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時間:西元2001年 民國六十年代,一群尋找心靈指導的年輕人,先後在天主教聖母聖心會華明心理輔導中心及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跟著任修女與美智老師,找到一個可以停泊的碼頭。在許多充滿愛與智慧的老師帶領下,透過學習、參加婚姻協談、以及各種成長團體,找到了生命的出口。 美智老師為延續任修女的專業及愛的奉獻,盼望能照顧更多的人、給大眾更多的愛,費心費力地籌畫;加上上述這些曾因修女與美智老師而找到生命出口的老朋友,為傳承兩位師長無怨無悔的大愛精神,於2001年成立了本會。期待透過基金會的成立,結合有心的朋友,一起傳承與學習,讓更多人的身、心、靈得到圓滿的發展,使整個社會充滿和諧美善。
成立時間 :西元2001年 經營理念 : 一、推動全民參與醫療改革 二、結合社會力全面體檢醫療環境 三、回歸醫療事業非營利本質 四、促進台灣建立公開、透明的醫療體制 五、協助建立有利於施行正確醫療之環境 六、敦促醫療品質提升,保障病患權益
我們是由新北市之精障者與家屬組成之自助團體,目前有超過30位工作夥伴,有完善的督導制度,注重團隊工作,工作氣氛佳!歡迎加入我們。 促進精障者融入社區,協助精障者及其家庭走出疾病陰影,去除污名。
本公司創立於民國104年,主要業務為各項水電、機電、消防工程等之設計、監造、施工。本公司實績含蓋飯店、集合住宅等新建工程。對於承攬工項都全力以赴,所承包工程皆確實做好每一階段工程品質,確實達成業主之要求及目標,且本公司本著永續經營之理念,穩定成長,竭摯歡迎有熱忱的朋友一同加入我們的團隊!
透過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教育訓練計畫,持續且有系統的影響學校教職員、學生家長與學生,共同努力營造優質校園品格文化。此教育計劃同時提供給首長有共同理念的鄉鎮市,以影響鄉鎮市共同努力營造城市品格文化。透過關懷弱勢家庭以提供教育機會給弱勢青少年,增強其學識與品格能力,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1988年8月,一群從事心理諮詢、社會工作及精神醫療領域的朋友,出錢出力籌備成立基金會,並於1989年3月,經教育部社教司核准設立。基金會從成立初期便引進國外師資、心理治療方法與課程,帶動了國內個人成長探索的風潮,亦豐富了本土心靈成長的視野。本會持續透過個別、伴侶與家庭諮商、國內外心理成長團體及助人專業訓練工作坊,和許多人一起探索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也提供了國內助人專業工作者的訓練成長平台。 以推動大眾心理衛生、激發個人潛能、發展社會教育為目的。 藉由各類溫暖有力的成長學習團體,使人們學習良好的溝通方式,與獨立的思考判斷。使個人與社會、家庭取得真誠的互動並存關係。並能在不斷轉型的社會中,去擁有自我肯定及個人能力的發揮。
法鼓山,為中華民國台灣的著名佛法教育團體。創建者為聖嚴法師,對台灣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力。現任方丈為果暉法師。 法鼓山的前身是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籌建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當時,東初老人致力於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每年並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轉化為大眾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並接著進行推廣工作。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www.ddm.org.tw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先生在1985年成立「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開啟了長榮集團長期投注關懷社會、照顧弱勢團體的實際行動;從提供清寒助學金,到成立長榮交響樂團、創辦海事博物館、出版免費贈閱的《道德月刊》;進而到購置一棟以公益用途為主的基金會大樓,充分發揮基金會多元化的社會服務功能,具體實現張總裁回饋社會的宏願,開創台灣公益事業新紀元。 長榮集團的員工經常轉述張總裁的一個信念:「人活著就是要積功德、做善事」,長期以來有著虔誠宗教信仰的張總裁,也是秉持著這種信念行事,他認為一個企業家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賺了錢應該要心存感恩的心,不能忘本,並要適時行善佈施,回饋社會。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1928年),最初僅設置文政、理農2學部,之後擴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5個學部。