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特赦組織是一項全球性的人權運動,在全世界超過150個國家當中,擁有超過1000萬支持者。國際特赦組織會員、支持者及人權工作者,共同致力於終結各種對人權的侵害。我們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應享有世界人權宣言及其他國際人權標準所載的權利。同時,國際特赦組織獨立於任何政府、政治意識形態、經濟利益或宗教,經費來源主要來自於會員及大眾捐款。 歡迎訂閱我們的訊息: Facebook:AITW0528 Instagram:@amnestytaiwan Line:@amnestytaiwan
荒野保護協會為依法設立之公益社會團體,是一個由尋常老百姓自發組成的環境保護團體。自1995 年成立以來,以關懷台灣為出發點,放眼全世界,致力以全民參與的方式,透過自然教育、棲地保育與守護行動,推動台灣及全球荒野保護的工作,為我們及下一代締造美好的自然環境。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十多年來,累積許多人的熱誠、善意與願力,大家齊力以自然教育、參與環境議題、保育自然棲地、社區生根、推動志工組織等方式,為保護台灣環境做出無私且非凡的貢獻,並繼續朝向專業化、社區化與國際化邁進。
【 新進人員體格檢查體檢說明 】 ▸配合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獲錄取通知者需於報到前,檢附『勞工體格及健康檢查指定醫療機構』所作之體格檢查報告(效期依勞工健康保護規則§17),並經審核通過後方可進入報到程序(體檢作業約需7-14個工作日)。 ▸獲錄取通知者未能提供上述檢查報告,將延後或取消錄取資格;若體檢報告審核不通過,將取消錄取資格。 ▸檢查項目依勞工健康保護規則§16附表九(一般體格檢查)。 ▸本會確認完體檢報告正本文件後,會歸還本人。 ------------------------- 【在成立「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之前】 2000年,環境議題已經歷時多年倡議,網路的傳播力量則開始萌芽。在這資訊即將爆炸的時間點,「環境資訊網絡電子報」創刊,希望以報導和轉譯國內外的環境資訊,喚起大眾關心周遭環境,並透過思考引發關懷行動。 《累積愈多的知識,我們共同做出的行動,就有愈多的倚靠》 22年來我們以「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為名,除了環境新聞,也開始積極投入棲地守護與環境友善行動。從山林到海洋、從推動修法到環保生活,都有我們的行動。 從最初的3人創刊,到如今已有60人團隊,一起實踐守護環境的理念。 我們參考了英國國民信託、日本龍貓森林的模式,以簽訂信託契約的方式,在2014年接手了全國第一個環境公益信託案例,「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這座位於新竹芎林的淺山森林,受到原地主(信託委託人)、協會與政府監管的信託契約保護著,從廢棄的果園,如今已演替為淺山次生林的樣貌。 《只是多年過去了 「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依然是少數的環境公益信託案例》 這當中有許多不同程度的困難,但其中一項原因,是由於種種法規限制。 因此,為了擴大民間保育能量,推動更多、更大規模的環境公益信託,我們決定轉型為「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2022年7月27日我們正式對外公開並啟動公眾募款計畫,短短兩個月即有1256人,在9月29日當天,2千萬的基金募集達標了。 【在成立「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之後】 由於基金會具有農業法人資格,我們才可以在既有法規條件下,以公益信託的模式,守護私人農耕地。而這些位於平地到淺山的農耕地,正是最容易受到開發威脅,最需要積極保護的區域。我們的願景,是向英國國民信託組織看齊,並促使全台3%面積的土地成為民間保育地。 轉型基金會後,不只推動環境信託,我們也會繼續擴大經營既有的獨立環境媒體,「環境資訊中心」,力求讓國內外各種環境議題被大眾看見;也會持續多年來的倡議、研究與調查,像是珊瑚礁體檢、海岸守護及減廢議題等。 這一切能夠實現,有賴於23年來投入的工作人員、會員與捐款人,有賴於基金會籌備基金的捐款人。以下,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2023年度報告,也是「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的起點。 2024年,我們轉型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擴大我們的實踐行動。
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前身為「中華電腦中心」,成立於1965年,為國內產官學界的橋樑,2008年更名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協助企業發展地理空間資訊科技產業,隨著電腦科技發展,持續培訓資訊人力,推廣應用資訊新技術,拓展系統整合建置,經營團隊已累積資訊專案無數經驗,如農漁業普查統計、工商普查統計、房屋普查及戶役政資訊管理、外匯管制連線查詢及地方創生資料庫等資訊系統之設計開發。 本中心肩負政府智庫幕僚角色,近60年期間協助增進政府治理效能,配合施政需求提供專業政策建議,執行全國國土計畫、都市及區域發展規劃、都市更新及公共建設規劃等。主要服務範疇為執行國家重要計畫,包括「國土空間數據整合與資訊系統應用」、「污水下水道建設績效指標清查」、「農村再生計畫」、「飛航安全作業管理系統建置」、「桃園2030城市發展綱要計畫研究」等,秉持精進與創新,成績亮眼斐然,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將持續以輔助國家擬定政策發展為主,兼顧專業品質,迎向數位科技新世代。
