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院成立於民國四十九年,民國五十二年八月正式成立公共衛生學科,為醫學系八個基礎學科之一。並於民國七十八年八月正式成立公共衛生學系,成為臺北醫學院第七個學系。本學系創系主任為許東榮教授,於民國八十二年公共衛生學系第一屆畢業生邁出校門時榮退為名譽教授。葉錦瑩副教授代理第二任公共衛生學系主任,於民國八十三年由邱文達教授接任系主任,歷屆主任均致力於加強師資陣容,充實教學及研究設備,積極擴展公共衛生領域研究,以提供本學系師生最佳學習與研究環境。公共衛生學研究所在邱文達主任大力推動下於民國八十五年八月成立,招收環境衛生組與社區衛生組碩士生。八十五年九月起由韓柏檉教授擔任第三任至第五任公共衛生學系主任暨首任研究所所長。九十年起增加流行病學組碩士生。九十一年起甄試招收媒體碩士生,也通過博士班,開始招收博士生。九十四年九月由邱弘毅教授擔任第六任系主任,九十八年邱弘毅教授榮升院長,九十八年八月起由薛玉梅教授擔任公共衛生學系第七任至第八任系主任,一百零四年八月起由白其卉教授擔任公共衛生學系第九任及第十任系主任,一百一十年八月起由趙馨教授擔任公共衛生學系第十一任系主任,一百一十三年八月起由葉志清教授擔任公共衛生學系第十二任系主任。 八十九年十月本校改名大學並成立五個學院,九十九年八月本校擴展為七個學院,本學系隸屬公共衛生學院,三十年來本學系在全體師生努力下已呈現大幅進步,無論在師資的延聘、教學品質的提昇、研究計畫與經費的申請,畢業學生的深造與就業等都有長足的提昇。 本會與工作小組之運作模式、小組之設立等事宜,經本會99年度第1次會議通過,本會下設4小組包括「醫療品質指標小組」、「全民健康保險品質指標小組」、「其他醫療品質指標小組」以及「醫療品質政策研議小組」。 為推動本會業務,依「行政院衛生署醫療品質政策諮詢委員會設置要點」第5點規定,本署得設立常設性之任務組織,業於99年8月18日奉准設立功能性辦公室,名稱訂為醫療品質政策辦公室,作為本會主任委員之幕僚;未來朝設置專責單位發展。
一、沿革 行政院衛生署配合1999年公布施行之「地方制度法」及「精簡台灣省政府組織」作業,收編「台灣省政府衛生處」,改制為行政院衛生署中部辦公室,原「台灣省政府衛生處」所屬之家庭計畫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及婦幼衛生研究所,亦於1999年7月1日改隸為衛生署之附屬機關。為了整合國民健康促進業務,落實全民健康, 簡併原衛生署保健處、家庭計畫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及婦幼衛生研究所等4個國民保健體系,於2001年7月12日成立「國民健康局」,為精省後第一個完成組織再造的行政機關,負責國民健康促進及非傳染病防治業務。因應中央政府組織調整,於2013年7月23日由「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改制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二、組織任務 本署目標在推動健康促進,利用國人基本健康資料,制定符合本土性的健康公共政策;加強基層健康照護工作及創造支持性的環境,以強化社區行動力;並善用衛生教育,加強民眾健康自我決定與管理能力;協同地方縣市衛生署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政府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 主要任務為訂定健康促進政策及法規;建構健康友善的支持環境;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 、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疾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 三、健康促進的願景與挑戰 國民健康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表現,為增進國人身、心、社會的健康,本署依據1978年「Alma-Ata宣言」及1986年「渥太華(Ottawa)憲章」提出的「健康促進五大行動綱領」,積極訂定健康的公共政策;營造健康社區、醫院、學校及職場等場域;深耕健康社會,帶動健康風潮,型塑健康主流化社會;發展個人健康技能與調整健康服務,以期達成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提出「全民健康(Health for all)」之最終目標。另,為縮小健康不平等,針對孕產婦與嬰幼兒健康、兒童與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 老化及婦女健康等不同的人生階段,規劃健康促進政策。此外,就危害國人健康的主要威脅,如癌症、菸害及慢性病等 ,亦積極擬訂各項政策,以因應目前國人肥胖、吸菸、嚼檳榔、不健康飲食及不運動等不健康生活型態的挑戰;進行健康監測及研究調查,並依據實證基礎資料、當前社會及未來發展之需要,規劃政策目標及策略,以增進全人、全民、全社區、全社會、全球的健康。 