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台灣文化資產及文化作品,能掌握國內外文化內容與科技應用新趨勢,促成商業模式之開發共構,具備文化內容產業工作經驗,有志於推進國內文化事務及跨業合作,推升產業發展與國家市場者,歡迎您加入文化內容策進院的團隊。
面對中國日益升高的武力威脅,強化戰爭意識與防衛信心是眼前的當務之急。積極做好應戰準備,才是維持和平最好的策略。 黑熊學院旨在推廣民防教育,辦理教育課程及知識內容出版。 戰爭不是少數人的事,保衛台灣是每個台灣人的事。每個人都有能力也有責任,在戰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願台灣成為自由之地、勇者之鄉。
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簡稱環資會)原名為財團法人一般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基金會(一清基金會),成立於民國82年6月,由環境部(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捐助新台幣伍佰萬元設立,並於同年10月正式完成法定登記。環資會旨在推動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及保障消費者權益,主要從事一般廢棄物回收再生之研究發展工作。民國88年,基金會改組並更名為環資會,轉型為智庫及技術服務機構,致力於成為國家環境資源相關議題研究發展之智庫。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的工作行列。
國家衛生研究院創立於民國八十五年元月,係一非營利性之財團法人學術研究機構。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國人重要疾病與健康問題、醫療保健政策與管理、醫藥科技發展、及臨床研究等四大方向,期望能在基礎與臨床醫學研究的相互配合下,發展出疾病診斷與治療之最新方法,提昇高科技生物與醫療技術及醫藥產業,以及改善精神與物質環境,加強保健預防工作。國家衛生研究院希望藉由研究環境與制度的改善,優秀人才的積極投入,與整合性的運作與規劃,使我國的各種醫療問題,藉由學術研究的支援,得以完善的解決;更期望在十年內,國家衛生研究院能成為具世界水準的一流醫藥衛生研究單位,成為我國邁入二十一世紀衛生大國重要之一環。 本院簡介請見國家衛生研究院網頁 https://www.nhri.edu.tw/
中衛發展中心為非營利財團法人之產業技術服務機構,旨在促進產業合作綜效發展,協助產業體系深耕茁壯。 「熱誠、精業、綜效、卓越」是我們的價值觀,強化產業網絡,提升經營綜效;落實政府政策,推動產業升級,是我們的兩大使命,期許成為經營綜效的策略夥伴、政府政策的得力推手。 歡迎對顧問行業及專案執行有高度興趣及使命感者加入我們的行列。
本校為配合國家教育政策,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增進教育人員職能;並提供教學研究資源,服務社會,特設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其主要任務如下: (一)辦理成人、教師及行政人員之進修教育。 (二)辦理各類推廣教育。 (三)接受委託辦理在職人員進修及各類專案。 (四)國內外成人進修及推廣教育之合作事項。 本院並以五大目標邁進:具備宏觀視野,促進全球合作、提升科技內涵,展現領先實力、落實品質要求,提供優質服務、加深專業知能,型塑大師風範、激發真誠態度,散發人文涵養,以求實踐「服務專業化.組織彈性化」之策略方向與目標,達到專案執行的最大效能。 為配合本院多元業務,依業務與專案性質差異,由各大業務群分別執行,以下設八大群組計有測驗與培訓業務群、推廣與合作業務群、師大會館業務群、國際教育組、進修學分組、資訊組、總務組及祕書室等。
國家太空中心成立於1991年10月,依行政院核定的十五年「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所設立,作為我國太空計畫的執行單位。目前正執行第三期太空計畫(2019~2028年),以人才培育、尖端技術養成及建立太空產業為任務。 2022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轉型為直接隸屬於國科會之「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2023年1月1日正式掛牌。
本中心除服務校內師生,促進其對心理與教育測驗應用之理解,進而提供相關諮詢服務,也針對心理與教育測驗技術及相關工具進行研發工作與推廣。
財團法人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Center for Asia-Pacific Resilience and Innovation,CAPRI)於2022年正式成立於台北,積極以亞太地區觀點,深耕社會治理議題。作為台灣第一個國際化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旨在通過務實的比較研究,從亞太的觀點引領全球政策討論,推動創新治理,打造堅韌社會。作為一個非政府、超黨派的國際組織,亞堅會的研究聚焦亞太高收入社會面臨的政策挑戰,涵蓋公衛、創新、經濟和永續發展等互相關聯的議題。
