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臺東縣弱勢者關懷協會創立於101年,至今已提供十多年的弱勢者服務經驗,在臺東縣偏鄉地區已設有15處服務據點(池上鄉、關山鎮、卑南鄉2處、臺東市區3處、太麻里鄉2處、大武鄉2處、達仁鄉、長濱鄉、東河鄉、綠島鄉;協助老人、失智、身心障礙等弱勢者自立及發展。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的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本協會的工作行列,無論是專職人員、志工或訪視員,盼有您的參與及支持,成功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一)成立背景:經由台東縣身心障礙者家長及熱心社會人士協力推動下,於86年10月成立。 (二)機構宗旨:提供身心障礙者終身教育與照顧,推展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為宗旨。 (三)成立目的:以提供台東地區心智障礙者安置服務為主,成立初始十年推動身心障礙者早期療育、成人生活自理及社會能力訓練。目前服務範圍為成人服務,除加強生活能力訓練,社會適應能力、就業能力、體適能、休閒、旅遊活動、家庭支持、權益保障等均列為服務內容。
財團法人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台灣無論是「地理」上的偏鄉,如台東、花蓮等,或「心理」上的偏鄉,如都會未受注意的角落,長期存在人口老化、長者獨居或兩老相依、隔代教養等情況。台東基督教醫院在巡迴醫療服務中看見社區部落長者除醫療照顧外,更需要各種生活照顧服務,民國91年在周麗華女士慨捐壹千萬元的支持下,參考聖經「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成立「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效法東基宣教士漂洋過海深耕偏鄉「為主服務」的精神,開始投入台東偏鄉老人社區照顧服務。 廿多年來,一粒麥子以「長者服務」為核心,從事各項社區照顧服務,從設立老人日托站開始,陸續開辦送餐服務、居家服務、交通接送、沐浴車、乾燥車、住屋修繕等,並在社區部落佈建老人日托站、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文化健康站、日間照顧中心等,輔以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全方位照顧偏鄉長者的日常生活。 一粒麥子基金會除台東縣外,民國94年起,在花蓮縣、宜蘭縣、台南市、新北市、台北市、屏東縣成立服務中心,推動老人、身心障礙、兒童及青少年服務。一粒麥子在各縣市所投入服務的區域,多屬需求高、服務困難地區,如新北市平溪區是全國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鄉鎮,宜蘭縣除了平地鄉鎮外,也深入原鄉大同鄉,台北市則是在獨居長者高度集中的萬華區投入據點及日照服務。 一粒麥子服務團隊秉持「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服務信念,將持續深入偏鄉偏區協助長者及家庭打造「豐盛有福、平安喜樂」的銀髮生活。
孩子的書屋在台東大知本地區持續深耕已二十年,目前有九間書屋,每天陪伴約250位孩童。 已故創辦人陳俊朗先生(陳爸),於1999年回到故鄉台東建和,陪伴自己的孩子和週遭被家庭、學校所忽略的孩子們,提供免費的晚餐、寫作業、學吉他、練拳、騎腳踏車等等。書屋天天年年的陪伴,讓這群孩子們不用再擔心肚子餓了沒飯吃,衣服穿不溫暖、受了委屈沒有人可以說說心裡話。書屋的初衷,要讓孩子享有本該擁有的童年,從生活中點滴累積自信、重回學習軌道、磨練身體與意志,成為一個健全完整的人,書屋,已成為孩子們第二個家。 長久服務的過程,書屋深知陪伴孩子的同時也要扭轉大人,於是成立社會服務組,深入社區,也透過農產業和營繕造屋等實作,調整社區家長的心態,協助改善生活環境。 2017年,孩子的書屋成立咖啡育成中心「黑孩子黑咖啡」(註1),正式對外營運。