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漢人前來墾植時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三邑人士乃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恭請家鄉福建晉江安海龍山寺觀音菩薩分靈來臺,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龍山寺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宮殿式建築,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十一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及虎門廳,三川殿屋頂採歇山單簷式,殿內有銅鑄蟠龍柱一對,為全臺僅見。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組構而成的正面牆堵,圖象生動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並加以吉祥圖案裝飾,美不勝收。 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栱築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富麗堂皇。後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兩翼為硬山單簷,屋脊有財子壽泥塑剪黏。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單簷,兩側分別配有鐘樓與鼓樓,晨鐘暮鼓。鐘鼓樓採盔頂式扁六角形屋頂,造形獨特。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搭配彩色剪黏和交趾陶,堪稱臺灣特有剪黏藝術之精華。民眾來到艋舺龍山寺除了欣賞臺灣寺廟建築藝術之美,亦可以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樂趣。
法鼓山,為中華民國台灣的著名佛法教育團體。創建者為聖嚴法師,對台灣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力。現任方丈為果暉法師。 法鼓山的前身是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籌建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當時,東初老人致力於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每年並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轉化為大眾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並接著進行推廣工作。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www.ddm.org.tw
本寺奉祀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大媽尊像,源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來台灣;嘉慶六年間(西元1801年)由「大坪頂」地區(五湖/五坑/龜山)信徒,恭迎大媽寶像由「十八坪位」(今菁埔/樹林口/南勢埔/大湖/太平嶺/台北市(三重)山腳(泰山/五股)/新莊/樹林/頂坡角(迴龍)/坑子外/大南灣/小南灣/下湖/龜山/桃園/大竹/南崁/大園等十九坪位)輪流奉祀。 日治昭和十二年(民國26年)起,日本政府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絕相關宗教活動,陳隆先生兄弟與地方仕紳幾經營救與奔走努力,始被同意興建為日本風格寺廟,由黃永茂先生兄弟發起捐獻二甲多土地,吳水先生承辦建築,於昭和十三年開始興建、翌年完工,並經王金生先生取蘆竹庄的「竹」字、林口庄的「林」字、龜山庄的「山」字,命寺名為「竹林山寺」,恭迎寶像入寺奉祀。
靈鷲山開山和尚心道法師于一九七三年出家後,隔年開始在外雙溪獨修,一九八三年來到靈鷲山進行兩年斷食閉關後,體悟到「修行離不開生活與人群」,故陸陸續續創建各基金會推動弘法利生的事業。 一、財團法人靈鷲山佛教基金會--舉辦禪修、法會、朝聖等弘法活動 二、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結合文化及各種出版品引領學佛弟子廣學多聞。 三、靈鷲山無生道場--帶領大眾行菩薩道度眾生 四、世界宗教博物館--打破宗教彼此的門戶之見,積極進行宗教對話交流。 及其他相關道場、及公益團體。
