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5年2月,為配合當時國家教育政策,培養術德兼修手腦並用之工業專門技術人才,達到工業興國與國家經濟發展之目的,由教育界先進萬紹章先生發起籌劃,選購台北縣土城鄉清化里為建校基地,妥擬設校計畫,於57年8月奉教育部准予籌設。58年5月成立董事會,推舉李景德先生為第一屆董事長,完成財團法人登記。61年1月核准立案,當學年度第一學期正式招生,並聘請巫光亞先生為首任校長。歷經四年之經營,出現窘境,各科停招。65年6月董事會改選,由丁有年先生為第二屆董事長,聘請胡漢川先生為第二任校長,期能奮力中興。是為本校「草創時期」。 67年2月,宏國關係事業董事長林堉琪先生與夫人林謝罕見女士,暨宏傑關係企業謝村田、謝隆盛、謝進旺、謝金朝等實業家,鑑於「教育興國」及對社會的責任,毅然捐資接辦,並奉准提前改組第三屆董事會,推選謝村田先生為第三屆董事長,敦聘陳增福先生為第三任校長,訂定5年整建計畫,開創了「四海中興」的新機運。此為本校「重建時期」。 整建計畫在董事會全力投入,一科一館、學生宿舍、聯合餐廳等重大設施,如期興建完成。又基於資訊工業發展需要,增設電算中心充實教學。 71年陳校長請辭,繼之董事會改選,推選林謝罕見女士為第四屆董事長,敦聘謝隆盛先生擔任第四任校長,第二期5年建校計畫相繼展開,增建有關運動場地、化學實驗室以及語言教室,並全面綠化校園。 72年二年制夜間部成立,學校各項軟硬體設施已顯具規模。當年,與大韓民國慶北工業專門大學結盟締約為姐妹學校。次年,與美國匹茲堡大學訂定兩校學術合作交流協議,邁入學術國際化之林。79年4月奉准設立二年制日間部。謝校長隆盛先生連任九年校長期間,勵精圖治,廣闢校地,興建校舍,充實教學設備,貢獻至大,也奠定了今日宏國德霖的堅實根基。80年底謝校長接任國家要職,從事憲政改革任務,為求專注於國家事務,懇辭校長職務。 80年10月,敦請前文化大學校長鄭嘉武先生接任第五任校長,同年校名奉准改為「四海工商專科學校」並成立二專商科日間部。82年3月,獲教育部評為進步最快速的優良學校;6月鄭校長嘉武請辭,改聘俞景蘧先生擔任第六任校長。85年增設二專商科夜間部,巍峨壯觀的體育館及美輪美奐的商科大樓也落成啟用。 88年由前台灣大學商學院院長張鴻章先生接任校長。90年8月學校因辦學績優,受教育部及社會各界肯定,奉准升格改制為技術學院,乃以「德化學子,霖霑社會」為目標,更名為「德霖技術學院」,增設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企業管理系等三系。 90年由本校土木工程系張裕民博士接任改制后首任校長,在董事長大力支持下,持續充實各項教學設備。91年3月,堉琪樓落成,提供更便捷的行政服務;通識教育中心、3D 數位設計中心、數位金融中心、高速上網中心、國際會議廳、餐旅實習教室等教學中心相繼啟用,為學校開展了新的景象與契機。在國際合作方面,先後與蒙大拿州立大學、蒙大拿大學、印第安那大學、明尼蘇達州立大學、肯塔基州立大學、巴特勒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沙隆學院、中國東北電力學院、北京首都體育學院、大連輕工業技術學院、坎培拉大學等各校簽訂交流合作關係。學院部再增設國際貿易系及財務金融系,擴充為五個學系。 92年,陸續完成數位語言中心、光電空間資訊中心、外語情境中心、嵌入式晶片中心及圖書館的整建,對本校在教學與研究上,具有莫大的助益。 94年11月,張裕民校長任期屆滿,由本校電子工程科鄭建銓博士代理,持續推動校務發展。 95年4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自7月起由前佛光大學校長趙寧博士接任本校改制後第二任校長。趙校長強調言教、身教、境教之具體實踐,積極改善教學品質,著重教師研究能力之提升,打造一個充滿人文素養、專業並進的創意校園,為未來升格科技大學奠下良好基礎。 96年8月,增設電子工程系,著手建置學群架構。 97年7月,趙校長因病請辭,由教務長鄭建銓博士再度代理校長,以平實作風及踏實態度經營校務,使本校在充滿競爭的教育環境中,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97年9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自98年2月起由中臺科技大學校長陳富都博士接任本校改制後第三任校長。 陳校長揭示「評鑑一等、邁向科大、追求卓越」為校務發展目標,致力科大改制作業。 98年6月由本校學務長羅仕鵬博士代理校長,帶領全校師生獲得「98-99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和「98年度品德教育績優學校」兩項殊榮。 