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為內政部輔導成立的檢測及評定機構,參照日本、韓國及歐美先進國家的作法,將具技術性、自償性、服務性業務,輔導交由本中心執行,利用企業化經營管理的精神,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督導之下,承接政府及民間交付之相關建築材料、工程技術、檢測、評定等業務,期以提升建築工程品質及生活環境。
本會成立於1991年,原名「財團法人環境保護企業策進會」,於2000年8月更名為「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 本會為財團法人非營利機構,成立宗旨為: -- 提升產業綠色生產力及能源有效利用,促進產業永續經營發展。 -- 協助政府推動能資源及環保相關施政,達成經濟與環保雙贏的目標。 在企業運作的過程中,導入環境保護的觀念,落實工業減廢與清潔生產、廢棄物資源化、節約能源等工作,在獲取利潤的同時, 亦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綠色生產力是一種提升生產效率與保護環境的策略,目的是為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其內涵為應 用適當的技術、科技及管理系統,製造出與環境相容的產品和服務,是同時兼顧生產效率與環境績效的新觀念,使企業達可持續 發展之目標。 由於國際社會對環保與能源議題愈來愈重視,且逐漸發展成為實質的貿易障礙。面對此快速變遷的環境,本會將藉由專業之智能 來提升產業綠色生產力及能資源有效利用,以促進產業永續經營與發展;同時更進一步協助政府推動能資源及環保相關施政,達 成經濟與環保兼籌並重與雙贏的目標。
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簡稱環資會)原名為財團法人一般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基金會(一清基金會),成立於民國82年6月,由環境部(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捐助新台幣伍佰萬元設立,並於同年10月正式完成法定登記。環資會旨在推動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及保障消費者權益,主要從事一般廢棄物回收再生之研究發展工作。民國88年,基金會改組並更名為環資會,轉型為智庫及技術服務機構,致力於成為國家環境資源相關議題研究發展之智庫。
本社於1970年由政府工程機關、公營事業單位及學術研究團體捐助基金推動成立,為一非營利事業之機構。 1994年3月改制後,中興社定位為工程技術研發服務機構,負責工程建設相關技術研究發展、人才培育及技術服務等業務。中興社自2003年起,連續三度獲國科會(科技部前身)評定為土木類優等研究機構,為國內唯一獲得此項殊榮之土木工程類科研機構。近期中興社任務調整為工程技術研發、人才培訓與相關技術服務,中興社發展成為以工程研究為核心的技術服務機構。 公司影音簡介:https://youtu.be/Wlxbhpk6_ds 面對一成不變的工程分析或電腦作業,讓你覺得倦怠或畏懼了嗎? 除了制式化的作業模式是不是有更多元化的職涯發展選擇呢? 中興社需求工程科學相關領域工程師與研究員數名,適合對土木、結構、機械、環工、化學、資訊各項領域有高度熱誠的專業人才。 將幸福企業文化與高度專業技術完美融合,於活潑和諧之自由風氣職場,開創工程業界最高的工作成就感,並累積穩定紮實的專業技能。 我們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發展的工作環境與教育訓練制度,歡迎想要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對程式開發有熱忱及強烈興趣、個性主動積極、樂於溝通且可配合團隊工作的您前來。 期許挑戰高端工程技術並積極進取的您!還在等什麼?! 趕快壓下按鈕爭取面試機會進入幸福企業!