四、國民健康署署徽 因應中央政府組織調整,2013年7月23日國民健康「局」正式改制為「署」,署徽也重新設計。署徽的設計理念,是藉由4隻手指及大姆指的手部包覆動作設計出「守(手)護」男女老幼不同年齡、性別、職業、族群的國民,象徵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守護關懷在台灣每個角落的您。而色彩規劃「綠色」,人類眼睛對綠光的反應最為平和,置身於綠色視覺感受,能給人心理恬靜、平靜與舒適的感覺,而且它也代表了生長與生命力,象徵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握緊拇指的手,可象徵國民健康署用力守護國人健康;4隻向上直立的手指,可代表男、女、老、幼,士、農、工、商,東、西、南、北(地區),產、官、學、民(領域)等,亦代表國民健康署不僅要持續推動增進健康(Promotion)、預防疾病(Prevention)、安全防護(Protection)的工作,還要強調民眾與跨領域的參與(Participation)。至於平穩厚實的手掌,則象徵著以健康提供國人公平而紮實的立足基礎,讓每個人生命可以向上發展與提昇。 新署徽新氣象,國民健康署將結合跨部會力量,提供從子宮到天堂,從家庭到社區的全民健康促進,守護男、女、老、幼的健康,無分貧富、職業、性別、地域、族群,都享有公平的健康機會。
Bestat 是一家專注於提供產官學界之醫藥臨床試驗及研究相關服務的公司。 我們的使命是以專業、品質、效率為核心,提供客戶最優質的服務。 我們擁有優秀且富有經驗的團隊,他們是我們成功的關鍵。近年來,我們積極參與國家創新計畫及跨國臨床試驗之合作,取得了業界高度肯定。因此,我們正在擴大團隊,並尋找熱情且有才華的人才加入。 作為一家重視專業、團隊合作、人才培育的公司,我們提供優質的工作環境、優渥的獎金分紅制度以及暢通的升遷管道。這些都讓 Bestat 成為您在生技醫藥領域工作的首選。 如果您渴望在 CRO 領域發展,歡迎您加入我們。 我們期待著您的加入,一起共同為推動醫療產業的進步而努力。 公司FaceBook : https://reurl.cc/9D4vMY 公司LinkedIn : https://reurl.cc/7KkdXb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簡稱醫策會)成立於1999年,為衛福部轄下所屬之公設財團法人。醫策會辦理各項評鑑認證訪查、致力推廣醫療品質與病安理念、舉辦各類教育訓練課程、協助醫療機構暨健康照護專業人員提升醫療品質。 本會一步一腳印,朝「醫療品質推手」的使命前進,積極建立與民眾及醫界的夥伴關係,歡迎有志之士加入我們的團隊,共同為提升台灣的健康照護品質而努力。
Efficient Pharma Management Corp. (EffPha)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drug candidates by defining the right strategy, avoiding or minimizing delays in pre-clinical development and assuring timely and accurate study outcomes. EffPha effectively manages every step to ensure our clients have a rapid, cost effective,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program. Efficient Pharma Management Corp. (EffPha) provides drug development services for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Our services focus 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for the submission package prepar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the clinical study to accelerate your drug development to approval. With extensive regulatory experience and multi-cultural familiarity, EffPha serves as your regional hub in Asia, and bridges the gaps between Asian and glob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to widen your market reach.
