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曝光
2025/09/02

哈佛、賽默飛都找他!獲7.5億投資的Syncell,如何用「抓蛋白顯微鏡」揪出失智元兇?

病理學家在顯微鏡下,看著一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切片,清晰可見的β-澱粉樣蛋白斑塊,如同城市中的垃圾堆,標示著大腦功能已然失序。他看見了疾病的結果,卻無法得知最初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特定蛋白質的堆積。 數10年來,這便是神經科學與癌症研究面臨的巨大瓶頸。我們能觀察病灶,卻無法精準抓取病灶位置的「致病元兇」,也就是那些異常的蛋白質。 由前中研院學者廖仲麒創辦的新析生技(以下稱Syncell),開發出全球第一台可抓式顯微鏡,就如同為科學家配備了一雙奈米級的精密手術手臂,能深入千萬顆細胞中,精準「抓出」特定區域的所有蛋白質。 近期,Syncell宣布完成由台杉投資領投的A輪新台幣7.5億元,累計募資總額已達新台幣12億。從一間實驗室的好奇心出發,Syncell是如何走過這條路的? 【解鎖細胞黑盒子的「光標靶儀」:一台能『抓』到病因的顯微鏡】 傳統方法尋找致病蛋白,就好比想知道一棟大樓裡是誰在製造噪音,卻只能把整棟大樓的居民都請出來盤問,不僅效率低落且非常不精準。尤其在人腦等複雜組織中,用抗體去標記已知蛋白的方法更是限制重重。 「我們的技術,就像直接告訴你,噪音來自8樓5號房,然後只把那一戶的人請出來,」廖仲麒用比喻解釋。Syncell的核心技術,被命名為光標靶儀,能夠在不預設標靶的情況下,捕捉並分析組織或細胞中的蛋白質。 首先透過顯微鏡,科學家或AI會辨識出感興趣的區域,例如癌細胞中對藥物有抗藥性的區域,或是神經細胞內的異常蛋白結塊。鎖定目標後,儀器會以精準度達100奈米的雙光子雷射光照射目標區域,這個過程如同3D列印,但並非使其固化,而是觸發一種光化學反應。 在光照瞬間,溶液中的特殊化學分子會被活化,並像便利貼一樣,「貼」在目標區域內所有的蛋白質上,接著將所有細胞打碎後,儀器中放入帶有磁性的「磁珠」,這些磁珠只會吸附被貼上標籤的蛋白質,其他數以萬計的正常蛋白質則會被洗掉。最後,將純化後的蛋白質送入質譜儀分析,便能鑑定出該區域所有的蛋白質種類,找出過去從未發現的「致病嫌犯」。 廖仲麒說,這項技術的威力在於「高精準」。它不需要預先知道要找什麼蛋白質,只要是肉眼或AI在顯微鏡下能辨識的區域,就能進行抓取。以往帕金森氏症的研究耗費20年可能才找到一個生物標記,而利用Syncell的技術,或許在一年內就能找到20個新的潛在標靶。 不過,這份精準度來之不易。儀器在2017年就已成形,但真正讓技術穩定可用的化學探針,卻花了整整4年。「你可以想像,如果我們灑下的化學分子,在沒打光的時候也會亂黏,那就會產生巨大的雜訊。」廖仲麒說,團隊耗費無數心力,才找到能將背景雜訊降到最低的完美配方,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精準度。 【A輪募得7.5億:Syncell如何敲開與大廠賽默飛的合作大門?】 Syncell的潛力迅速吸引了創投目光,繼Pre-A輪與種子輪後,2025年7月Syncell獲新台幣7.5億A輪資金。而要將一台尖端儀器賣向全球,團隊靠的不是傳統的銷售模式,而是一套猶如特種部隊作戰般的精準打擊策略。 「從創立第一天起,我就決定要打國際市場。」曾任美國大學教授的廖仲麒深知,一個史丹佛大學的訂單,就可能超過整個台灣,「我們的儀器單價比較貴,就像愛馬仕包,所以你必須先找出那些『買得起愛馬仕的人』。」 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他們不做大海撈針式的陌生開發,而是將目標鎖定在全球前500大學術機構與前100大藥廠。而後利用大數據分析,抓取頂尖科學期刊的作者名單,鎖定那些發表論文最頻繁、研究領域最相關的意見領袖(KOL),並由銷售人員親自飛往世界各地,帶著客製化的數據與簡報,直接與科學家對話。 「因為我自己是教授,我知道哪些人是有能力、也有需要買這種昂貴儀器的。」廖仲麒強調,一旦這些KOL利用Syncell的技術發表突破性研究,將會在整個學術領域引發連鎖效應,吸引更多科學家採用。 美國頂尖的梅約醫學中心便是早期客戶之一,而與哈佛大學的公開合作案,更是KOL策略的經典體現。「我們正協助哈佛的實驗室,分析為何不同免疫療法的藥物療效會有差異。」廖仲麒解釋,「我們的儀器能精準抓取藥物實際作用區域的蛋白質,幫助他們釐清療效的根本原因。」 近期,Syncell更引起了產業龍頭的注意,與賽默飛世爾科學開啟策略合作。賽默飛世爾科學服務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其業務涵蓋分析儀器、試劑耗材、專業診斷、藥物開發服務及實驗室支持與資產管理服務等。 最初,是Syncell主動前往參加賽默飛的用戶會議,在會中發表技術演講,引起了賽默飛高層的注意。「他們的質譜儀需要精純的樣本,而SYNCELL的儀器正是最關鍵的工具。」廖仲麒說,Syncell的核心技術將與賽默飛最新的質譜平台結合,使研究人員能更快、更準確地理解疾病機制。 【從19年學術路到80人跨國公司:一個教授的意外創業之旅】 「這本來只是我自己實驗室要用的東西。」創辦人暨執行長廖仲麒坦言,在美國深耕學術界19年後回到中研院任職,最初他只是為了解決自身基礎研究的難題。當時他好奇細胞的「天線」纖毛的運作方式,「為何有些蛋白質能進去,有些不行?我那時後只是想到能精準比較內外蛋白質差異的方法。」 沒想到,這台為解決單一問題而生的儀器,竟像一塊磁鐵,吸引了院內各領域的科學家。研究阿茲海默症的、專攻癌症的、探索再生醫學等領域的二、三十位教授紛紛上門,希望藉由這項技術解開各自領域的謎團。「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它的應用潛力遠遠超乎我想像,」廖仲麒回憶道。這股強大的需求,讓創業的念頭開始萌芽。 2019年,獲得科技部「價創計畫」成為將他推向創業之路的關鍵一哩。2020年,Syncell正式成立。然而,從一位學者,到必須為公司營收和員工生計負責的經營者,這條路充滿了挑戰。 「當教授,90%的時間你都覺得備受尊敬;去募資,99%的時間都在被拒絕。」廖仲麒苦笑道,這種心態的巨大落差,以及從追求科學真理到聚焦賺錢這個單一目標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取捨。「比如我用儀器找到新的阿茲海默症蛋白質,身為科學家的本能會非常想往下研究它的功能,但不行,因為公司的錢必須專注在賣儀器上。」 廖仲麒苦笑,創業是一條充滿痛苦與樂趣的道路,而支撐他走下去的,除了商業上的成功,更有一份額外的使命感。他曾向投資人描繪找到疾病新標靶的藍圖,彷彿手握絕世神兵,「我有倚天劍,為什麼不直接用它來斬妖除魔?」但投資人直接點醒他:「不行,你得先乖乖地賣倚天劍。」 這種必須取捨的掙扎,是他創業後最深刻的體悟。5年下來,Syncell已從兩三人的實驗室團隊,成長為在台灣、美國、歐洲擁有超過80名員工的跨國企業。 「如果我們成功了,很多疾病可能因此有解方,這不只是賺錢而已。」廖仲麒說,這份使命感,是讓他得以繼續創業的責任,而這也道盡了從科學家到企業家的修行之路——必須先創造商業價值,才能實現最終的科學理想。 新聞來源: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52641?utm_source=web&utm_medium=line&utm_campaign=line-dailypost&ldtag_cl=Xo9pKaxiSYGyAol0z4rE5wAA_oa&lt_r=f8f_oa
1,649
媒體曝光
2025/08/18