▌無國界醫生是一個獨立的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MSF),即英文「Doctors without Borders」,中文譯為「無國界醫生」,致力為受武裝衝突、流行病、傳染病和天災影響,以及遭排拒於醫療體系以外的人群提供緊急醫療援助。無國界醫生只會基於人們的需要提供援助,不受種族、宗教、性別或政治因素左右。 我們的行動建基於醫療道德,以及中立和不偏不倚的原則。我們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力求為最有迫切需要的人們提供援助。在衝突地區開展的專案,我們並不接受直接牽涉到衝突的政府或其他派別的資助。 1971年,一群記者及醫生在巴黎成立無國界醫生組織。至今,我們有將近68,000的工作夥伴在世界各地參與行動。 ▌ 無國界醫生在台灣 2016年4月,無國界醫生組織於台北設立辦事處。2019 年正式成立財團法人無國界醫生基金會。 無國界醫生台灣辦公室專注於三個任務: 1) 積極與台灣公眾和公民社會接觸,就全球人道危機和衛生緊急情況進行宣傳、支持和倡導; 2) 招募台灣的醫療和非醫療人員,派遣至現場項目工作; 3) 從台灣捐助者籌款,直接支持無國界醫生的社會使命和醫療人道活動。 ▌ An international, independent medical 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 translates to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We provide medical assistance to people affected by conflict, epidemics, disasters, or exclusion from healthcare. Our teams are made up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logistic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 bound together by our charter. Our actions are guided by medical ethics and the principles of impartiality, independence and neutrality. We are a non-profit, self-governed, member-based organisation. MSF was founded in 1971 in Paris by a group of journalists and doctors. Today, we are a worldwide movement of nearly 68,000 people. ▌ MSF in Taiwan MSF opened a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aipei in 2016 and became a Foundation in 2019. MSF Taiwan office focuses on 3 key pillars: 1) Active engagement with Taiwanese public and civil society on global humanitarian crises and health emergency for awareness, support and advocacy purposes; 2) Recruitment of skilled Taiwanese medical and non-medical staff to dispatch to field project; 3) Fundraising from Taiwanese donors to directly supports MSF Social mission and medical humanitarian activities.
成立36年,產基會秉持著協助產業有效落實環安責任,進而創造綠色價值的初衷。我們關心台灣並接軌國際趨勢,從污染防治、環境/職安管理系統、資源回收體系、清潔生產、綠色設計、節能減碳、碳/水足跡、企業社會責任、綠色工廠、低碳城市到循環經濟,我們和政府、產業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專業輔導/訓練與諮詢服務,建立每項議題的里程碑。多年來的耕耘,我們已累積豐碩的成果和優良的口碑。 產基會每位同仁都為我們努力的目標和方向而感到光榮,我們是台灣頂尖的專業顧問團隊。為了追求更好,現在,我們邀請您的加入,和我們共同為台灣的綠色競爭力努力。
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是由一群關心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的人士於2005年所共同捐助創立的。有鑑於都市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除了硬體建設之外,需要透過科學研究及理性討論,制定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公共政策,以突破關鍵階段的發展困境。為了讓民眾享有更好的就業與居住生活環境,秉持對國家的熱愛,對社會的期許,對民眾的關懷,本基金會願奉獻專業知識,推動都市政策研究與推廣環境教育,此為我們誠摯的理念。 本基金會成立以來,積極推動都市發展及環境教育有關之各種研究與交流活動,延攬不同領域的專業顧問,共同探討創新改進方法以因應環境變遷,提升政策解決方案的務實性及民眾的參與性。提升國家競爭力與改善環境品質,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實踐」,我們期盼能夠得到專業人士與ㄧ般民眾的支持。 為了理想的實現,本基金會所有成員必當全力以赴。期盼能以熱誠的服務,專業的知識,結合社會各界的力量為都市與環境的永續發展作出貢獻。
