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充滿愛與行動力的故事——至善基金會誕生於 1995 年,起因是一個善念,也是一個改變生命的承諾。當創辦人和友人在越南中部親眼見證病童在母親懷中離世,他們深感不忍,決定不再只是旁觀,而是伸出援手,為更多掙扎在生死邊緣的孩子帶來希望。 從台灣啟程,在社會大眾的支持下,至善基金會跨越國界,開展了越南醫療矯治、兒童照顧與教育等重要計畫。如今,我們的團隊由 80 位海內外夥伴組成,董事會成員來自醫療、教育、文化、企業等專業領域,共同以愛心與專業並進,為弱勢兒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我們的足跡遍布台灣、越南、雲南與緬甸,每年幫助超過 9 萬名孩子,確保他們的成長之路不再孤單。我們不只是提供援助,更致力於培力與陪伴,讓每一個孩子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至善基金會不只是個慈善機構,而是一個充滿溫暖、尊重與創意的舞台。如果你也想用行動改變世界,這裡將是你發揮影響力的最佳夥伴!
信誼基金會成立於1971年,由永豐餘集團創始人何傳先生(字信誼)和他的兩個兒子創立,當時以濟貧助學為主。1977年,時任董事的何壽川先生和夫人張杏如女士,面對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轉折點,有感於學齡前兒童教育的重要,以及社會普遍對兒童早期教育缺乏認識,決定以兒童早期教育作為對社會關懷的主要工作,並以實際行動,傳達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期許以一個民間機構的立場,在正規教育體制之外,向社會推廣「從頭開始」的教育觀念,喚起社會大眾對兒童早期教育的關注、重視,建立兒童早期教育的正確觀念,為台灣教育品質的提升,盡一份心力。 在「守護孩子唯一的童年」的服務宗旨下,四十多年來,持續提供社會大眾有關學前教育的新資訊;並透過親職教育的推廣,喚醒父母再學習、再成長的意識;提倡發現學習及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觀。期望能從學前教育出發,促成全面教育的革新。我們深信:凡是有助於兒童身心發展及福祉的工作,都值得全力以赴。 信誼基金會:https://www.hsin-yi.org.tw/ 信誼好好育兒網:https://parents.hsin-yi.org.tw/
「天使心家族」緣起於大提琴音樂家林照程與鋼琴家蕭雅雯的家庭。「天使心家族」獲得許多家庭和社會大眾的信任與支持。2006年本著基督教精神正式成立為「財團法人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 期待在未來透過更多社會資源與專業人士的結合,擴大對全國身心障礙者父母和家庭的服務。同時建立支持網路,創新資源提供,落實對身心障礙者家庭關懷、輔導與照顧。並倡導身心障礙者福祉,協助社會熱心大眾積極參與身心障礙者家庭服務,而能發揮深藏在你我心中的「天使心」,攜手共織一片有愛無礙的美麗天空。 服務據點 台北總會:台北市文山區忠順街二段129號 台北服務處:台北市文山區忠順街二段129號 桃園服務處:桃園市桃園區中平路102號5樓之1 台中服務處:台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406號11樓之1 台南服務處:台南市北區公園南路366號8樓之1 高雄服務處: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597號18樓之1 愛奇兒家庭發展中心:台北市文山區忠順街二段129號2、3樓
本基金會宗旨 傳承原住民族文化教育、經營原住民族傳播媒體事業。 我們的使命 開展原住民族主體性、保障原住民族傳播及媒體近用權。 我們的願景 展望未來,我們自許成為具有卓越聲望的文化傳播組織,以期透過本基金會的運作,使原住民族優質豐富的文化深耕台灣,從邊緣走向主流,讓族人因文化而自信,讓台灣因原住民族文化而驕傲。
全國第一家由國人愛心捐助所設立的肝病門診中心,延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精神,完全以病人為中心,不以營利為目的,以愛與關懷為出發點,提供溫馨、愛心、安心的全方位醫療服務。
緣起 本會創辦人─前法務部部長廖正豪先生,深知台灣社會的亂象乃因傳統社會價值遭受扭曲、道德觀念淪喪以及法治教育不足所造成,基於治本重於治標之理念,乃於卸下部長職位之後,在聯電集團曹興誠董事長、宣明智董事長及許多科技界友人的慨然支持下,於民國八十九年十月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積極推動改造社會之工作,以期建立和諧守法的新社會。 另外,有鑑於青少年處在個人身心急遽變化之環境,在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等交相衝突的混沌中,因為無法適應此一變化,難以忍受挫折、壓力,最後產生各類偏差行為,甚至中途輟學。向陽公益基金會為解決此一問題,乃於民國九十年九月在新竹地區成立「向陽學園」,專門提供國中中輟學生一個自在、安全、溫馨、關懷的選替教育環境,提升學生學習慾望和意願,使其回歸正途。 向陽公益基金會的成立,乃是期盼台灣成為人人知法守法之美麗寶島。向陽學園成立之目的,更是希望為迷途的青少年點一盞燈,開一扇門,指引他們走向正途。透過您我的共同關心與協助,將可使我們多救回一個年輕的靈魂,也避免社會多遭受一次驚悸痛苦。
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於2003年成立,以專案研究、展演活動、學術交流等致力於台灣文學推廣。 所屬的《文訊》雜誌,亦長期進行文學研究與討論,歷年來並舉行許多不同主題、規模的學術研討會、諸多大型文學資料庫等。 2011年,台北市文化局因城南豐厚的文學歷史,寄予「紀州庵」成為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在2011年6月起,委託本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打造紀州庵做為台北市第一座文學主題藝文空間。至今舉辦超過5000場文學推廣活動。 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kishuann/
財團法人是台灣史上第一個走入全國,60所監獄及走遍全國育幼院,提供獎學金的機構。 礦工兒子教育基金會.主要幫助全台灣省育幼院的孩子.希望能夠幫助他們勇敢的站起來.希望誠徵有愛心的朋友.