臺灣光復後,在臺北帝大原址建校為「國立臺灣大學」,將帝大原有的5個學部改制為「學院」,計有文、法、理、醫、工、農等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 其後,開辦新制夜間部(1967年),爾後陸續成立管理學院(1987年)、公共衛生學院(1993年)、電機資訊學院(1997年)、法律學院(1999年)、生命科學院(2003年)、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2008年)等,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人數現今已達33,000多人(其中大學部近18,000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1:1,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 本校本著「教育卓越、多元學習」、「延攬教學、研究優質人才」、「強化基礎建設與軟硬體環境」、「卓越與前瞻研究」、「學術國際化」及「行政精進」等六項,營造優質學習環境以培養社會領導菁英與知識創新研究人才,期達到「華人頂尖、世界一流」大學之願景。在達到願景的歷程中,我們需要各界志同道合的菁英人才加入臺大的優秀團隊,共同為打造這個最優秀的大學殿堂而努力。
本機構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設置標準與私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設立,以增進兒童及少年福利,健全兒童及少年身心發展為目標。 我們機構服務的對象,為0-6歲之嬰幼兒,包含了無依兒少、未婚懷孕或分娩而遭遇困境之婦「嬰」、應予緊急保護、安置之兒少、因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致無法正常生活於其家庭之兒少、兒童、少年及其家庭有其他依法得申請安置保護之情事者。
2001年11月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正式成立了! 它成立的目的是為增進華人心理治療人員的專業能力,推廣心理治療的研究發展與相關教育訓練,並期待日後成為全球華人 世界的心理治療研究發展與訓練中心之一。 緣起及願景 從光復至今,台灣在短短的數十年間迅速地從傳統農業社會進展到現代高科技社會,歷經了貧窮時期的困頓,也享受到經濟 奇蹟的成果。然而,生活在這底下的台灣人民,無可避免地就必須承受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與變動社會所帶來的各種衝擊。 隨著台灣社會結構的改變,家族的力量幾近瓦解,個人被迫釋出,獨自解決各種問題。 而在面對各種問題的思考和描述時,越來越多是以心理化的語言來運作。這樣的需求,可以從近年來大眾心理學類書籍躍進 成為台灣出版品最主要類別之一,可得知並獲得驗證。所以,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開始被大量需要,從事心理治療的工作者 自然也增加許多。而這種情況,是以前各地方的華文世界從來不曾有過的。 過去只出現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疾病,譬如神經性厭食症、人格障礙等等,特別是邊緣型或自戀型人格障礙,也已悄悄地襲 擊台灣。這些精神疾患的核心症狀,如人際衝突、情緒不穩定、自殺、自傷等問題,並不是單純的藥物治療即可解決,必須 同時輔以心理治療才能彌補藥物治療的不足。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社會,甚至華人世界,對心理治療工作者的需求 將愈來愈高。 目前與心理治療相關的領域,包括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心理諮商、社會工作、以及精神護理等。但,要成為一位真正有治 療能力的心理治療師,而不只是陪伴者,並不是一個學位,修幾門課,參加幾個研習會或上幾個月的講習課,就可以達成 的。心理治療工作者需要一個長期整體的專業支持系統,包括訓練、諮商、督導等,以支援來自於臨床實務專業不足的無力 感。另外,也需要一個溝通管道,以避免不同專業間在團隊合作中各說各話與潛藏的疏離。 然而,環顧現今台灣社會的各種條件限制,包括醫療制度中對心理治療極其不利的健保支付制度,也包括大學等學術機構偏 重研究和集體教學而不符心理治療訓練的基本要求,使得心理治療的發展有限。特別是訓練和督導這些方面的專業養成,也 必須在醫療體系和教育機構之外尋求一個更彈性的空間。 因此,現階段的台灣已經發展到需要有一機構能提供給有志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員可以長期專業成長和獲得支撐的環境,並且 可以配合訓練的過程,提供台灣民眾具有專業品質的心理治療服務。所以,成立一民間非營利組織,希望能以更有方向和組 織的方式,協調與規劃心理治療人員的專業訓練,推動專業化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的研究發展,提供更多的臨床服務,把台 灣心理治療的專業服務品質推向國際水準,並透過更有系統的方式與先進國家傑出的心理治療專業人士合作切磋,促進國際 交流,成為日後全球華人世界的心理治療研究發展與訓練中心之一。 宗旨 「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之成立宗旨,係以增進心理治療專業人員之專業能力,推廣心理治療之研究發展 與相關教育訓練為目的。 