成立於民國110年3月,提供生態環評、生態調查與生態檢核相關服務之生態專業顧問公司。 本公司主要成員,從事水域生態調查與評估分析工作10年以上,參與國內許多河川資源調查、環境影響評估案件、可行性評估規劃、研究計畫,及生態檢核計畫等,具備豐富經驗,可提供完善之服務品質。 電話:02-77552119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塔城街54號2樓 / 聯絡信箱:trackerecology@gmail.com
Greenpeace 綠色和平是一個全球獨立的環保組織,自1971年創立以來,致力於透過非暴力行動與科學研究,推動積極變革,守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我們堅持不接受政府、企業或政治團體資助,只仰賴個人與獨立基金捐款,以確保我們行動的公正性與獨立性。 目前,我們在全球超過55個國家及地區設立辦公室,共同在氣候行動、森林保護、海洋守護、毒物防治等關鍵議題上發揮影響力。加入綠色和平,您將會和來自台北、香港、北京、首爾、東京以至世界各地的綠色和平夥伴一起,為地球發聲、創造改變。
【ESG 創見,實踐品牌價值】 本公司秉持永續顧問業界的國際領導品牌為願景,以「協助客戶以 ESG 實績創造品牌價值」為使命,「熱忱」與「前瞻」為核心價值,延攬 ESG 各領域專家協助客戶從多個面向完整 ESG 的觀點,讓您在 ESG 的浪潮上洞見機會趨避風險。 【使命必達,客製專業解方】 永續規範日益增多,我們知道您有不同的需求,無論您的目標是合乎法規、客戶要求或是打造永續品牌,無論是環境面、社會面或是公司治理面、無論您所處的階段是從零到一或一到一百,我們都能協助您實踐永續、取得必要之認證。 銳見永續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我們的工作行列。 【公司交通資訊】 一、辦公室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1號4樓之14 二、交通方式: (1)自行開車:國道1號-臺北交流道下-重慶北路三段至一段-重慶南路一段。 (2)捷運:淡水信義線 臺大醫院站 (3)公車: *衡陽路口:20、222、263、仁愛幹線 *二二八和平公園:15、18、22、藍2、和平幹線、內湖幹線
《今周刊》創刊於1996年,每週四出刊上架,是台灣最權威、專業的財經周刊,更是發行量成長第一名的綜合性財經雜誌。 《今周刊》報導內容涵蓋國際經濟情勢、國內產經動態、財經政策、社會關懷、個人職涯成長、投資理財等議題,期盼透過相關報導引領國家持續成長、帶領社會正面發展,更讓讀者獨步掌握所有脈動。 文化部2018年第42屆金鼎獎評審指出:紙本雜誌面對數位狂潮席捲,莫不摸索與它的競合之道,既戮力於新媒體的開疆闢土,更強化自身體質,在感性的開發、知性的探勘、美感教育、趣味展現、生活學習及對時事的反映與針砭上,深度、廣度兼具。《今周刊》兼具可讀性、知識性及啟發性,於不同閱讀族群間取得難能平衡,頒給「財經時事類獎」肯定。2019年第43屆金鼎獎評審再次給予《今周刊》「長期經營,風格與品質穩定」的讚賞評語。 《從A到A+》(Good to Great)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指出,能夠成就頂尖地位的企業,最大的關鍵就是「找到對的人上車」。《今周刊》以作為實事求是、忠實傳達詳實報導的媒體自居,並積極廣徵優秀人才加入團隊,而你(妳),可能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現在就加入《今周刊》團隊,與我們一同攜手成長,『在今天看見明天』! 《今周刊》榮耀與肯定: ▲2021年第47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共服務報導獎 (1277期 中國鎖藥危機) ▲2021年新世代金融傳播獎 (1239期 台灣ESG風雲錄) ▲2021年銀響力新聞獎:平面「報刊雜誌類」專題報導獎─首獎 (1199期 大安溪畔的奇蹟) ▲2021年銀響力新聞獎:平面「報刊雜誌類」專題報導獎─優選 (1188期 不孝的愛) ▲2021年銀響力新聞獎:網路「新媒體類」專題報導獎─首獎 (幸福熟齡網站〈我們的第二人生,100分!〉) ▲2020年現代財經新聞獎─佳作 (1239期 台灣ESG風雲錄) ▲2020年新世代金融傳播獎 (1138期 外資大戶的選股黑名單) ▲2020年現代財經新聞獎─首獎 (1222期 搶救勞保) ▲2020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1179期 東方美人茶奇蹟) ▲2020年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銀獎 (1177期 世界來的超級台客) ▲2019年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年度傑出新聞報導獎金獎 (1124期 其實,我們可以不要深澳電廠 0.1的電力抉擇) ▲2019年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年度傑出新聞報導獎銀獎 (1136期 數位海洛因) ▲2019年第43屆文化部金鼎獎─最佳財經時事雜誌獎 ▲2018年第42屆文化部金鼎獎─最佳財經時事雜誌獎 ▲2018年第14屆動腦雜誌年度傑出新聞報導獎─銀牌 (1075期 