至今(2020),黑孩子黑咖啡已接近損益兩平,除了穩定上軌道,這幾年咖啡育成中心最重要的價值是要讓原本看不見希望的青少年,能夠想像屬於自己的未來,因此於2019年初提出「少年咖啡師」計畫(註2),讓孩子擁有技術,並且走向專業、帶動更多的影響。 孩子的書屋,從教學、運動、音樂、農業、營繕、社區服務等等面向來服務。 讓偏鄉不再是偏鄉,讓長期受到忽略的孩子們,多一個選擇、多一點機會,不用自我放逐,能夠擁有一個可以期待與努力的未來。 -- [註1] 黑孩子黑咖啡:https://www.facebook.com/black.kid.cafe [註2] 少年咖啡師計畫: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21836 -- 孩子的書屋,於2020年獲選有社福界米其林指南之稱的「傳善獎」肯定 相關報導:https://www.bookhouse.org.tw/press/627
國土計畫法自104年12月18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後,全臺灣各直轄市、縣(市),因所需推動新空間規劃或土地使用管理工作甚多,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前內政部營建署)為充足國內大量的國土規劃專業人才量能,於110年辦理「國土計劃土地使用管制相關宣導暨教育訓練」,並以「國土規劃資源共享、國土規劃人才培育、國土規劃量能提升」作為推動總體目標,藉由國土管理署城鄉發展分署(前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成立推動辦公室,提供國土計畫教育及研究相關資訊,協調北、中、南、東及離島等5處區域規劃中心推動相關教育及研究工作。 國立臺東大學在此脈絡下於112年2月正式成立東部區域規劃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為本校任務型二級研究中心。本中心設立宗旨係以花蓮縣、臺東縣兩縣範圍組成的東部地區為核心,推動區域內國土計畫人才培育、探究東部地區國土計畫特殊議題二者為主要發展目標。 長期以來,東部區域的國土計畫專業量能與相關人才較為欠缺,花東地區長期也因缺乏空間發展人才的培育體系,使得東部區域發展規劃仰賴著西部專業資源的進駐與協助,而未能系統性建構在地專業團隊與專業支持網絡,也未能有效地回應花東區域社群的社會需求。 同時,東部地區的區域結構擁有高度的環境差異性、族群多元性,以及社會經濟多樣性等特質,發展出多元而並存的社會空間結構,從小尺度的聚落發展、中尺度的區位發展、大尺度的區域發展,到更上位的國家發展定位,均面對著個體發展的獨立性需求與群體發展的和諧性目標二者間的調和與共構,使得花東空間發展專業需求變得更為複雜與急迫,有必要籌組跨專業領域、跨地域範疇,與跨制度層級的專業治理平台共同協作,推動促進花東區域發展的專業系統網絡。 本中心之成立,遂以建立東部區域在空間發展上的專業支持網絡,以及建構花東區域發展的共同協作治理平台為目標,逐步連結國立東華大學與國立屏東大學的專業師資網絡,並逐步搭建連結國土計畫的行政部門、專業學界、產業人員,與在地居民的協作平台,逐步朝向花東區域空間發展量能的系統性建構。 在建立東部區域國土發展人才培育系統,以及搭建東部區域國土計畫協作平台之外,本中心亦針對東部區域國土發展議題的特殊性,以及東部區域對於國土專業需求的急迫性,逐步針對東部國土議題進行重要個案議題研析,以及東部區域空間發展的整體方法論建構。
源天然的企業理念就跟品牌名稱一樣。我們希望源自天然的農產能夠源遠流長、永續共好。自104年起在台灣國內推廣,今年度因應營運與成長需求,改制成立為源天然股份有限公司,並擴大招募人才加入。 源天然的主要商品是生長在全國最佳產區--池上的各式米種、米製食品以及農產品。並擁有唯一獲得國際雙金牌的獨家米種「黑纖米」。目前產品已經上架於全省全聯、家樂福、新東陽以及全家便利商店等通路。 我們是一個年輕的農社企,是一個放眼國際期待衝刺的新創企業。我們重視農場的生態,也關注員工的工作環境;我們提供學習成長的機會,也給予創意發揮的空間。 歡迎友善生態農業行銷與生產的有志之士,一起加入源天然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行列。