業務範圍 1. 舉辦心理治療之專業訓練、學術講座及網路教學等活動。 2. 獎助推廣心理治療服務單位之設置。 3. 補助心理治療之研究發展費用。 4. 出版心理治療之相關刊物。 5. 其他心理治療之宣傳、教育及國際交流等相關事項。 6. 本會得附設心理諮商所、或心理治療所,以提供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服務。 目前已發展之計劃 1. 成立專業學院:邀請國內外專業學者,針對心理治療從業人員提供有系統的專業訓練課程 2. 提供心理師或分析師一個專業的執業環境 3. 建立督導制度,供相關專業人員自我及專業成長之所需 4. 邀請國際知名大師來台提供專業訓練課程,促進國際交流 即將推出之計劃 1. 持續規劃專業進修課程 2. 建立專業網站,研發與推廣線上心理諮詢服務 3. 提供需求者(受治療者)適當的支援與服務 長期發展之工作目標 1. 成為全球華人世界心理治療研究發展與訓練中心之一 2. 協助全球各地華人社群心理治療訓練與服務
本公司創立於民國95年,主要從事精神,心理醫療服務;擁有為數不少的客戶群。 本公司擁有優秀的經營團隊,秉持著『同理,專業,優質,便利』的經營理念,追求企業永續經營及成長;除整體營運穩定外,獲利狀況也逐年提昇,是大台北區域內最佳精神醫療機構之一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本公司的工作行列。
我們是一個多元事業平台,專注於結合智慧技術與產業升級,聚焦 教育、醫療、科技與創投 四大領域。我們的目標是讓專業服務更貼近生活,打造兼具 商業可行性 × 社會價值 的新世代服務體系。旗下包含以下方向: ➤醫療|兒必康 專注於兒童注意力障礙(ADHD)AI 智能診療平台與家庭療育科技 ➤教育|腦思達/賽奇卡牌 透過活動才藝與 B2B2C 模式,提供親子教育、注意力訓練與課程設計服務 ➤科技|暮春科技 協助小型團隊導入輕量化數位工具,提升營運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創投|丞臻創投 專注早期創業投資與商業模型放大,用系統化方法幫助創業家加速前進。 ➤企業|麻媽家連鎖餐飲 主打媽媽味的社區型連鎖餐飲,結合中央廚房與外送效率,快速複製擴張。 ➤企業|心巢房屋資產管理 打造有溫度的租屋平台,深耕社區,改善房東與租客溝通體驗。 ➤企業|淨器科技家電清潔 專注高品質居家與商用清潔服務,標準化流程導入,快速拓展北部市場。 我們正在尋找對產業創新與社會影響力有熱情的夥伴,歡迎加入我們,一起打造有價值的未來服務。
台灣希望之芽協會是由一群熱愛柬埔寨的朋友們共同發起的組織,於2010年12月成立。協會期望匯聚台灣的愛心資源,致力推廣發展中國家的偏鄉教育、醫療與農業發展,為貧苦的人民服務,落實「在他人的苦難上,看見自己的愛與責任」的信念。 台灣雖是地理上的小國,卻可以是愛心輸出的大國,過去五十年受援助的台灣,已經發展到有足夠的實力參與地球村的人道援助工作,讓我們帶著世界公民的角色,分享台灣軟實力,與世界為友,串起每一顆善良的心。
有鑑於自殺防治相關的研究與教育工作,需要持續地匯集各地菁英的力量,以達成「自殺防治、人人有責」,「網網相連、繼往開來」的境界。為達成更盡完善的自殺 防治網絡,同時為促進國際交流,與世界接軌,由李明濱創會理事長擔任發起人,並會同各相關領域之自殺防治專家,共同籌組「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以期促使台 灣的自殺防治的研究及教育工作能永續經營。本會於2008年6月 成立,同時網羅國內從事自殺防治教育及研究相關之專業人員及意見領袖,包括醫事專業、心理學、衛生教育、社會工作、流行病學、統計資訊、健康傳播等專業背 景之人員。其透過會員們所專精之領域與其所領導之團體,足以透過各種專業及民間組織層面,發揮全國性自殺防治網絡之力量。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源自財團法人台北市中國基督教靈糧世界佈道會士林靈糧堂,自民國88年起,因應高齡社會之需求,積極協助政府推展老人相關福利服務、投入老人長期照顧相關服務不餘遺力。主要業務涵蓋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社區支持服務方案、居家式照顧服務、社區式照顧服務、住宿式照顧服務、照顧者服務方案等,提供社區長者及家庭多元、連續性、在地化之全人關顧服務,以期在迎向超高齡社會中,建置更為完整之社區整體照顧。
五十多年前,台灣社會普遍貧困,計志文牧師與沈保羅牧師以耶穌基督救世愛人精神在家中收容社區內貧苦無依的孩童。後於台北天母設立聖道兒童之家,附設在財團法人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名下。為了聖道兒童之家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在主後2003年財團法人中國佈道會與聖道兒童之家共同協議成立管理委員會,使家庭失能的兒少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於主後2011年五月成立「財團法人基督教聖道兒少福利基金會」,延續計志文牧師關懷弱勢兒少心志。服務區域並延伸至全國,服務範圍除原有之安置項目外並增加多元化弱勢兒童與青少年的相關服務及相關專業人員之培訓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