體育界的轉型正義還要等多久?) ▲2018年第44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暨2018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公共服務報導獎 (1075期 體育界的轉型正義) ▲2018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卓越突發新聞獎 (1075期 體育界的轉型正義) ▲2017年恒管商業新聞獎─最佳經濟及金融政策報導獎 (1080期 鐵道上的真與假) ▲2017年恒管商業新聞獎─最佳商業新聞視覺設計 (1080期 鐵道上的真與假) ▲2017年恒管商業新聞獎─年度商業新聞記者 (周岐原) ▲2017年第13屆動腦雜誌年度傑出新聞報導獎─銀牌/ (1052期 失能的台灣科舉) ▲2017年第31屆吳舜文新聞獎─新聞專題報導獎/平面類 (1052期 失能的台灣科舉) ▲2017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卓越經濟報導獎 (1016期 台灣百億茶金解密) ▲2015年第39屆金鼎獎─雜誌類主編獎 (總編輯 謝春滿) ▲2015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女性議題新聞獎 (896期 戰勝三個敵人做自己的主人-鏗鏘玫瑰) ▲2015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卓越特寫攝影獎 (925期 人的莊園) ▲2014年第38屆文化部金鼎獎─雜誌類個人攝影獎 (879期 真相台灣) ▲2014年第38屆文化部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數位出版類數位創新獎 (今周刊文章一句話社群發佈機制) ▲2014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獨家新聞獎 (856期 要命的恐怖食材) ▲2012年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卓越新聞獎─專題新聞獎 (776期 消失的醫生) ▲2012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年度記者獎 (撰述委員 燕珍宜) ▲2012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最佳專題寫作獎 (776期 消失的醫生) ▲2012年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年度最佳媒體經營者 (社長 梁永煌) ▲2012年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年度傑出新聞報導 (812期 退休金大騙局) ▲2011年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年度傑出新聞報導 (754期 台灣食品安全危機 官僚殺人!) ▲2011年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報導獎 (760期 以色列荒漠奇蹟) ▲2011年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卓越新聞獎─專題報導獎入圍 (744期 台灣輸不起的風險─ 核電) ▲2011年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入圍 (747期 大老闆的野蠻金錢遊戲) ▲2007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最佳專題報導 (474期 老丹的英文課) ▲2007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最佳突發新聞報導 (511期 明基李焜耀-認錯) ▲2006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最佳特別報導 (462期 打造黃金聚落) ▲2006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最佳商業報導 (460期 錢進越南) ▲2006年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雜誌報導獎 (447期 逆轉)
本會成立於1991年,原名「財團法人環境保護企業策進會」,於2000年8月更名為「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 本會為財團法人非營利機構,成立宗旨為: -- 提升產業綠色生產力及能源有效利用,促進產業永續經營發展。 -- 協助政府推動能資源及環保相關施政,達成經濟與環保雙贏的目標。 在企業運作的過程中,導入環境保護的觀念,落實工業減廢與清潔生產、廢棄物資源化、節約能源等工作,在獲取利潤的同時, 亦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綠色生產力是一種提升生產效率與保護環境的策略,目的是為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其內涵為應 用適當的技術、科技及管理系統,製造出與環境相容的產品和服務,是同時兼顧生產效率與環境績效的新觀念,使企業達可持續 發展之目標。 由於國際社會對環保與能源議題愈來愈重視,且逐漸發展成為實質的貿易障礙。面對此快速變遷的環境,本會將藉由專業之智能 來提升產業綠色生產力及能資源有效利用,以促進產業永續經營與發展;同時更進一步協助政府推動能資源及環保相關施政,達 成經濟與環保兼籌並重與雙贏的目標。