98年11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自99年2月起由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發長/學務長、景文科技大學觀光餐旅學院院長洪久賢博士接任本校改制後第四任校長。洪校長就任以來,積極推動教學卓越、優質產學合作、落實全面品質管理、強化師資及提升教學品質、拓展國際交流,以「追求卓越,永續經營」為目標。顯見活絡的師生海外交換/研修/實習、國際合作交流與產學合作,以及快速倍增的師生國際/國內競賽獲獎數、專業證照數等,成效顯著。 100年8月,增設空間設計系及部份學系增設專科部。 101年8月,增設創意產品設計系及部份學系增設專科部。 102年1月,洪校長屆滿請辭,由本校教務長林清芳博士代理校長,積極執行專案評鑑及改制科技大學各項指標之推動。 102年1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自102年6月起由前醒吾技術學院校長、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周家華博士接任本校改制後第五任校長。周校長就任後即以「整合資源,創造績效,迎接專案評鑑」為首要校務目標,積極向國內外爭取各項資源與合作,倍速的創造、創新各種績效,並於102年10月榮獲「102年度教育部品德特色學校」表揚。 103年2月,由本校學務長羅仕鵬博士代理校長;103年3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自103年6月起,由羅仕鵬博士接任本校改制後第六任校長。羅校長就任後即以「積極準備專案評鑑,昂首邁向科技大學」為首要校務目標,並於104年1月在八系專案評鑑中,榮獲七個系一等的佳績。 104年6月,本校接受教育部改名科技大學訪視;104年8月,本校獲准籌備改名科技大學。學校以提升學生就業力為目標,訂定四大整體發展特色,致力於「德霖品德教育,發善願行善事」、「務實致用教學、拓展就業藍海」、「善用宏國資源、打造就業領航」及「德霖產學契合、在地就業深耕」的實踐。在104年獲頒友善校園特殊貢獻獎、105年獲得「105年度友善校園績優學校」。106年因辦學績優,奉教育部核定改名科技大學。為邁向卓越技職典範,全校教職員工生更加齊力一心,在董事會及宏國集團全力支持與資源挹注下,於106年8月1日正式改名「宏國學校財團法人宏國德霖科技大學」。107年獲頒「生命教育特色學校」,108年獲頒「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同年6月本校獲准增設「企業管理系碩士班」,並於109學年度正式招生,繼續為技職教育培育人才盡最大心力! 109年8月,由副校長張遵偉博士代理校長,增設「創新創業中心」及「國際事務處」一級行政單位。 110年2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由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署長羅清水博士接任本校改名科大後第二任校長,以「服務代替領導、規劃代替權力、制度建立永續」為治校理念,「培育具備職人精神與公民素養之專業技術創業人才」的「創業型大學」為發展願景,「務實致遠」為目標,從在地出發、深耕台灣、佈局亞太,帶領學校全體同仁永續發展。同時,學校並持續建置特色教學場域,109年至今已陸續完成「四海會館」實習旅館,包含伊特實習餐廳、宴會廳、休閒運動區、行銷直播室、多國文化體驗室、大型會議展演、實習客房等場域之建置,讓全校師生能充分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 本校日間部和進修部現有五專、二專、二技、四技及研究所等學制,並開設產學合作專班。系科方面,有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科)、資訊工程系(科)、電腦與通訊工程系、電子工程系(科)、創意產品設計系;不動產學院:企業管理系(科)、不動產經營系(科)、土木工程系(科)、室內設計系、園藝系、建築科;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系(科)、餐飲廚藝系(科)、休閒事業管理系(科)、會展活動管理系(科)、應用英語系(應用外語科)等,總計3個學院15個學系(科)。 教育是承繼人類文明與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志業,如何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使國家更具競爭力,是本校堅持的信念與努力的目標。我們也以如履薄冰的心情、穩健踏實的步伐,耕耘著這塊充滿無限可能的園地,為培育具有「科技腦」、「人文心」、「台灣情」、「世界觀」的新世紀人才而努力!