松山奉天宮始於民國42年間,位於「台北盆地」之東,坐落虎、豹、獅、象四獸山虎山之麓,主祀玉皇上帝,由於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是大台北地區遠近馳的廟宇,更是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中心。 松山奉天宮除主祀玉皇上帝外,另奉祀由雲林褒忠馬鳴山鎮安宮分靈之五年千歲。六十年來逐年次第擴充興建,神靈顯赫,香火絡繹不絕,聲威遠播遐邇。尤其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整個大台北地區的數十萬信眾都同時湧入,周邊車水馬龍、人潮洶湧,共同誠心禮拜為玉皇上帝祝壽祈福。 松山奉天宮另設置香客大樓可容納約480人住宿與百席餐廳,為台北地區少數提供膳宿服務之廟宇。並設圖書館供青年學子閱覽學習之良好環境,推廣人文教育不遺餘力。 每年松山奉天宮均提供數千萬以上之經費興辦公益事業,諸如捐助清寒家庭,優良學生獎學金,捐助救護車等等,發揮宗教力量,服務社會群黎。
大華嚴寺志業體計有「財團法人佛教大華嚴寺」、「社團法人佛教華嚴學會」、「華嚴文化有限公司」、「空庭書苑有限公司」等,宣揚佛法智慧、闡揚《華嚴經》思想推動佛教濟世之工作。 「大華嚴寺」,是一個著重古典與現代的佛教機構。「佛教」,並非是束之高閣的宗教思想,而是貼近生活的覺悟教育,到大華嚴寺來,不一定就是要來參禪打坐、誦經、念佛;因為這裡,除了提供人們心靈避風港、精神支柱的傳統佛寺功能之外,面臨資訊發達、個人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因應時代,發揮導正人心、淨化社會的教育功能。 因此我們正積極開展各面向的工作,包括了教育工作、學術研究、禪修靜心課程等,希望透過現代的語言、工具與方式,讓更多人接觸佛法,讓人性、家庭與社會圓融與和諧。 我們祈願真理如陽光朗照,生命的存在,不要有半點陰霾。歡迎熱愛真理、追求真理的朋友們,歡迎您加入「大華嚴寺」華嚴家庭,親身來體驗提升生命的覺知與靈性的超越所帶來的自在幸福與無盡喜悅!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始建於西元1787年,是台北境內少數僅存的清代廟宇,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同為臺北三大廟門之一,保存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主祀神尊「清水祖師」由福建安溪移民奉請來台,曾於中法戰爭、地方災變時大顯神蹟,深獲信眾信仰愛戴,為艋舺一帶重要的信仰中心。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重視每位成員的工作福利,希望招募有祖師信仰的民眾來共同努力,能把珍貴的信仰記憶與宗教文化傳承給不同世代的朋友,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本會屬於嚴藏法林體制業體系下之社團法人中華嚴藏法林佛教協會。 本會係依人民團體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以「深入莊嚴法藏,弘揚菩提正道;化育僧俗棟樑,發起清淨妙行。」為宗旨。 本會之任務如下,並依相關法令推動及執行: 一、佛學課程規劃與辦理 二、佛法活動規劃與辦理 三、推廣嚴藏法林志業體系所有資訊 四、宣傳與弘揚佛法,建設與支持十方道場 四、義工的招募與培訓 五、其他符合本會宗旨之各項業務
公司簡介 *1989年7月1日成立,命名為「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993年3月改制為「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成立的目的:研究改進大學入學制度與技術並辦理大學入學考試。 主要商品/服務項目 歷年重要工作及成果: *完成《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 *辦理《大學推薦甄選入學方案》 *開辦《學科能力測驗》 *承辦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試務總會」業務 *辦理《指定科目考試》 *研發「語文表達能力測驗」及「英文寫作能力測驗」 *革新試務作業 *協助高中學生發展生涯規劃及選擇大學校系 *出版考試相關書籍 *推動入學制度與試務經驗之交換 未來發展方向: *發展成為考試專業機構 *研究發展各類相關測驗 *革新考試相關試務作業 *強化相關考試諮詢服務 福利制度 專職人員福利如下: 1.勞保,健保 2.年終工作獎金 3.週休二日 4.退休金制度 等
石碇開基武財神-台北朝熹宮將於114年年底遷至新址新北市, 以四大主神為主:虛空無極天上王母娘娘、趙公明武財神、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主要板塊: 1.宗教文化推廣 2.教育活動推廣 3.公益活動推廣 4.文創與開運品研發 5.國際交流平台參訪 6.預防醫學相關項目