蒲公英希望基金會於1995年成立以來,以「全人心靈陪伴」為主要工作,每月發行免費《蒲公英希望月刊》,並遍布各場所,將正向思想深植每一角落,陪伴許多讀者度過人生高山低谷。 2015年起,我們在全台推動「散播希望種籽計畫」,啟動「小板凳傳愛故事列車」偏鄉巡迴行動,以生命教育陪伴孩子,並推動「蒲公英品格故事屋」計畫,實際到單親、失親、隔代教養、家境辛苦的孩童中說故事,建立正向品格。 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蒲公英展開「公共參與助援計畫」,透過水資源、教育、農耕、社區發展等,幫助國內部落及國外偏遠地區民生用水,透過人道關懷與當地百姓接觸,注入生命活水。 我們的服務正如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揚,在任何環境與角落,都能處處開花。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Applied Research, NIAR),自2003年6月起,由原隸屬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4年3月改制科技部,2022年7月改制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之國家實驗室改制而成,並由院本部統合協調各單位之運作,以提升彈性與效率,協力達成「建構研發平台、支援學術研究、推動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之重點任務,以促成國家科技發展體系垂直整合,並以打造成為世界級的國家實驗室為目標。 本院之主管機關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並設有董、監事會;全院現設有7國家實驗研究中心,分別為:國家生物模式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藉由整合各研究中心之核心技術與設施,提供國內產、官、學、研界所需之研發平台與技術服務。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成立於2005年,宗旨為推動公益團體之良善治理、募款誠信、財務透明、服務效率。截至2025年9月共有312家公益團體加入,為全台最大公益團體聯盟型組織,其組織類型含括社福、教育、環境、醫療、動保、藝文等。公益團體加入需簽訂自律公約,有鑒於財務健全與妥善運用為公益團體首要之社會責任,自律聯盟每年均致力於公益團體落實自律之工作,並於本聯盟之好事大平台揭露財務及工作報告,對社會大眾推廣責信理念,讓善款流向透明,工作成效符合社會期待。我們的落實行動包含: 1. 推動公益責信理念 提升國人公益素養 建立公益團體責信資訊的好事大平台,並扮演資訊提供及整合的角色,將本聯盟會員團體繳交之財務報表及業務工作報告上網公布,使民眾了解捐款流向、公益團體的收支狀況以及工作內容,以維護捐款人「知的權益」,2022年責信總規模超過339億。並持續倡導理性捐款之理念,提出五大公益素養 #關注 #估狗 #常追蹤 #承諾 #查證,供國人在行公益之時也能落實公益之價值。 2.攜手盟友落實SDGs 協力促成永續願景 本聯盟301家公益團體盟友面向落實聯合國永續目標,提供經濟、教育、促進健康等服務為最大宗,近5成組織致力於SDGs 3 健康與福祉,以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超過2成組織積極回應SDGs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同時也針對SDGs 1終結貧窮、SDGs 2消除飢餓、SDGs 5性別平等、SDGs 8人人皆有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等面向提出各類解方因應。 3.積極培力公益團體 健全組織長遠發展 開辦系列非營利組織培力課程,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課程開設已有10年之久,提供盟友財會人員進修與交流之場域。同時也導入共創工作坊學習概念,一年至少拜訪80家以上的公益團體,辦理40場次以上的培力課程,透過場域的轉換,進行經驗交流與創新分享,激發參與者創新能量。近年培力主題也從財務擴大範疇至行銷公關、人才培育、組織策略經營、數位轉型、ESG、社會影響力等面向,帶領公益團體看見趨勢發展的同時也落地回應組織發展需求。 4.跨域合作公私部門 發揮中介平台角色 本聯盟秉持SDGs 17多元夥伴關係目標原則,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運用多元專業策劃連結跨界交流對話。公部門合作夥伴含:衛福部、經濟部、勞動部、數位發展部、金管會等;另同時也深入理解社會議題與企業夥伴透過社會創新提出解方,合作夥伴:陳永泰公益信託-傳善獎、Line pay、全家便利商店、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迷客夏等。 從網站認識我們: https://twnpos.org.tw/ 從fb認識我們: https://www.facebook.com/twnpos.org
我們是遠山呼喚,在世界偏鄉打造「以離開為目標」的教育改革,陪伴出身貧窮的孩子扭轉未來。 10 年前,我們前往尼泊爾震央,從零開始培養當地青年成立 NGO,進而翻轉區域教育環境,帶領 6,000 位孩子長期上學。 接下來,我們展開全新教育旅程,在東南亞各國培植社創青年領袖成立教育 NGO,帶更多貧窮兒童改變人生。 這趟旅程就像登頂,目標是一座影響世界的教育高山,相信有你的專業,可以創造跨越國界的教育改變!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工作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