禾風新棧度假飯店位於台東巿火車站正對面,為台東知名四星級飯店。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及優質福利、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台東禾風新棧度假飯店的工作行列。
【Traveller-Inn 旅人驛站•旅宿連鎖】為全新旅宿品牌,我們從台東出發,放眼全台灣,期待與每位旅人分享在地生活。未來將於各地持續拓點與投資,營業項目包含1、租賃經營,2、委託經營管理,3、合作經營管理,4、品牌加盟,5、籌備營運等。我們也致力於提供員工的新舞台、增加當地居民就業機會,提高當地農特產品銷售通路與營收。未來將結合各館鄰近景點,活化周邊整體機能;還有年輕化的設計、國際化的觀點,提升商品深度與本土化創意。我們努力創造不同的行銷主題,不僅只有住宿,要讓旅客感受到不同的旅遊新體驗;並將在地感受與元素融入生活,創造出旅人們的『文創風格、設計旅店、獨特感動』。 【Traveller-Inn 旅人驛站•旅宿連鎖】經營事業體如下,且持續拓展開發中,歡迎朋友們一起來打拼,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1、台東市。旅人驛站鐵花文創館 2、台東市。旅人驛站鐵花文創二館 3、台東市。旅人驛站日暮微旅(台東首間無人自助旅店) 4、台東市。旅人驛站米豆文旅 5、屋弄茶飲/台東鐵花店 ★、各地旅宿投資案~正熱烈開發與籌備中,歡迎各地有志一同的夥伴們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認識世界展望會 世界展望會是一個援助、發展和倡議的全球性基督教組織,在六大洲、近100個國家共有3萬4,000多名工作夥伴,以夥伴關係合力服務最弱勢兒童及家庭脫離貧窮與危難,陪伴他們經歷生命的喜樂與豐盛。 ▍關於台灣世界展望會 1964年台灣世界展望會成立,在台灣資源最匱乏的七○、八○年代,透過匯集海外人士的愛心捐助,展望會深入偏遠山區、離島,關懷育幼院、兒童之家、痲瘋病院、從事山地醫療等工作,服務「貧窮當中的最貧窮」。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台灣世界展望會也在接受國外愛心幫助20年後,於1985年由台灣資助人、捐款人接手照顧國內孩子的需要。 1991年,台灣愛心開始資助國外貧困兒童,以實際行動將過去長期獲得的愛心支持,接力傳遞到世界上其他有需要的角落。從接受國外愛心幫助,轉型至援助國外需要,台灣世界展望會在台灣深耕60年,目前於全台設有4個辦事處、55個服務據點、11個政府合作案服務中心、3個學生中心、3個部落廚房、13個數位學習教室、21個青少年發展中心,範圍遍及都會區、濱海地區、山區及離島,是國內紮根最深、服務最廣的兒童關顧機構。 目前,台灣世界展望會透過全台各地約600名社工員的專業服務及深厚經驗,投入教育及營養支持、家庭發展暨社區培力、兒少保護、災害救助與家庭援助等事工,每年陪伴約4萬5,000名弱勢兒少與其家庭走過困頓,和他們一起遇見改變的希望。 而在資助人、捐款人投入愛心下,台灣世界展望會透過國外兒童資助計畫,和各國展望會合作進行中長期區域發展計畫,每年攜手逾200萬名貧困兒童及居民,共同經歷轉型性發展、邁向豐盛自立;同時藉由「飢餓三十人道救援基金」馳援天災、戰火、糧荒等人道緊急救援方案,一年幫助約1,500萬人度過生命中的難關。 網址:http://www.worldvision.org.tw 服務條款與政策:https://www.worldvision.org.tw/articles/category/16
與哀哭的一起哀哭,是救助協會結合教會去尋找及關心需要關心的人,讓愛都合同自己是救助協會的目標,讓教會就像7-11成為社會的鄰居。 以教會為主體建構涵蓋全台的救助及社服網絡。 協助教會建立以教會為主體的社區服務工作。 協助各地區教會建立地區救災指揮小組。
我們依據各校的需求安排輔導計畫,視學童不同學習狀況予以彈性調整。 走穩、走好及走出特色是分校的目標及自我要求,期望希望小學課輔進入學校後,能和學校及家長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共同努力於協助學童各方面的成長,提升學童的學習成效與對自我的信心。未來我們將秉持永齡教育基金會關懷弱勢兒童的服務宗旨,並結合台東大學及地方的資源,更努力地協助弱勢兒童,讓永齡希望小學台東分校成為台東弱勢兒童的希望。我們深信充滿愛與希望的教育環境,是孕育學童擁有未來成功人生的起跑點!