■ 臺北市信義區的醫療旗艦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創立於1976年,為臺北醫學大學第一所附屬醫院,1994年增建第二醫療大樓,2007年完成第三醫療大樓,院區床數提升至近800床。醫院持續增設各項新穎設備並致力提升醫療品質,2010年癌症醫院大樓啟用,員工人數超過2千人,為臺北市信義都心之醫療旗艦。 ■ 高科技醫療 整合性照護 北醫附醫提供內、外、婦、兒等28個醫療專科以及神經內外科、整型外科、消化內外科、心臟內外科等59個醫療次專科的臨床服務,同時更致力於強化具特色之醫療服務、跨科部整合,成立生殖醫學中心、達文西尖端手術中心、心臟血管中心、乳房醫學中心、影像醫學中心、體重管理中心、脊椎微創中心、聯合檢查中心、國際醫療中心、美容醫學中心、血友病中心以及腎臟病暨腎移植醫療中心等特色醫療,持續精進醫療水準,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除了完整的醫療分科,北醫附醫始終走在醫療的最前線,陸續購置先進設備如360度斷層式螺旋刀、全自動機器人步態行走訓練機、達文西機械手臂;2014年、2015年分別啟用低輻射超速雙源電腦斷層掃描、雷納生機械手臂;2016年引進超高梯次3T磁振影像,並購入第二部的達文西機械手臂、雙向心導管X光機,加上預計建置的精緻質子中心,全力迎向精準醫療的時代。 ■ 榮獲最高榮耀 實踐「以病人為中心 」 北醫附醫不斷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屢屢獲得國內外肯定,包括三度高標通過美國國際醫院JCI評鑑、兩度通過JCI CCP-CKD慢性腎臟病臨床照護認證、率先全球通過ISO9001:2008全院認證,亦是全臺第二家通過美國AAHRPP受試者保護評鑑的醫院,並榮獲行政院國家品質獎、醫療品質獎金、銀獎的殊榮、癌症A級診療品質評鑑等肯定,實踐「以病家為中心」之核心價值。 ■ 投入國內外公益善舉 落實社會責任永續發展 北醫附設醫院積極走入社區,參與社會公益、國際醫療援助,體現社會責任,獲得臺北市政府綠色採購標竿企業、連續蟬聯《數位時代》雜誌2010-2011年「綠色品牌大調查」醫界榜首,並通過企業社會責任AA1000:2008暨GRI G3雙認證,為首批通過之醫療機構。並以「永續社會責任報告書」獲得「2010臺灣企業永續報告獎」殊榮,為全國首家獲獎醫院。 並曾榮獲: ●三度通過美國國際醫院評鑑(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認證 ●獲「達文西手術傑出成就獎」 ●獲經濟部水利署104年度「節約用水績優單位」 ●獲「第24屆中華民國企業環保獎」 ●獲美國人才發展協會(ATD)最佳卓越學習組織獎(BEST Awards) ●獲《數位時代》雜誌「綠色品牌大調查」醫療服務類第一名及特優 ●獲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之「全國智慧醫院Smart ospital」最佳案例獎 ●獲內政部特優級友善建築獎及示範標竿醫院 ●獲行政院頒發「第廿一屆國家品質獎」 ●獲勞委會職訓局「第一屆國家訓練品質獎」 ●獲通過ISO9001:2008全院認證醫院(全球第一家) ●榮獲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TTQS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銀牌獎」 ●榮獲《Cheers》雜誌「新世代最嚮往企業Top 100」- (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 2018年第40名(2017年第62名;https://web.cheers.com.tw/issue/2018/jobs/article01.php) ●榮獲《Cheers》雜誌2024年「22縣市隱藏版好企業」(蒐集近百位公部門與大學代表推薦,並與《網路溫度計DailyView》合作爬梳網路聲量) ●榮獲「2024幸福企業票選」 生技醫療類 「金獎」
國家衛生研究院創立於民國八十五年元月,係一非營利性之財團法人學術研究機構。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國人重要疾病與健康問題、醫療保健政策與管理、醫藥科技發展、及臨床研究等四大方向,期望能在基礎與臨床醫學研究的相互配合下,發展出疾病診斷與治療之最新方法,提昇高科技生物與醫療技術及醫藥產業,以及改善精神與物質環境,加強保健預防工作。國家衛生研究院希望藉由研究環境與制度的改善,優秀人才的積極投入,與整合性的運作與規劃,使我國的各種醫療問題,藉由學術研究的支援,得以完善的解決;更期望在十年內,國家衛生研究院能成為具世界水準的一流醫藥衛生研究單位,成為我國邁入二十一世紀衛生大國重要之一環。 本院簡介請見國家衛生研究院網頁 https://www.nhri.edu.tw/
臺大醫院創建於西元1895年,目前有員工6,700餘人,病床2,600餘張,每日門診服務量逾8,000人次,現有雲林分院、北護分院、金山分院、新竹臺大分院(原新竹分院、竹東分院及新竹生醫園區分院),不僅臺大醫院之醫療體系日益茁壯,亦將為民眾提供全方面之醫療服務。 創建迄今百餘年來,臺大醫院培育醫界人才無數,包括醫學生、專科醫師、藥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等,學員分佈全球各地,頭角崢嶸,表現優異。在醫療服務上,臺大醫院的臨床醫療品質更是名聞遐邇,備受國人信賴。而臺大醫院在肝炎、器官移植、癌症診斷治療及生醫光電和臨床試驗藥物研發上的尖端研究成就,亦獲得國際的肯定而享負盛名。 身為國家級教學醫院,臺大醫院肩負著教學、研究、服務三大任務。教學方面配合延續醫學院的課程設計,培育醫學及各類專科醫學人才;研究方面整合研究資源,成立核心研究室,提供同仁最好的研究設備與研究環境;服務方面以病人安全為中心的服務導向,強調人性化的照護,著重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管理,以提供高品質的精緻醫療服務。臺大醫院亦致力於推動國際合作,以擷取各先進國家醫療發展的經驗與知識,促進我國醫療的蓬勃發展。今後仍將秉承優良的傳統繼續努力奮進。