本校前身為「明志工專」,位於新北市泰山區貴子村山麓,佔地45公頃。二百多年前,清乾隆年間,閩南貢生胡焯猷先生所創設的「明志書院」舊址,和本校相毗鄰,當時人文薈萃,為台灣北部文化發祥地。本校創辦人-台塑關係企業董事長王永慶先生,緬懷先賢興學教化之美意,於民國52年創設本校,取名「明志」,旨在勉勵師生,效法先賢,以承先啟後為己任。這片昔時文化勝地,已成今日學術的黌宮,培養企業中堅幹部的搖籃。本校於88學年度改制為「明志技術學院」,並於93學年度再奉教育部核准,改名為「明志科技大學」,為深具優良傳統與辦學績效之卓越技職學府。緬懷過去明志工專創校時,以「全體住校的生活教育」與「強調實務的學習教育」的理念,立下「實務結合理論」的教育典範,開創我國技職教育的新猷。透過「全體住校」的生活教育,培養「勤勞樸實」的精神,經由「工讀制度」的實務教育,落實解決問題的實務能力,一直是本校堅持的技術職業教育目標。為因應產業與重點科技人才需求,配合中長程發展計畫,本校積極規劃93學度改名為科技大學,為使實務教學與實務研究雙軌並行,以工程學院、環境資源學院、管理暨設計學院為特色資源規劃中心,各具特色之五專、四技與二技學系將相互合作發展,並以研究所進行縱向整合,將使本校系所發展更趨多元,教學與研究體系更臻完備,使明志成為實至名歸的科技大學,以樹立台灣技職教育的新標竿。
創立於1953年的開平餐飲學校是私立技術型高中,也是台灣唯一餐飲專門學校。『開平餐飲』提倡餐飲實務、專業知識與技能、重視人文精神與人文發展。以開放的校風,順性發展的教育方針,讓參與開平教學的家長、學生,老師從關係教育中出發,讓學生學習選擇與負責去體驗自己的人生。 我們不用填鴨的方式塞一堆不具意義的知識,而是透過統整課程及活動設計,引發孩子對研究、學習的興趣,老師扮演陪伴的角色,在師生共學中,傾聽孩子的聲音、與學生互動、問出好問題,協助學生自己動手尋找、分析資料,尋求解答。我們相信學習就是在不斷發現問題、尋找解答中完成。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國立體育大學_國際事務中心的工作行列。
銘傳大學國際學院致力於建立一個工作環境好、氣氛輕鬆的團隊,我們提供多元化的工作機會,並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學術交流和專業發展,支持他們在職場中不斷成長和進步。 作為一個開放且國際化的學術機構,我們歡迎具備外語能力、喜愛跨文化的你加入我們的團隊。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秘書室的工作行列。
本校創辦於民國79年,原名華梵工學院,82年更名為華梵人文科技學院,86年復經教育部核准改名為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為佛教界大德比丘尼,集教育家、宗教家、藝術家於一身,提倡重視德育的覺性教育。本校以「華梵」為校名,意在彰顯五千年中華文化及兩千年中國佛教思想,以專業技術造福人群,人格止於至善為教育目標。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_學生事務處」的工作行列。
公司簡介 *1989年7月1日成立,命名為「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993年3月改制為「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成立的目的:研究改進大學入學制度與技術並辦理大學入學考試。 主要商品/服務項目 歷年重要工作及成果: *完成《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 *辦理《大學推薦甄選入學方案》 *開辦《學科能力測驗》 *承辦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試務總會」業務 *辦理《指定科目考試》 *研發「語文表達能力測驗」及「英文寫作能力測驗」 *革新試務作業 *協助高中學生發展生涯規劃及選擇大學校系 *出版考試相關書籍 *推動入學制度與試務經驗之交換 未來發展方向: *發展成為考試專業機構 *研究發展各類相關測驗 *革新考試相關試務作業 *強化相關考試諮詢服務 福利制度 專職人員福利如下: 1.勞保,健保 2.年終工作獎金 3.週休二日 4.退休金制度 等
一、風雨如晦 創建華興 民國四十四年初,隨著一江山的淪陷,首軍七百餘人壯烈殉國,大陳島一帶的居民一萬八千餘人,隨著政府撤遷來台。在這場歷史巨變中,留下了數百位烈士遺孤、無依難童亟待救助。 蔣夫人宋美齡女士,一秉抗戰期間設置遺族學校的精神,為了安置這批失怙無助的孩子,開辦育幼院,在風雨如晦中創建了華興院校。 走過半個世紀多,從早先的幼稚園、小學,之後為因應幼童成長升學所需,逐步增辦了初中及高中部。 二、蛻變轉型 永續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的變遷、人口結構的改變,台灣社會近幾年變化快速。社會福利制度日臻完善,不同類型的慈善機構漸次增加,華興慈善教育的角色,也為因應社會改變而有了轉型的契機。 民國九十年、九十四年七月董事會分別聘請陳守讓、高宏煙接管院校業務,期勉掌握時代脈動,改變經營方針,全面組織再造,以期能永續發展。 自九十一年度起全面轉型,對外招收一般學生。 91學年度,一年級起增加為二班,全校共計 7班。 95學年度,一年級起增加為四班,全校共計13班。 