1996年創辦人王建煊先生捐出競選結餘經費一千零八十萬元,成立財團法人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幫助有需要的人突破困境,希望在愛心聯結下,受助者與助人者都擁有生命境界的第二個春天。
『財團法人門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是由「財團法人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於民國八十六年五月間捐助成立。門諾基金會成立的緣由,乃源自於「門諾醫院半世紀以來,所做的非醫療的社會關懷事工」傳統,其目的在於將醫療與社會福利體系結合,使「門諾機構」的服務體系,由急慢性醫療服務,延伸至長期照顧與各類社會福利服務事工,提供花東地區有需要的弱勢民眾一整全的連續性照顧服務。
榮獲【促進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暨世代合作績優獎-績優單位獎】,維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權益,建構友善就業環境。 1987年夏天,門諾醫院急診室一位未滿十六歲的少女被送來,她因為長感染性病併發骨盆腔炎,導致敗血休克,經過醫師全力救治才搶回少女的性命。更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女孩在八歲的時候,就被拐賣到台北娼館接客,過著暗無天日、悲慘的生活。 於是,幾位來自教會以及熱心公益的婦女,自掏腰包成立善牧協會,常常不顧自身的安危,走訪許多部落、社區,只要知道有誰家的女孩可能被賣,在沒有任何公權力的保護之下,她們甘冒危險去搶救,把她們帶到安全的地方,照顧並保護她們。 「善牧」一詞是源自於聖經,意思是好牧人。當年那群充滿愛心的婦女就是依循好牧人的精神,像照顧受傷的小羊一般,細心呵護被救回來的不幸少女。1994年善牧協會正式向內政部立案,成立「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附設花蓮縣私立善牧中心」 我們深信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
天主教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創立,源自於白永恩神父長期關注社會福利工作,秉持著無私奉獻、扶弱濟貧,與弱小弟兄同行的聖文生精神,於1972年起創辦聖安娜之家,從照顧身心障礙的孩童開始,至今已逾50年。為了延續社會服務工作,關注更多需要幫助的對象,於2001年由天主教遣使會中華省會捐助,成立「天主教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關於身心障礙者、社區長者、兒童等相關服務事項,並自於民國94年起至今均獲得衛福部評鑑優等。
五十多年前,台灣社會普遍貧困,計志文牧師與沈保羅牧師以耶穌基督救世愛人精神在家中收容社區內貧苦無依的孩童。後於台北天母設立聖道兒童之家,附設在財團法人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名下。為了聖道兒童之家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在主後2003年財團法人中國佈道會與聖道兒童之家共同協議成立管理委員會,使家庭失能的兒少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於主後2011年五月成立「財團法人基督教聖道兒少福利基金會」,延續計志文牧師關懷弱勢兒少心志。服務區域並延伸至全國,服務範圍除原有之安置項目外並增加多元化弱勢兒童與青少年的相關服務及相關專業人員之培訓計畫。
希恩之家是由來自國外的基督徒所創立,起源是有感於台灣危機懷孕婦女的脆弱處境,以及每年有許多無辜嬰孩被放棄生命,於是在2007年成立,並取名為~希恩之家「Taiwan, His Hands」,意思是「上帝的恩手」。以上帝的愛及實質的幫助,成為希望與恩惠流通的管道,協助脆弱的生命找到出路,陪伴需要的家庭與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