行天宮為落實 恩主公濟世救人的醫療志業,民國70年信徒大會中即有眾多信徒提出興建醫院的建議。經數年的籌劃,民國79年10月行天宮董事會通過醫院興建案,購買三峽鎮恩主公醫院現址作為建院用地。同年12月行天宮成立附設醫院籌建委員會,並於民國80年1月向行政院衛生署申請設立『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 民國81年10月獲衛生署醫事審議委員會通過。民國81年11月召開第一次董事會議,推選黃忠臣先生擔任董事長,開始積極展開醫院籌建工作。民國83年11月醫院正式開工興建,民國86年初夏完成醫院結構工程,並繼續展開院內軟硬體整合工作。院內所有員工無不全力投入相當心血,直至同年年底方告竣工。 民國87年2月本院第一次參與衛生署舉辦醫院暨教學醫院評鑑,獲評為地區教學醫院,再經一年的努力,於隔年3月再次參與評鑑,升格為區域教學醫院。以恩主公醫院如此年輕的醫院而言,全院同仁的努力使得醫院的聲譽不斷的上升,實為不易。 本院另設有宿舍大樓,並備有休閒健身運動設施及嚴密之安全管理,以提供員工舒適及安全之住宿空間。為提供員工良好的工作環境與提昇完善的照護品質,本著「以人為本,視病猶親」之服務理念,期使恩主公醫院成為三鶯地區、北二高沿線,並屬於新北市及桃園縣市的第一選擇醫院。 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為一棟地下4層地上17層之建築。總樓板面積39,975平方公尺,平均每床63.7平方公尺(扣除非醫療用地),座落於新北市三峽區復興路399號,登記床位數計540床,其中一般病床349床;特殊病床191床。 另斥資三億元在鄰近院區的中山路新建「中山醫療大樓」於2011年7月正式啟用,除新成立中醫部,並擴充既有的牙科、早期療育中心和精神科日間照護中心。 中山醫療大樓是為地上五層、地下二層建築,二樓中醫部是新成立的傳統醫學科別,設有四個科別、八間診間,包括內科、婦兒科、骨傷科及針灸科,提供三峽、鶯歌、土城、樹林和桃園地區民眾更多元的醫療服務。 為增加醫療資源,105年斥資13億新建「門診大樓」,地上6層、地下3層,與院區原本的中山、復興醫療大樓相距僅150公尺,形成醫療服務黃金三角。 門診大樓1樓大廳提供批價、掛號、藥局、檢驗等服務,2至4樓為西醫門診及檢查室,5樓設置病檢分離的高階健康管理中心。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成立於1985年,為政府捐助設立的非營利機構。自2007年8月底,改組轉型納入臺北市政府運作後,以推動臺北的城市藝文發展為使命。 本會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之託,經營管理藝文館所包括:松山文創園區、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剝皮寮歷史街區、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偶戲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蟾蜍山煥民新村、嘉禾新村、新北投車站、北投中心新村、北投梅庭、北投溫泉博物館,並策辦台北電影節,及設置台北市電影委員會、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MS)。 因有公部門的參與和督導,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與一般民間性質基金會相較之下,更注重文化活動的公共性與市民的可及性,並多次推動開創性的城市藝術文化活動,是臺北市藝術文化發展的生命共同體。
桃園威天宮,秉承關公忠義仁勇集於一身的道德楷模,發揚關公忠、義、仁、勇精神,從信仰文化中,啟發社會正信正念的忠義正氣,將中華傳統信仰「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道德文化薪傳至下一代。展現關公「以誠信為本,以仁義當先,以忠勇踐諾」的文化內涵,更以關公四好遺訓:「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做為信眾為人處事的基本道德準則。 雨中許願 公元1961年,威天宮創建人李岳達(李鵬)初入社會來到台北城奮鬥,只有國小學歷的他,嘗盡人情冷暖,曾以報紙為被裏身露宿街頭,後來以拉三輪車為業,有一日傍晚天空下著細雨,經過街頭一間關公廟,像是上天牽好一條因緣線,他停下腳步回頭走進了廟裡,想起為了奮鬥人生,從南部來到台北,豈能無所成就,頓時百感交集,就在關公座前,細細道出心中苦悶,更許下大願:只要關公庇佑我賺大錢,將來一定蓋一間很莊嚴雄偉的關公廟還給關公。此後,像是寫好的劇本,關公總是幫助他逢凶化吉,開啟奇異恩典的一生。如今威天宮建成,李岳達如實還願,讓源源不絕前來參拜的信眾,共同見證關公的神蹟奇事。 公元1999年創建人李岳達因緣際會尋獲威天宮靈穴寶地,開始艱辛的建設路程,推掉大陸很多戲劇拍攝機會,奉獻大半生心力【蓋廟還願】,實踐關公重信守諾的精神。許多感恩關公護佑而還願的大德,也陸續加入共襄盛舉。威天宮持續增加建設,廣邀十方善心大德發心,共同成就關聖帝君莊嚴護法道場。 紅面神童少年關公 公元1961年李岳達雨中許願結下關公緣,從此關公聖典與神蹟不斷顯現,幫助李岳達突破人生與事業的重重難關,公元1999年李製作於大陸拍攝「紅面神童少年關公」時,與山西運城關公祖廟締下更深的緣份。當時正逢關公家廟牌樓需要修建,經過抽籤都沒有結論,家廟找上在大陸拍片的李鵬製作,像是關老爺早就寫好的劇本,牌樓經過重建後,關公祖廟立下了一個紀念碑,碑文上即已為李製作將還願所蓋的廟命名「威天宮」,家廟擲笅締下今日台灣威天宮與山西運城關公家廟的緣份。