Syncell 與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建立策略夥伴關係

空間蛋白質體學先驅 Syncell, Inc. 宣布與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建立策略夥伴關係,推出市場上首個完整整合、高解析度空間蛋白質體學工作流程。此次合作將 Syncell 專利的 Microscoop® 空間蛋白質純化技術與 Thermo Fisher 高靈敏度的 Orbitrap™ Astral™ 質譜儀及新推出的 Orbitrap™ Astral™ Zoom 質譜儀深度整合,為蛋白質研究開啟全新篇章。 透過這項合作,研究人員得以運用無偏倚的、超高解析度、達亞細胞層級的空間蛋白質體學技術,探索蛋白質於不同組織與細胞中的分布與組織方式,而毋需依賴預先設定的標的。相較於傳統以抗體為基礎的空間分析方法,這項重大突破將大幅推進腫瘤學、神經科學、藥物研發、免疫學與細胞生物學等領域中,全面性蛋白質定位與新發現的可能性。 西北大學 Feinberg 醫學院細胞與發展生物學系主席 Luisa Iruela-Arispe 博士表示: 「將 Syncell Microscoop 技術與 Astral Orbitrap 質譜儀整合,讓我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生物學。結合奈米級的空間解析能力與高靈敏度的檢測技術,我們現在能揭示過去無法觀測的細胞訊號與化學細節。」 此次合作,將 Syncell Microscoop Mint(一套可進行即時顯微導引、高精準度空間蛋白質純化系統)與 Orbitrap Astral 質譜儀系列結合,提供前所未有的分析速度、蛋白質體深度與空間解析度。這套整合技術,使研究人員得以使用無假設限制的亞細胞層級蛋白質體學解析方法,針對新鮮組織、FFPE 樣本與細胞培養模型進行研究。 Syncell 執行長暨創辦人廖仲麒博士表示: 「與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的合作,進一步實現我們推動高解析度、無偏空間蛋白質體學普及化的使命。Microscoop 空間純化技術與 Orbitrap Astral 質譜儀系列高度契合,透過此次合作,我們正為細胞與亞細胞層級的蛋白質體研究樹立新標竿。」 新聞來源:https://www.syncell.com/news-center/news/syncell-announces-strategic-co-marketing-agreement-to-advance-high-resolution-spatial-proteomics/
2,268
媒體曝光
2025/08/08

