾項歷史性的轉變: 一、升格為總床數531床的區域教學醫院。 二、本土化轉型成功;儘管外籍宣教士、醫護人員,陸續退休或離開台灣,新一代門諾人依然堅守傳統精神。 三、興起了『新移民潮』,繼許多北美台灣籍醫師返國來到門諾醫院服務之後,許多歐美醫學人才亦受感召回國服務。 從前門諾醫院看到的需要–-是60年前,東部偏遠地區原住民公共衛生及急性醫療的需要;而現在,是60年後,整個東台灣的慢性醫療、長期照護、社會福祉,以致於藝術文化涵養及教育程度的提升。門諾醫院,紮根在東部半個世紀了,今後將以全人的需要,持續服務東部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