96學年度,三四五年級各增一班,全校共計19班。 97學年度,全校共計21班;98學年度,全校共計22班; 99學年度,全校共計23班。 100學年度已達滿班數24班。 學生900人。 轉型至今,「量」的增加之外,全體同仁更積極致力「質」的提升,建立優質品牌,實踐「陽光、健康、知性」的教育願景,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為社會培養領袖人才,為國家造就棟梁支柱。 三、踵繼前賢 再創高峰 華興經過半世紀漫長的歲月,物換星移,滄海桑田, 蔣夫人創校「信、望、愛」的精神和現任 辜嚴董事長的睿智領導。站在歷史轉捩點上,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在光榮的基業上,踵繼前賢,再創高峰。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的工作行列。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1928年),最初僅設置文政、理農2學部,之後擴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5個學部。臺灣光復後,在臺北帝大原址建校為「國立臺灣大學」,將帝大原有的5個學部改制為「學院」,計有文、法、理、醫、工、農等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 其後,開辦新制夜間部(1967年),爾後陸續成立管理學院(1987年)、公共衛生學院(1993年)、電機資訊學院(1997年)、法律學院(1999年)、生命科學院(2003年)、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2008年)等,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人數現今已達33,000多人(其中大學部近18,000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1:1,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 本校本著「教育卓越、多元學習」、「延攬教學、研究優質人才」、「強化基礎建設與軟硬體環境」、「卓越與前瞻研究」、「學術國際化」及「行政精進」等六項,營造優質學習環境以培養社會領導菁英與知識創新研究人才,期達到「華人頂尖、世界一流」大學之願景。在達到願景的歷程中,我們需要各界志同道合的菁英人才加入臺大的優秀團隊,共同為打造這個最優秀的大學殿堂而努力。
由已故創辦人莊心在教授創立的萬能科技大學,初為因應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社會開放,經濟繁榮,資訊快速累積等等因素,始於民國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獲准立案之私立萬能工業技藝專科學校(初設紡織、化工、電子、土木等四科),翌年改名為私立萬能工業專科學校。民國七十一年設立夜間部,民國七十九年奉准更改校名為私立萬能工商專科學校。民國八十八年改制萬能技術學院,夜間部亦更名為進修部,並附設週六、日上課之進修學院與進修專科。民國九十一年增設經營管理研究所;民國九十三年二月一日核定改名萬能科技大學。九十三學年度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
「臺灣師範大學EMI教學資源中心」係於2022年成立,主要核心使命希望幫助全臺灣高等教育機構建立和推廣 EMI(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專業發展計劃。 本中心透過臺灣師範大學國際化基礎及教育領域優勢,將推動EMI成功經驗分享交流到其他大專院校;透過建置跨校支持系統,英語授課教師增能培訓與檢核、規劃英語跨校教師社群合作,及全英語課程教學助理培訓等策略,協助大專學校培育全英語授課教師與教學助理增能,達成專業領域雙語教學資源共享與校際合作之效益 。 The Resource Center for EMI (RCEMI)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TNU) was founded in 2022, with its core mission being to help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cross Taiwan to establish and promote EMI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Supported by NTNU’s lead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succes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RCEMI will create a forum for all Taiwa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share bilingual education experiences and foster a common goal for all.