《The Scientist》雜誌在創新聚焦系列中重點介紹 Syncell

破解蛋白質的空間組織結構,對於理解如癌症等複雜疾病至關重要。為了更深入研究與健康及疾病相關的細胞機制,科學家如今可以運用光蛋白質體學(optoproteomics)技術,在原生的次細胞環境中發現關鍵蛋白質。 最近,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研究團隊便應用了這項新技術,分析三陰性乳癌(TNBC)細胞,並找出影響 Polycomb 抑制複合體 2(PRC2)在細胞內部組織定位的因素。PRC2 是一種調控基因抑制轉錄的複合體,在 TNBC 細胞中可能出現錯誤定位,進而導致轉移風險上升。 【Microscoop 平台是如何運作的?】 Microscoop 系統會根據使用者所定義的目標區域(ROI,通常透過螢光染色標記)光標記具相似形態特徵的蛋白質。這些特徵的解析度可達 350 奈米。系統運用定向光化學技術,將固定波長的光依序照射樣本上的每個 ROI(每次一個視野,FOV),最多可涵蓋數萬個視野。透過此方式,在 ROI 區域內的蛋白質會被非特異性地以生物素(biotin)共價標記。 接著,經過光標記的蛋白質會被萃取並送至質譜儀進行分析,進而找出特定 ROI 中已知或新發現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能與細胞器等次細胞結構有關,並對重要的生物過程與疾病機制扮演關鍵角色。 這項技術讓研究人員得以解答以往無法解答的問題,例如探討與疾病、治療、藥物運輸與發育生物學有關的受體、細胞接合、膜結構、細胞器區室,甚至是整個細胞的蛋白質分布情形。 【Microscoop 技術與其他空間生物學技術有何不同?】 現有的空間蛋白質體工具大多依賴抗體來分析預設的蛋白質,因此難以發現真正的新型蛋白質成分。而 Syncell 的 Microscoop 技術則是目前唯一能在次細胞層級進行高精度、無偏見空間蛋白質體探索的工具。 該技術可協助研究人員在疾病相關位置上,進行無預設假設的蛋白質探索,準確找出在特定生物過程中發生的實際位置上的全新蛋白質成分,開創了空間蛋白質體學研究的新篇章。 https://www.the-scientist.com/optoproteomics-transforms-spatial-proteomics-research-73130
1,892
媒體曝光
2025/08/08

2024 年「最具創新性的空間蛋白質體技術公司」

《Global Health & Pharma Magazine(GHP)》評選 Syncell, Inc. 為 2024 年「最具創新性的空間蛋白質體技術公司」。 GHP 是一本每季發行的數位出版物,專注於生物科技、健康與製藥領域的最新進展。 GHP 每年都會針對業界各個領域的創新企業頒發獎項: 「全球卓越獎(Global Excellence Awards)象徵著對那些正在塑造醫療保健、製藥與生命科學產業未來的專業人士、組織與計畫所做出傑出貢獻的肯定。」 "Syncell 的 Microscoop® 平台在 2024 年獲得多個產業機構與專業媒體的肯定,因其在空間蛋白質體學領域的創新表現備受矚目。這是全球首創結合光化學、顯微鏡技術、AI 影像處理、機電整合與生物化學於一身的系統,操作流程簡單直覺,使用者友善。 Microscoop® 可實現高解析度、具影像導引功能的蛋白質高通量標記,解析度達次微米等級,讓科學家能針對單一細胞甚至是次細胞區域,進行蛋白質的空間定位與分析。經過光標記的蛋白質會被萃取並透過質譜儀分析,可找出數千種已知與新穎的蛋白質,進一步揭示與疾病相關或具生物學意義的關鍵區域(ROI)中的潛在蛋白質角色。"
1,055
媒體曝光
2025/08/08

Syncell 榮登《Fast Company》2025 年度全球最具創新力公司之一

該獎項表彰了 Microscoop® 技術在生物醫學創新和發現方面的變革力量。 Syncell 正在空間蛋白質體學領域引領無偏見的創新探索,填補蛋白質體學研究中的一項關鍵缺口。傳統的蛋白質偵測工具依賴抗體來辨識預先定義的蛋白質,限制了發現新型蛋白質成分的能力。而 Microscoop 則突破了這項限制,實現了無需假設的空間蛋白質體探索,讓研究人員能更深入了解與疾病相關的蛋白質互動,並發掘具有潛力的新型藥物標靶。
337
智能客服
您好,我是您的智能客服 找頭鹿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問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