位於臺北關渡平原的關渡靜思堂,遠望觀音山、淡水河出海口,春雨豐潤,秧苗青青; 社區周遭有多個「世界級」企業鄰居:生產電腦相關組件與周邊裝置的華碩電腦、和碩科技, 對癌症治療深具醫療人文使命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還有臺北捐血中心等。 這裡也是慈濟人文志業的總部,包括大愛電視在內,集影音電子媒體、網路廣播、雜誌出版等多元媒體; 更是「第二代靜思書軒」及「常不輕食堂Dandelion」發源地,人文志業的員工不分種族及宗教, 希冀以台灣關渡靜思堂為奠基,將人文、美善、蔬食新觀念拓展至全球。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一同加入行列~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http://www.tzuchiculture.org.tw 大愛電視台 http://www.daai.tv 經典雜誌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 慈濟月刊 https://tcmonthly.tzuchiculture.org.tw 慈濟道侶叢書 https://web.tzuchiculture.org.tw/?s=3 喜閱書苑 https://store.tzuchiculture.org.tw
得士派創設於2005年,「得士派」意義為「得到一群優秀人士進行派遣」,Despatch,原意為「派遣」之意,成立初期,主要是以圖書館為事業,運用人力派遣模式進行圖書館經營以及圖書館編目,爾後又將其推展至檔案學,進行檔案回溯掃描、檔案建檔等,往外拓展出去,進而發揚圖書館精神。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財團法人台北市朱厝崙福聚宮的工作行列。
善導寺是日本佛教淨土宗所設立的佛寺。在日本統治台灣的五十年當中,日本佛教計有八宗十四派傳入台灣,不過各宗派的布教活動成效不一。其中台北市內較著名的佛寺約有七所,善導寺是目前現存規模最大的一所。 本寺全名淨土宗善導寺,落座於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 23 號,創建於公元 1929 年,為日本淨土宗大本山知恩院派下僧人世良義成與田村智學二師所軔建,原名淨土宗台北開教院。 1945 年光復後,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依法接收, 1948 年交由李子寬居士接管。 1948~1954 年之間,先後聘大醒、章嘉、南亭、印順諸法師為導師。 1954 年奉核定更名為「財團法人台北市淨土宗善導寺」, 1956 年後改由住持管理,先後聘請國內僧伽大德八位擔任住持。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致力於培育社會所需的人才,十多年來規劃推動各項培育計畫與系列活動,透過學術服務產業趨勢分析與人才價值前瞻研究等成果,定義出社會所需人才的六大指標「FIT+HUG」,並將其導入各項培育計畫。研究、 FIT三大特質代表的是「Friendly by nature」(真誠友善的本質)、「Innovative with diversity」(多元創新的思維)、「Technology-aware」(科技運用的認知);另外再加上HUG三大能力,分別代表「Human-centric approach」(以人為本作為)、「Uniting multiple domains」(跨領域整合)、「Global view with local act」(全球視野在地實踐)。 社群連結 www.linkedin.com/company/sayling-wen-cultural-&-education-foundation/
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於2003年成立,以專案研究、展演活動、學術交流等致力於台灣文學推廣。 所屬的《文訊》雜誌,亦長期進行文學研究與討論,歷年來並舉行許多不同主題、規模的學術研討會、諸多大型文學資料庫等。 2011年,台北市文化局因城南豐厚的文學歷史,寄予「紀州庵」成為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在2011年6月起,委託本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打造紀州庵做為台北市第一座文學主題藝文空間。至今舉辦超過5000場文學推廣活動。 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kishu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