晨晰工作室成立於民國九十二年四月間,由一群對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方法非常有興趣的研究生,抱著熱誠與衝勁而成立的一個工作室。 晨晰的『晨』代表著我們的朝氣,及充滿希望,『晰』是分「析」的諧音,同時亦代表著我們給予清晰的方向。
1960年6月1日,在胡水旺、徐千田兩位醫學博士,以及熱心醫學教育人士的奔走下創辦。從三間鐵皮屋開始,小自書本、玻璃管,大至土地、房舍,皆是由私人捐資而來。走過篳路藍縷的半世紀,北醫歷經了18屆董事會、9任董事長、10任校長,他們胼手胝足地開創北醫大各項非凡成就,相信在現任董事長陳瑞杰及校長吳麥斯的傳承下,將引領本校邁向國際! <願景> 成為國際一流醫學大學 <宗旨> 本校以培育兼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及國際觀的醫療生技人才,從事醫療保健、生命科學研究,及服務社會之目標為宗旨 <學校定位> 以醫學教育為本,生醫臨床為用,具社會影響力的創新型大學 定義: 注重實際問題解決的教學與研究,具領先創新研發和強烈創業精神;能快速因應變化並獲取外在資源,使北醫成為社會與經濟發展動力。 內涵及目標: 教育:人文關懷、跨域多元、培養具廣度生醫人才。 研究:生醫轉譯、聚焦特色、厚植前瞻性研發量能。 生技:醫療創新、產業鏈結、建構生醫創業生態系。 醫療:智慧醫療、全人照護、引領精準大健康趨勢。 <核心價值> 人文關懷(Humanity) :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厚植人文與專業教育。 誠信正直(Integrity) :誠實為上,正直當責,堅持互信的組織文化。 創新卓越(Innovation) :勇於創新,承擔風險,追求卓越以引領時代。 團隊合作(Collaboration) :尊重多元,跨域協作,共創永續發展的目標。 社會服務(Service) :熱忱服務,影響社會,促進人類健康與福祉。
衛生福利部為均衡各地區醫療資源發展,使醫療人力及設施能夠合理成長並充分發揮功能,提昇當地醫療服務品質,使每一個國民有醫療服務需要時,皆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到適當醫療保健服務。雙和醫院預定地之中、永和地區,其人口數目前已達中和區人口406,140+永和人口 214,967等於62.1萬餘人,與鄰近地區醫療資源有著明顯差距。 有鑑於此,衛生福利部積極進行在中、永和地區籌設一家大型醫院的各項事宜,民國77年臺灣省行政會議決議,將原省立臺北醫院城區分院改制遷建新北市,此為雙和醫院興建之開端。衛生福利部基於公立醫院改革可能模式及其各項優點之考量,於民國88年6月確定以BOT方式興設,採政府部門委託民間機構經營之模式,讓經營者能夠充分發揮營運績效回饋社區,並為雙方共同創造利基,成為國內第一家以公辦民營方式興建之醫療院所。 衛生福利部甄選民間機構投資興建經營雙和醫院BOT案(以下簡稱本BOT案)於89~91年間公告招標三次,因時空背景之不同而致流標。最後於92年12月18日評選出臺北醫學大學為雙和醫院BOT案之最優申請人,並於93年3月8日完成簽約儀式。本BOT案投資興建經營期間自簽約日起至143年3月7日止,總期程為五十年,並依契約規定如期於97年7月1日取得雙和醫院開業執照並開始營運。102年7月23日因應衛生署改制衛生福利部,本院更名為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委託臺北醫學大學興建經營)。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臺北市立大學_教學發展中心的工作行列。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的工作行列。
自1970年後,台灣經濟起 自1970年後,台灣經濟起飛,不同類型醫療院所紛紛設立,由於各醫院快速蓬勃發展,為因應民眾日益增加之醫療需求,各醫院無不卯足全力,精進醫療服務品質,提升經營管理效率,醫管專業人員逐漸受到重視;而1994年全民健保制度的實施,更讓醫院管理經營者重視醫管專業人才。 本會於1997年10月9日由張錦文教授廣邀全國醫務管理科、系、所之主任、所長及醫療衛生機構相關人員研商成立本會,並在1998年10月正式運作,且公推張錦文教授為首屆理事長,前衛生署署長王金茂博士為名譽理事長;2000年至2005年由前臺北醫學大學校長、現任衛生署署長邱文達博士接任第二、三屆理事長,2006年至2012年係前衛生署副署長、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醫療保健政策組主任、現任國防醫學院、亞洲大學榮譽教授石曜堂博士接任第四、五屆理事長,2012年至2019年由愛仁醫療社團法人愛仁醫院董事長謝武吉先生接任第六、七任理事長,;而自2019年至2022年由中國醫藥大學江宏哲副校長擔任第八屆理事長;而2022年7月則由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洪子仁行政副院長接任本會第九屆理事長。