社團法人臺灣臨床藥學會為內政部立案之法人學術性專業團體,會員遍佈全國各大醫療院所、診所、學校及社區藥局,目前已有三千多位藥事人員加入。 本會以推動臨床藥學發展、提升藥師專業品質為宗旨,定期舉辦年會及各類學術研討會,出版專業雜誌,並承接多項政府及產學合作計畫。 本會主要工作為行政性職務,內容包括:辦公室日常行政、會計帳務處理、會議與活動籌備、雜誌出刊等。工作環境單純、氣氛融洽、交通便利,誠摯歡迎對學術與行政工作有熱忱的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
蒲公英希望基金會於1995年成立以來,以「全人心靈陪伴」為主要工作,每月發行免費《蒲公英希望月刊》,並遍布各場所,將正向思想深植每一角落,陪伴許多讀者度過人生高山低谷。 2015年起,我們在全台推動「散播希望種籽計畫」,啟動「小板凳傳愛故事列車」偏鄉巡迴行動,以生命教育陪伴孩子,並推動「蒲公英品格故事屋」計畫,實際到單親、失親、隔代教養、家境辛苦的孩童中說故事,建立正向品格。 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蒲公英展開「公共參與助援計畫」,透過水資源、教育、農耕、社區發展等,幫助國內部落及國外偏遠地區民生用水,透過人道關懷與當地百姓接觸,注入生命活水。 我們的服務正如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揚,在任何環境與角落,都能處處開花。
財團法人台北市王雲五基金會,是由王雲五先生出資,成立於1972年6月。 秉持本會的成立宗旨「推廣文化、普及教育」,發揚王雲五先生的自學精神,推動社會自學風氣,希冀社會大眾在求知、事業、甚至人生的各種領域和範圍中,藉由王雲五先生的自學精神,進而建立一生受用的自學力。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財團法人台北市王雲五基金會的工作行列。
以播種育成的理念,培育、輔導與協助貧苦弱勢學童就學、提升學習環境、與生活照顧,獎助表現優異學生以及鼓勵優秀文化藝術創作之團體。以關懷與愛心協助社會之貧病殘疾等弱勢族群,具體落實對兒童、青少年老人與身心障礙者的照顧與關懷。
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前身係「臺灣省司法保護會」,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設立,五十六年七月更名為「臺灣更生保護會」,受臺灣高等法院、臺灣省政府社會處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監督,辦理臺灣省、臺北市及高雄市出獄人等保護工作,為財團法人組織的公益慈善團體。由於政府重視此項工作,司法行政部於六十一年以命令核定臺灣更生保護事業規則及其施行細則,並於六十四年三月起草更生保護法,經立法院審議通過後於六十五年四月八日由總統公佈實施,本會隨即於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改組,依更生保護法第四條規定受司法行政部指揮監督,辦理更生保護事業。六十九年七月一日院檢分隸,司法行政部改制為法務部,增設保護司,掌理更生保護業務之策進、規劃、指揮監督。
1988年8月,一群從事心理諮詢、社會工作及精神醫療領域的朋友,出錢出力籌備成立基金會,並於1989年3月,經教育部社教司核准設立。基金會從成立初期便引進國外師資、心理治療方法與課程,帶動了國內個人成長探索的風潮,亦豐富了本土心靈成長的視野。本會持續透過個別、伴侶與家庭諮商、國內外心理成長團體及助人專業訓練工作坊,和許多人一起探索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也提供了國內助人專業工作者的訓練成長平台。 以推動大眾心理衛生、激發個人潛能、發展社會教育為目的。 藉由各類溫暖有力的成長學習團體,使人們學習良好的溝通方式,與獨立的思考判斷。使個人與社會、家庭取得真誠的互動並存關係。並能在不斷轉型的社會中,去擁有自我肯定及個人能力的發揮。
本中心成立於一九五六年秋季,附屬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是一個語文訓練單位。目前每學季(三個月)約有一千七百個學員,來自世界各地七十多個國家,是全台最大最著名的以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的中心。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工作行列。
『全瑩生技股份有限公司』(TWBIO,Trade Wind Biotech Co. Ltd) 是台灣第一家合成生物學 (Synthetic biology) 概念生技公司,核心價值源於團隊為因應全球生態資源耗竭之下,以合成生物學科技進行編輯細胞以安全益生菌生產天然物,用專利技術建構「珍稀天然物細胞工廠」,取代傳統天然物農業或化學繁瑣高汙染製程,生產安全且永續的天然珍稀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