成立36年,產基會秉持著協助產業有效落實環安責任,進而創造綠色價值的初衷。我們關心台灣並接軌國際趨勢,從污染防治、環境/職安管理系統、資源回收體系、清潔生產、綠色設計、節能減碳、碳/水足跡、企業社會責任、綠色工廠、低碳城市到循環經濟,我們和政府、產業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專業輔導/訓練與諮詢服務,建立每項議題的里程碑。多年來的耕耘,我們已累積豐碩的成果和優良的口碑。 產基會每位同仁都為我們努力的目標和方向而感到光榮,我們是台灣頂尖的專業顧問團隊。為了追求更好,現在,我們邀請您的加入,和我們共同為台灣的綠色競爭力努力。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成立於1985年,為政府捐助設立的非營利機構。自2007年8月底,改組轉型納入臺北市政府運作後,以推動臺北的城市藝文發展為使命。 本會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之託,經營管理藝文館所包括:松山文創園區、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剝皮寮歷史街區、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偶戲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蟾蜍山煥民新村、嘉禾新村、新北投車站、北投中心新村、北投梅庭、北投溫泉博物館,並策辦台北電影節,及設置台北市電影委員會、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MS)。 因有公部門的參與和督導,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與一般民間性質基金會相較之下,更注重文化活動的公共性與市民的可及性,並多次推動開創性的城市藝術文化活動,是臺北市藝術文化發展的生命共同體。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係由教育部與全國153所大專校院共同捐助成立,於民國94年12月正式立案,透過第三方外部評鑑的執行,協助國內大專校院辦學品質持續提升。 除了辦理大學評鑑事項,亦積極研究國內外評鑑制度、協助政府規劃評鑑指標與相關機制,同時提供評鑑人才訓練課程、宣導評鑑相關資訊,並致力於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之國際能見度。 第一辦公室: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79號7樓 第二辦公室: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97號8樓
德國之聲 (Deutsche Welle) 是德國對外媒體機構。從2013年起,彼得‧林堡(Peter Limbourg)擔任德國之聲台長。目前共有來自60各國家的約1500名員工以及幾乎相同數量的自由撰稿人在波昂總部和柏林分部為德國之聲效力。2018年3月德國之聲在台灣成立海外第一個語言組辦事處。 使命 德國之聲是德國作為植根歐洲文化,自由民主法治國家的代表。德國之聲以其深入細致的新聞資訊,推進世界各地民眾文化交流而著稱。德國之聲同時提供德語介紹和教學課程。作為獨立的媒體機構,德國之聲的新聞報導原則是真實、客觀,獨立、全面。德國之聲的運作經費來自聯邦議院撥款,也就是花的是納稅人的錢。 媒體 德國之聲擁有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電影片道,同時還以30種語言通過廣播和網路進行新聞報導。德國之聲電影片道提供新聞、專題報導和紀錄片,內容涵蓋經濟、科學、政治、藝文和體育。 受眾 我們的受眾尤其包括國際社會決策者和意見領袖,以及在威權國家積極捍衛民主、人權和公民社會的人們。我們同時確保德語使用者和希望學習德語的人能夠得到幫助管道。德國之聲每週在全球範圍覆蓋超過1億7500萬受眾。 播送 我們依賴全球衛星網路,合作媒體和網路服務,讓受眾盡可能便利獲得資訊。德國之聲也通過手機應用程式、播客、直播串流、線上點播及其他移動服務進行傳播。 德國之聲學院DW Akademie 德國之聲學院為媒體從業者提供內容廣泛的培訓和咨詢服務。德國之聲學院同時提供跨媒體實習項目、雙語碩士課程,以及為國際企業和機構提供媒體培訓。
*還不了解中科院嗎?看看別人怎麼說:https://youtu.be/raZy4uC2zok *104僅供本院刊登職缺消息,尚未提供求職者投遞履歷應徵職缺的用途。 如對本院工作有興趣, 1.請先至中科院官網(http://www.ncsist.org.tw/csistdup/main/Default.aspx)點擊「菁英招募」查看最新招募簡章 2.若有有興趣的職缺,請依投遞履歷步驟說明圖示,註冊帳號並填寫履歷資料,應徵相關職缺。 3.如有疑問請先至「常見問題」查詢是否有相關解答;若無法解決,歡迎利用「其他問題或建議」反映您的疑問(若有問題畫面請截圖,可寄送至[email protected]並敘明問題狀況,我們將盡速為為您解決。) *簡介: 行政法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成立於民國五十八年,經長期努力逐步建立完整國防科技與大型系統研發、管理與整合能量,為我國國防科技的重要研發機構。本院歷年研發完成的武器裝備包括:經國號戰機、各型地對空、攻船及空對空飛彈武器系統、艦用戰鬥系統、各式雷達、指管通情與資訊防護系統,均已完成部署,並擔負戰備任務。 民國八十三年配合國防部「軍民通用科技發展基金」之成立,本院開始推動軍民通用科技計畫,落實國防科技擴散於民生工業與協助國家經濟發展之目標,藉由民生產業技術的發展,進而支持軍品開發,有效提升國力。 