美商賽美斯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CIMS Global)擁有超過16年的行業經驗,致力於改革臨床試驗。CIMS Global希望透過自主研發的eClinical suite和在動態試驗設計和動態數據監控的經驗上,持續對臨床試驗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透過CIMS Global的系統能夠協助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加速藥物開發,節省大量臨床試驗成本,並更快地將治療療法帶給患者。 CIMS Global總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並且在中國成都亦設有分公司。與此同時CIMS Global在美國和中國與上百家大型的醫藥或是醫療器材公司有著穩定且長期的合作關係。 With over 16 years of industry experience, we have pioneered the reshaping of clinical trials. CIMS Global is committed to revolutionizing the industry through our existing eClinical suite, and expertise in Dynamic Trial Design and Dynamic Data Monitoring. With our proprietary closed system, we empower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 companies to expedite the drug development process, saving millions of dollars on clinical trials, and bringing life-saving therapies to patients faster. Our primary focus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Clinical and eHealth solutions, as well as leveraging data science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drug and healthcare industries. By combining cutting-edge technology with ou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nical trial landscape, we drive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and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The CIMS Dynamic Trial Design, Dynamic Data Monitoring engine and complete eClinical / IWRS platform is a result of over 20 years of innovation led by CIMS founder, Tai Xie, Ph.D. Driven by a passion to optimize the clinical trial process, Dr. Xie sees the convergence of EDC and IWRS, statistical model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that can reshape the future of clinical trials. You can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us on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cims-global ▌Record of Participation in Industry Events ├── 2023 │ ├── ●BBSW 2023, the sponsor and speakers of session │ └── https://reurl.cc/r6oqYk ├── 2024 │ ├── ●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for DMC-HUB+DDM™ │ └── https://reurl.cc/74aYnb │ ├── ●BBSW 2024, October 24-25 │ └── https://reurl.cc/36zyMM │ ├── ●PharmaSUG 2024 paper presentations - ST-381 │ └── https://reurl.cc/qnEa2R ├── 2025 │ ├── ●SCOPE Summit 2025 in Orlando │ └── https://reurl.cc/KdGEly │ ├── ●PHUSE US Connect 2025 │ └── https://reurl.cc/26n784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1928年),最初僅設置文政、理農2學部,之後擴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5個學部。臺灣光復後,在臺北帝大原址建校為「國立臺灣大學」,將帝大原有的5個學部改制為「學院」,計有文、法、理、醫、工、農等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 其後,開辦新制夜間部(1967年),爾後陸續成立管理學院(1987年)、公共衛生學院(1993年)、電機資訊學院(1997年)、法律學院(1999年)、生命科學院(2003年)、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2008年)等,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人數現今已達33,000多人(其中大學部近18,000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1:1,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 本校本著「教育卓越、多元學習」、「延攬教學、研究優質人才」、「強化基礎建設與軟硬體環境」、「卓越與前瞻研究」、「學術國際化」及「行政精進」等六項,營造優質學習環境以培養社會領導菁英與知識創新研究人才,期達到「華人頂尖、世界一流」大學之願景。在達到願景的歷程中,我們需要各界志同道合的菁英人才加入臺大的優秀團隊,共同為打造這個最優秀的大學殿堂而努力。