卓見永續群策分析主要提供客戶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危機,以及各國法規與品牌客戶要求之戰略諮詢服務。卓見永續群策分析運用決策分析觀點提供可行性發展路徑,以使企業能降低風險與掌握先機,達至低碳轉型與永續經營的目標。 【三大核心工作】 · 企業轉型規劃:提供公司經營規劃、氣候變遷與循環經濟等策略建議 · 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配合客戶需求,進行市場調研與數據分析 · ESG永續資訊服務:國際永續評比、ESG諮詢項目 【成立與發展】 卓見永續群策分析(Sustek),取自「群策群力」與「Technique」,我們期望聚合內部與外部專業顧問的智慧力量,並以具科學基礎的決策分析等,將最佳化戰略規劃提供予客戶,以應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 成立至今,我們已協助公私部門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專案、淨零排放藍圖、導入循環經濟商業模型、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SBTi科學基礎減碳目標驗證,以及再生能源、電動車與充電樁之財務規劃等等。
優樂地永續為創新型態的永續服務公司,致力協助企業、大學、社會創新等各式組織逐步建構、優化自身的永續競爭力。同時,優樂地永續更努力成為永續發展的企業,接軌國際B型企業標準,重視「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經營」、「公司治理」,以數位創新、趣味化設計,發展多元的永續服務方案,陪伴各種規模組織落實永續轉型,建構「客戶影響力」,共創以企業力量改善社會與環境問題。 我們重視每位同仁的個人特質與需求,擁抱多元背景與特質的夥伴,提供多元彈性的工作環境,像是上下班彈性工時;每週一日的異地辦公,鼓勵同仁轉換場域,換位思考。我們重視同仁的學習與成長,設有明確的教育訓練制度。歡迎對永續議題發展具有熱忱與理念、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優樂地永續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行列。
台灣經濟研究院(以下稱台經院)之前身為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基金會下設立之台灣經濟研究所,係於1976年9月1日由辜振甫先生創辦,為台灣最早由民間設立之獨立學術研究機構。台經院成立之宗旨在積極從事國內、外經濟及產業經濟之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提供政府、企業及學術界參考,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累積多年努力的研究成果,台經院已建立在國內大型專業研究機構中之獨特地位,並獲得各界的重視。隨著國內外政治、經濟及社會問題的轉變,未來產經問題將愈趨複雜,台經院擁有眾多的專業人才及累積多年的豐富研究經驗,隨時針對各項產經問題深入分析探討,提供各界更具效率的知識服務,以發揮經濟智庫社會貢獻之功能。
思綴有限公司成立於2023年2月,名稱取自Ad Astra Per Aspera意思是「循此苦旅以達星辰」,思綴即在Astra後加了一個y,人生很多困難,很多妥協,或許因此誤入歧途,沒關係,思綴將帶領找不到未來的人在星辰大海裡悠遊自在。 公司參考加州的薪資透明法,應是國內公司的唯一,且由公司主動公開,促進同工同酬,增加職場公平性,讓每一滴汗水值得合理的對待,額外創造的價值能有立即可見的反饋! 永續的框架很多,但怎麼生存、有尊嚴的生存、生活,卻是很個性化的事,好像都知道怎麼做,卻又摸不著頭緒。 每一個服務項目都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對思綴來說,2050淨零碳排不是目標,只是一個過程,也僅僅是SDG13而已,更是GRI重大主題中的GRI 305而已,重要的是如何平衡。 自行發表SCGs11項永續特性,幫助各企業除了永續報告書外更有一永續指南可以參照如何真正的永續。 目前已成為全球倡議組織(GRI)的成員,可提供國際接軌的永續報告書服務。 Podcast頻道「今朝永續今朝綴」已長期在apple podcast永續關鍵字搜尋下名列前矛,並累積超過100集,歡迎收聽更能了解我們公司!