建校第一個十年,元智本於「卓越、務實、宏觀、圓融」的教育理念推動下,在人才培育、校園文化、研發建教、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皆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並建立有多項創新與先導性教育模式。諸如:七十八~八十一學年度,創建有試辦教師績效獎勵制度、自行開發全國獨創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建立會議追蹤列管自動化系統、推行三明治教學法的專業實習制度、建立從計畫擬定預算分配到管制考核的行政三聯制等特色,並曾獲選為全國大專組建教合作績優單位、資訊聞名全國等佳譽;八十二~八十五學年度,建立有教學品質保證系統、共築社區人文藝術生活合作專案、國際兩岸三邊合作模式、設立全國第一個軟體創新育成中心、成立結合圖書資訊功能的圖書資訊服務處、於私立大學中首開先河開辦遠距教學等特色、再度蟬聯為全國大專組建教合作績優單位、以及化工系教授論文發表數量國際排行榜名次大幅躍進並躋身世界前三十名等佳績;八十六~八十九學年度,為國內第一個提出終身教育具體構想並成立終身教育部專職單位的大學、為遠東成立諮詢團隊等之建立產學合作新模式、獲得英國BSI推薦成為國內第一所取得教學行政品質ISO9001國際認證的大學、成立校園資訊技術中心將多年研發的教務行政資訊系統技術移轉嘉惠他校等碩果。 八十八學年度迄今,我們亦陸續推出有新世紀領袖人才培育計畫、五年一貫學程、推出海外進修優惠專案、就業學程、雙語大學、元智家族學費減免、先亮東方再邁全球、以及外國學生及僑生入學等計畫或專案,皆是創新之舉,也皆是配合大環境的改變與競爭下,為元智吸引優秀學生就學、培育具國際觀之青年領袖人才、及增強學生未來就業競爭力等之人才培育重點。
本系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原隸屬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系迄今已歷七十年。本系英語研究所於民國四十五年奉准成立,師資及圖書均憑藉英語系為基礎,是國內最早設立的外文研究所。初期僅設有碩士班,七十五年起增設博士班,民國八十八年,碩、博士班正式分為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組。
【關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本校為世界及臺灣培育高科技人才之搖籃,為中等規模研究型大學,理工為主,尤在電機、資訊及光電等領域已占世界頂尖領導之地位。 根據英國QS教育組織最新世界大學排名,2025年在亞洲大學排名為47名,世界排名第219名。本校的工程科技相關10個系所已通過IEET(中國工程教育協會)認證。本校管理學院自2007年通過AACSB (國際高等商管學院協會)認證,為臺灣第四所獲得AACSB認證之管理學院。 【產學共創處】 產學共創處 Office of Industry-Academia Cocreation,宗旨為強化台灣的創新生態系統,提高其全球能見度,使其能夠透過提供受信賴的共創生態系統貢獻於全球。 為推動以終為始的產學規劃,促進產學生態系發展,強化國際產研共創價值,本校成立產學共創處(Office of Industry-Academia CoCreation),旨在深化陽明交大在產學交流合作方面的貢獻,擴大本校在產學領域的影響力。產學共創處將以創新型經濟為目標,建構「陽明交大」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匯聚創業家、創業投資、企業、政府等各方資源,並融入國際創新生態系統,培育國際產業韌性人才,以因應全球競爭、科技變遷、創新機遇與挑戰。 產學共創處的成立目的在於透過創新推動產學研共創,凝聚產、學、生醫、電資工程等領域的力量,由校內系統性匯聚創新研發成果,透過跨領域、跨校、甚至跨國界的產學合作,實現陽明交大及產業界互惠共贏的局面,深化本校的產學能量,提升國際影響力與貢獻,在追求創新、學術卓越與產學價值中取得平衡的運作模式。產學共創處之目標包含以下五項: 1. 建立產學網絡,統籌規劃產學合作資源。 2. 協調校內重點領域研發團隊納入全球產業趨勢需求觀點,建構創新產學媒合服務。 3. 提供教授與學生創新創業支持,鼓勵創新思維和實踐,培育創新創業人才。 4. 推廣技術轉移及IP管理,加速學術成果轉化為實際商品與服務,推動知識技術轉化。 5. 招募國際級會員及推動國際級產學合作。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_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辦公室的工作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