臺北市立大學於2013年8月1日正式成立,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及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合併而成之綜合性學校。原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源自於1895年建立的「芝山巖學堂」。1945 年臺灣光復,稱為「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1979年更名為「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1987 年升格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2005年8月1日改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是臺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為我國培育無數優質之學校行政領導及教學人才,目前通過教師檢定及考取正式教師人數仍為師資培育大學之領先者,是我國師資培育之典範大學。原臺北市立體育學院源自於1968年「臺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迄今有46年的歷史,1996年升格為「臺北市立體育學院」,是貫徹政府發展全民體育政策,培養菁英運動員、舞蹈藝術人才、各級學校體育教師、運動教練、運動科學研究人員、運動領導人才及優秀社會體育工作人員之重點學校。 臺北市立大學融合兩校原有優良傳統,在原有師資培育的優良傳統下,營造成—所「師培典範大學」;植基於培育績優運動競技選手之優勢.打造成—所「金牌選手基地」;更基於學校在人文藝術、科學教育、運動休閒的專業,以及臺北市政府未來對市政管理與發展人才之需求,建設為一所「都市硏究智庫」。此外,更以「教學卓越、硏究精進、國際化、產學合作、社區服務」為五大發展主軸,積極推動校務發展新方向,成為具有規模和競爭力之國內外知名都會大學。 一、在學術研究上:建立學術根基提升學術產能,爭取產官學研究支持與資源。 二、在卓越教學上: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確保學生學習成效及強化競爭力。 三、在國際化方面:加強培育高素質人才,營造國際化環境和多民族共同參與的校園;強化學生外語能力,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能見度。 四、在產學合作上:以創價型大學為目標,結合臺北市市政資源與產業結構,爭取產學合作機會,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機會。 五、在社區服務上:落實社會公民責任,推動終身教育,使學生成為有品格、品味、品質的現代公民。 未來,臺北市立大學將積極營造充滿關懷、溫馨、和諧,具有人文風格與新希望的校園,成如同紐約市立大學等國際知名城市大學.提升本校的競爭力和國際地位,邁向全球前五百大。
在千辛萬苦中所興建的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是華人社會唯一的天主教大學醫院,它要和臺灣現有的醫院有所區隔,以病人的需求來建構,發揮天主教敬天愛人,視病猶親的精神;充滿人文藝術的色彩,又有現化科技的智慧,更不斷的創新改進,是臺灣優秀醫療人員所嚮往的醫院。正如耶穌在聖経上所說,我要在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祂也要在這裏建立祂的醫院,戰勝所有邪惡的勢力! 一所醫院,最重要的任務是治癒病人的病痛。最珍貴的資源是他的醫療團隊。最核心的精神支柱是要形成它的企業文化。輔大的校訓是「真善美聖」。輔大醫院已經有一個非常堅強的醫療團隊,足堪治癒疾病、減緩病痛,但這些醫療專業僅符合「真」的標準。如何將校訓的「真善美聖」的精神溶入日常的醫療服務、教學、研究,甚至能與輔大的其他院校師生、社會各階層的各種人士,互動合作,塑造出一個新的「輔大文化」是未來重要的議題。 本院為全面禁菸、禁酒、禁檳榔。 應聘者應認同以及遵行天主教大學附設醫院所規範之倫理原則。
台灣布萊特臨床醫學科技公司(Brightech International) 是一家國際性臨床試驗委託公司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臨床試驗運作、臨床數據管理、統計分析 、SAS 程式編寫、臨床試驗監查服務。 總公司 Brightech International 創建於 2002 年,總部位於被稱為醫藥業矽谷的美國新澤西州,目前在美國新澤西有 70 多人,在大陸有 30 多人。在舊金山、香港及成都皆設有分公司或辦公室。公司近十多年來與多家美國大型醫藥公司及生物製品公司保持長期且穩定的合作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培養教育心理與輔導學術專長之學術研究與教學人才,並執行相關專技與國家型政策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