華威利群成立於2006年1月,是台灣第一家專業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顧問公司。 現今我們以永續/ESG作為核心策略,協助企業經營者回應新的時代趨勢,也提供企業開創性的發展方向與全新的獲利潛力。 華威利群的由來 為什麼取名為華威利群?華威利群為什麼以csrCommunity為英文名稱?華威利群的識別標誌又代表了怎樣的意涵? 「利群」代表著一種社會價值,從古老的商業哲學;「公司」是為了完成個人無法獨力做到的事,才會產生的一種組織形式,因此公司存在的價值,就在「利群」,在為社會提供群體才能做到的貢獻。csrCommunity則代表華威利群與企業夥伴們,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共同理念下結合而成一個合作平台,一個以永續經營為職志的社群。而兩個人形圖案的企業識別標誌,則是代表顧問和企業的關係為「一起工作」 。 我們的使命 在經濟不景氣,更多競爭挑戰接踵而來的此刻,華威利群和客戶一起探索更有創意的發展方向,以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工具,為企業帶來新的市場機會和獲利模式,並進而為企業實現永續經營的目標。 我們的願景 華威利群的願景是成為一個全世界最能幫助別人的公司。我們立足台灣,以寬宏的世界觀來觀察全球趨勢;我們堅持高度的道德標準與品質要求,以誠信、公平、尊重的工作態度,與企業夥伴們建立愉快的合作關係與深厚的合作情誼。
現今碳相關的議題於國內、國際皆備受關注,各國的法規與政策持續跟進,人類在地球的活動於此急需改變,企業面臨了轉型的挑戰,而國際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彼此牽動。 耀智永續試圖掌握國內外減碳的消息與趨勢,以信號源的身分將資訊、知識有效並穩固地傳遞四方,藉由諮詢和專業指導各企業,推動整體產業在淨零碳排上的責任與成就,共同達成環境永續的使命。
本院係由政府撥款及工商界捐助,以財團法人方式成立之研究機構,從事國內、國際及特定地區經濟之研究,並以其研究成果提供政府做決策之參考。
- 2025 《天下雜誌》2000大企業調查服務業第158名 - 2025 《中華徵信所》台灣大型企業排名 TOP5000 公民營企業第434名 - 榮獲 第24屆國家建築金質獎 - 榮獲 第32屆中華建築金石獎 - 榮獲 2024交通部金路獎 - 榮獲 2024幸福企業「金獎」 - 榮獲 2024桃園市金品獎 - 榮獲 2024國家卓越建設獎 - 歷年國家建築金質獎獲獎累計16件(連續七屆獲獎) 以前瞻性的公共建設規劃,奠定未來國家的發展版圖- 皇昌營造創立於民國70年,深耕公共建設40多年,承攬國家眾多大型公共建設,版圖橫跨各大領域,包括土木工程、建築工程、軌道工程、海事工程,引進革新技術與工法,不斷壯實集團實力,集團工程從陸地橫跨海域,全面擴展商業版圖。 皇昌營造重視員工福祉,以人為本,提供優於業界薪資之水準,秉持升遷透明化與管理人性化為原則,落實教育訓練與資源整合,提供良好的職場環境與健全的福利制度,吸引眾多優秀人才與社會新鮮人加入皇昌團隊,在這裡,找到屬於你一展長才的機會與舞台。 皇昌集團,期待有您!
【 新進人員體格檢查體檢說明 】 ▸配合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獲錄取通知者需於報到前,檢附『勞工體格及健康檢查指定醫療機構』所作之體格檢查報告(效期依勞工健康保護規則§17),並經審核通過後方可進入報到程序(體檢作業約需7-14個工作日)。 ▸獲錄取通知者未能提供上述檢查報告,將延後或取消錄取資格;若體檢報告審核不通過,將取消錄取資格。 ▸檢查項目依勞工健康保護規則§16附表九(一般體格檢查)。 ▸本會確認完體檢報告正本文件後,會歸還本人。 ------------------------- 【在成立「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之前】 2000年,環境議題已經歷時多年倡議,網路的傳播力量則開始萌芽。在這資訊即將爆炸的時間點,「環境資訊網絡電子報」創刊,希望以報導和轉譯國內外的環境資訊,喚起大眾關心周遭環境,並透過思考引發關懷行動。 《累積愈多的知識,我們共同做出的行動,就有愈多的倚靠》 22年來我們以「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為名,除了環境新聞,也開始積極投入棲地守護與環境友善行動。從山林到海洋、從推動修法到環保生活,都有我們的行動。 從最初的3人創刊,到如今已有60人團隊,一起實踐守護環境的理念。 我們參考了英國國民信託、日本龍貓森林的模式,以簽訂信託契約的方式,在2014年接手了全國第一個環境公益信託案例,「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這座位於新竹芎林的淺山森林,受到原地主(信託委託人)、協會與政府監管的信託契約保護著,從廢棄的果園,如今已演替為淺山次生林的樣貌。 