本院國防科技研發計畫考量我科技能量與國防財力支應能力,並參照世界先進之武器發展趨勢,研擬發展項目,突破關鍵技術,研發「武器精、戰力強」之高性能武器系統,包括電子、資訊戰關鍵技術開發,與先進武器系統整合研製。此外亦持續推動國內主要研究機構的互動;藉擴展學術合作研究,增進學術機構參與國防科技之基礎研究。今後亦將透過軍通科技發展,提昇產業技術研發能力,以有效達成「國防自主、科技自主」目標。後於民國103 年4 月16 日改制為「行政法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成為國內少數專注於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單位。 「結合民間力量,發展國防科技工業,達成獨立自主之國防建設」為國防二法的主要政策之一。本院更將遵此為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之緊密結合盡最大努力,不負國人期望。
國家兩廳院於1987年落成,開啟臺灣表演藝術邁入專業化的先聲。 兩廳院是臺灣最成熟的國際級藝術中心,也是亞洲具指標性的當代劇場,無論當代或傳統、原生或外來,都在兩廳院的舞臺上共生,且深受臺灣觀眾青睞。這片土地的自由與開放讓多元文化彼此對話,自由帶來空間,開放帶來思考,是兩廳院存在的立基,也讓兩廳院成為亞洲最自由與開放的文化場景。 兩廳院場館成長週期 第一階段(1987-2003)是「求生期」(Survival Period)。兩廳院在落成初期,開拓臺灣表演藝術朝往專業化前進,並以帶動藝文生態發展、培養觀眾為使命,將「節目演出」設定為場館唯一核心,並大量引入國際重要節目。 第二階段(2004-2019)是「維持期」(Maintain Period)。2004年,兩廳院成為行政法人機構,由此開啟第二階段。兩廳院借重專業團隊,在執行公共政策的原則下,思考如何經營國際級場館並與生態維繫正向互動關係,將「節目演出」設定為場館核心外,再輔以「周邊服務」,開啟觀眾專業服務,並大幅改善硬體規劃。 第三階段(2020-)是「影響擴散期」(Inevitable Period)。創造文化與生活對話的機會,提出「節目演出」、「學習推廣」、「場館管理」三大方針,帶動產業正向發展,成就「亞洲具指標性的文化品牌」(A Cultural Brand of Asia)。 ※依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第16條及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規定,配偶或二親等內之親屬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監事,請勿投遞本場館職缺。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致力於培育社會所需的人才,十多年來規劃推動各項培育計畫與系列活動,透過學術服務產業趨勢分析與人才價值前瞻研究等成果,定義出社會所需人才的六大指標「FIT+HUG」,並將其導入各項培育計畫。研究、 FIT三大特質代表的是「Friendly by nature」(真誠友善的本質)、「Innovative with diversity」(多元創新的思維)、「Technology-aware」(科技運用的認知);另外再加上HUG三大能力,分別代表「Human-centric approach」(以人為本作為)、「Uniting multiple domains」(跨領域整合)、「Global view with local act」(全球視野在地實踐)。 社群連結 www.linkedin.com/company/sayling-wen-cultural-&-education-foundation/
「財團法人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基金會」是行政院依據《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設立之基金會,受理國家不法行為權利被侵害者申請生命、人身自由受侵害之賠償、財產所有權返還及名譽回復等相關事項。 截至今年10月,本會已通過1,079件生命及人身自由賠償案件,持續為協助完成臺灣的轉型正義而努力。 以總統身分致歉!賴清德:繼續為受難者平反、推動轉型正義(113/8/31)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523096 權利回復基金會通過112件申請 賠償金額逾1億元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11270065.aspx 首度舉辦平復國家不法儀式 蔡英文向受難者致歉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423064 蔡英文總統頒回復名譽證書 陳澄波等5百多人獲平復 https://reurl.cc/o5dxVV
台灣金融研訓院於為金管會監督管理之財團法人,為我國最大之金融研訓機構,成立宗旨為提升金融人力素質,將金融理論與金融實務相結合,以進行金融研究,並促進我國金融業務之現代化。 為能提供更多服務,本院於台北、台中及高雄設有專業訓練教室,提供訓練、測驗及出版之服務。 並對人力資源政策與企業發展願景相結合,本院於94年榮獲勞委會舉辦之國家級人力資源發展桂冠-「第一屆人力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