《只是多年過去了 「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依然是少數的環境公益信託案例》 這當中有許多不同程度的困難,但其中一項原因,是由於種種法規限制。 因此,為了擴大民間保育能量,推動更多、更大規模的環境公益信託,我們決定轉型為「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2022年7月27日我們正式對外公開並啟動公眾募款計畫,短短兩個月即有1256人,在9月29日當天,2千萬的基金募集達標了。 【在成立「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之後】 由於基金會具有農業法人資格,我們才可以在既有法規條件下,以公益信託的模式,守護私人農耕地。而這些位於平地到淺山的農耕地,正是最容易受到開發威脅,最需要積極保護的區域。我們的願景,是向英國國民信託組織看齊,並促使全台3%面積的土地成為民間保育地。 轉型基金會後,不只推動環境信託,我們也會繼續擴大經營既有的獨立環境媒體,「環境資訊中心」,力求讓國內外各種環境議題被大眾看見;也會持續多年來的倡議、研究與調查,像是珊瑚礁體檢、海岸守護及減廢議題等。 這一切能夠實現,有賴於23年來投入的工作人員、會員與捐款人,有賴於基金會籌備基金的捐款人。以下,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2023年度報告,也是「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的起點。 2024年,我們轉型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擴大我們的實踐行動。
【ESG 創見,實踐品牌價值】 本公司秉持永續顧問業界的國際領導品牌為願景,以「協助客戶以 ESG 實績創造品牌價值」為使命,「熱忱」與「前瞻」為核心價值,延攬 ESG 各領域專家協助客戶從多個面向完整 ESG 的觀點,讓您在 ESG 的浪潮上洞見機會趨避風險。 【使命必達,客製專業解方】 永續規範日益增多,我們知道您有不同的需求,無論您的目標是合乎法規、客戶要求或是打造永續品牌,無論是環境面、社會面或是公司治理面、無論您所處的階段是從零到一或一到一百,我們都能協助您實踐永續、取得必要之認證。 銳見永續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我們的工作行列。 【公司交通資訊】 一、辦公室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1號4樓之14 二、交通方式: (1)自行開車:國道1號-臺北交流道下-重慶北路三段至一段-重慶南路一段。 (2)捷運:淡水信義線 臺大醫院站 (3)公車: *衡陽路口:20、222、263、仁愛幹線 *二二八和平公園:15、18、22、藍2、和平幹線、內湖幹線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1928年),最初僅設置文政、理農2學部,之後擴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5個學部。臺灣光復後,在臺北帝大原址建校為「國立臺灣大學」,將帝大原有的5個學部改制為「學院」,計有文、法、理、醫、工、農等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 其後,開辦新制夜間部(1967年),爾後陸續成立管理學院(1987年)、公共衛生學院(1993年)、電機資訊學院(1997年)、法律學院(1999年)、生命科學院(2003年)、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2008年)等,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人數現今已達33,000多人(其中大學部近18,000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1:1,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 本校本著「教育卓越、多元學習」、「延攬教學、研究優質人才」、「強化基礎建設與軟硬體環境」、「卓越與前瞻研究」、「學術國際化」及「行政精進」等六項,營造優質學習環境以培養社會領導菁英與知識創新研究人才,期達到「華人頂尖、世界一流」大學之願景。在達到願景的歷程中,我們需要各界志同道合的菁英人才加入臺大的優秀團隊,共同為打造這個最優秀的大學殿堂而努力。
水為生命之源,農業之本。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分配與調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指標,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有鑑於此,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以下稱「台水農院」)長期針對台灣水資源與農業領域面臨的問題,進行跨領域整合性研究,並提出解決方案,為政府重大政策提供諮詢與建議。 台水農院前身為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1999-2017),在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領域耕耘多年。2017年為賡續拓墾研究範疇,乃匯聚水資源及農田水利相關領域的社會賢達與專家學者之力創立台水農院,原隸屬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9年為尋求更大發展與突破,改隸教育部,成為「全國性教育事務財團法人學術研究機構」。 20多年來,台水農院的研究領域涵蓋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水利工程規劃、水土環境監測、法規研析、教育訓練、國際合作交流等,不僅為農民解決農田灌溉問題,也提供研究成果做為政府決策參考,在水資源與農業領域相關研究機構中佔有獨特地位,也獲得政府與學界的肯定與重視。 值此全球氣候變異現象日趨頻繁之際,水資源問題更為複雜而嚴峻,農業環境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本院擁有眾多專業人才,累積多年的研究經驗,針對各項問題深入分析探討,提出前瞻性的見解,積極因應氣侯變遷議題,提供更具效率的知識服務,發揮「政府智庫」的功能,為水資源與農業永續貢獻棉薄之力。 https://www.triwra.org.tw/
慧築營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110 年,由具備前五大營造業上市公司總經理經歷的創辦人帶領專業團隊創立。公司於 112 年搬遷至仁愛路辦公室,持續擴展經營版圖,積極招募優秀人才。 我們是一支年輕、有活力的團隊,組織扁平、溝通快速,專注於營建工程的技術創新、品質優化與跨領域整合,致力於導入科技與數據工具,提升施工效率與精準度。 我們以「科技力」、「永續力」與「人才力」為企業三大核心,積極導入 BIM 技術、數位工地系統與精實管理流程,提升工程準確性、資訊透明度與協作效率。 在實務層面,我們關注每一個施工階段的環境影響,導入循環經濟與節能工法,實踐建築對環境與城市的責任。 我們相信:建築不只是建構空間,更是人才實現價值的平台。慧築提供培訓制度、進修補助、職涯規劃與透明的升遷管道,歡迎有志之士與我們一起打造創新且有意義的營建未來。
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前身為「中華電腦中心」,成立於1965年,為國內產官學界的橋樑,2008年更名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協助企業發展地理空間資訊科技產業,隨著電腦科技發展,持續培訓資訊人力,推廣應用資訊新技術,拓展系統整合建置,經營團隊已累積資訊專案無數經驗,如農漁業普查統計、工商普查統計、房屋普查及戶役政資訊管理、外匯管制連線查詢及地方創生資料庫等資訊系統之設計開發。 本中心肩負政府智庫幕僚角色,近60年期間協助增進政府治理效能,配合施政需求提供專業政策建議,執行全國國土計畫、都市及區域發展規劃、都市更新及公共建設規劃等。主要服務範疇為執行國家重要計畫,包括「國土空間數據整合與資訊系統應用」、「污水下水道建設績效指標清查」、「農村再生計畫」、「飛航安全作業管理系統建置」、「桃園2030城市發展綱要計畫研究」等,秉持精進與創新,成績亮眼斐然,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將持續以輔助國家擬定政策發展為主,兼顧專業品質,迎向數位科技新世代。
普萊德科技自創立第一天起即掛上自有品牌-PLANET,且始終堅持MIT,成立30年來,無論技術研發還是產品生產均堅持落腳台灣,至今成功行銷全球160餘國,位居世界級專業網通品牌之列,成立以來年年獲利。 《經營品牌.堅持創新》 創立之初就選擇以「自有品牌」拓展市場,因品牌才有影響力。而「創新」則是電子產品的根本,普萊德持續精進網通技術,熟知跨領域通訊協定,更著力獨特技術,持續保持競爭力。 《AI.物聯網.智能推手》 身處AI與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轉型浪潮,普萊德透過品牌知名度、核心技術、與研發能力,在未來趨勢上穩步向前。持續布局智慧網路通訊設備和管理平台,延伸網通產品應用領域,深耕物聯網、5G/6G通訊、及車聯網應用。 《企業永續.全員參與》 秉持「誠信創新.利他共好」理念,致力於做一個對環境和社會負責的企業。發揮正效益,參與節能減排和社會公益活動,並長期落實永續治理、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建置永續供應鏈,邁向企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