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工作快找APP

面試通知不漏接

立即安裝APP
https://www.104.com.tw/company/similar/1prucc4?page=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_秘書室 的相似公司

共198筆
台北市中山區其他教育服務業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15人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致力於培育社會所需的人才,十多年來規劃推動各項培育計畫與系列活動,透過學術服務產業趨勢分析與人才價值前瞻研究等成果,定義出社會所需人才的六大指標「FIT+HUG」,並將其導入各項培育計畫。研究、 FIT三大特質代表的是「Friendly by nature」(真誠友善的本質)、「Innovative with diversity」(多元創新的思維)、「Technology-aware」(科技運用的認知);另外再加上HUG三大能力,分別代表「Human-centric approach」(以人為本作為)、「Uniting multiple domains」(跨領域整合)、「Global view with local act」(全球視野在地實踐)。 社群連結 www.linkedin.com/company/sayling-wen-cultural-&-education-foundation/

查看工作機會(4)
工作機會(4)
新北市板橋區大專校院教育事業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暫不提供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_文物維護研究中心」的工作行列。

查看工作機會(1)
工作機會(1)
台北市中正區其他組織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20人

為配合政府策及施政方針,從事職業安全衛生相關學術及實務管理之研究推展;並協助事業單位提升勞工安全衛生水準,防止職業災害,保障勞工生命安全與健康。特邀集國內熱心之安全衛生專家學者及政、勞、資三方人士,共同籌組成立本會並於81年10月8日成立。

工作機會(10)
新北市土城區大專校院教育事業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390人

民國55年2月,為配合當時國家教育政策,培養術德兼修手腦並用之工業專門技術人才,達到工業興國與國家經濟發展之目的,由教育界先進萬紹章先生發起籌劃,選購台北縣土城鄉清化里為建校基地,妥擬設校計畫,於57年8月奉教育部准予籌設。58年5月成立董事會,推舉李景德先生為第一屆董事長,完成財團法人登記。61年1月核准立案,當學年度第一學期正式招生,並聘請巫光亞先生為首任校長。歷經四年之經營,出現窘境,各科停招。65年6月董事會改選,由丁有年先生為第二屆董事長,聘請胡漢川先生為第二任校長,期能奮力中興。是為本校「草創時期」。 67年2月,宏國關係事業董事長林堉琪先生與夫人林謝罕見女士,暨宏傑關係企業謝村田、謝隆盛、謝進旺、謝金朝等實業家,鑑於「教育興國」及對社會的責任,毅然捐資接辦,並奉准提前改組第三屆董事會,推選謝村田先生為第三屆董事長,敦聘陳增福先生為第三任校長,訂定5年整建計畫,開創了「四海中興」的新機運。此為本校「重建時期」。 整建計畫在董事會全力投入,一科一館、學生宿舍、聯合餐廳等重大設施,如期興建完成。又基於資訊工業發展需要,增設電算中心充實教學。 71年陳校長請辭,繼之董事會改選,推選林謝罕見女士為第四屆董事長,敦聘謝隆盛先生擔任第四任校長,第二期5年建校計畫相繼展開,增建有關運動場地、化學實驗室以及語言教室,並全面綠化校園。 72年二年制夜間部成立,學校各項軟硬體設施已顯具規模。當年,與大韓民國慶北工業專門大學結盟締約為姐妹學校。次年,與美國匹茲堡大學訂定兩校學術合作交流協議,邁入學術國際化之林。79年4月奉准設立二年制日間部。謝校長隆盛先生連任九年校長期間,勵精圖治,廣闢校地,興建校舍,充實教學設備,貢獻至大,也奠定了今日宏國德霖的堅實根基。80年底謝校長接任國家要職,從事憲政改革任務,為求專注於國家事務,懇辭校長職務。 80年10月,敦請前文化大學校長鄭嘉武先生接任第五任校長,同年校名奉准改為「四海工商專科學校」並成立二專商科日間部。82年3月,獲教育部評為進步最快速的優良學校;6月鄭校長嘉武請辭,改聘俞景蘧先生擔任第六任校長。85年增設二專商科夜間部,巍峨壯觀的體育館及美輪美奐的商科大樓也落成啟用。 88年由前台灣大學商學院院長張鴻章先生接任校長。90年8月學校因辦學績優,受教育部及社會各界肯定,奉准升格改制為技術學院,乃以「德化學子,霖霑社會」為目標,更名為「德霖技術學院」,增設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企業管理系等三系。 90年由本校土木工程系張裕民博士接任改制后首任校長,在董事長大力支持下,持續充實各項教學設備。91年3月,堉琪樓落成,提供更便捷的行政服務;通識教育中心、3D 數位設計中心、數位金融中心、高速上網中心、國際會議廳、餐旅實習教室等教學中心相繼啟用,為學校開展了新的景象與契機。在國際合作方面,先後與蒙大拿州立大學、蒙大拿大學、印第安那大學、明尼蘇達州立大學、肯塔基州立大學、巴特勒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沙隆學院、中國東北電力學院、北京首都體育學院、大連輕工業技術學院、坎培拉大學等各校簽訂交流合作關係。學院部再增設國際貿易系及財務金融系,擴充為五個學系。 92年,陸續完成數位語言中心、光電空間資訊中心、外語情境中心、嵌入式晶片中心及圖書館的整建,對本校在教學與研究上,具有莫大的助益。 94年11月,張裕民校長任期屆滿,由本校電子工程科鄭建銓博士代理,持續推動校務發展。 95年4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自7月起由前佛光大學校長趙寧博士接任本校改制後第二任校長。趙校長強調言教、身教、境教之具體實踐,積極改善教學品質,著重教師研究能力之提升,打造一個充滿人文素養、專業並進的創意校園,為未來升格科技大學奠下良好基礎。 96年8月,增設電子工程系,著手建置學群架構。 97年7月,趙校長因病請辭,由教務長鄭建銓博士再度代理校長,以平實作風及踏實態度經營校務,使本校在充滿競爭的教育環境中,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97年9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自98年2月起由中臺科技大學校長陳富都博士接任本校改制後第三任校長。 陳校長揭示「評鑑一等、邁向科大、追求卓越」為校務發展目標,致力科大改制作業。 98年6月由本校學務長羅仕鵬博士代理校長,帶領全校師生獲得「98-99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和「98年度品德教育績優學校」兩項殊榮。 98年11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自99年2月起由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發長/學務長、景文科技大學觀光餐旅學院院長洪久賢博士接任本校改制後第四任校長。洪校長就任以來,積極推動教學卓越、優質產學合作、落實全面品質管理、強化師資及提升教學品質、拓展國際交流,以「追求卓越,永續經營」為目標。顯見活絡的師生海外交換/研修/實習、國際合作交流與產學合作,以及快速倍增的師生國際/國內競賽獲獎數、專業證照數等,成效顯著。 100年8月,增設空間設計系及部份學系增設專科部。 101年8月,增設創意產品設計系及部份學系增設專科部。 102年1月,洪校長屆滿請辭,由本校教務長林清芳博士代理校長,積極執行專案評鑑及改制科技大學各項指標之推動。 102年1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自102年6月起由前醒吾技術學院校長、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周家華博士接任本校改制後第五任校長。周校長就任後即以「整合資源,創造績效,迎接專案評鑑」為首要校務目標,積極向國內外爭取各項資源與合作,倍速的創造、創新各種績效,並於102年10月榮獲「102年度教育部品德特色學校」表揚。 103年2月,由本校學務長羅仕鵬博士代理校長;103年3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自103年6月起,由羅仕鵬博士接任本校改制後第六任校長。羅校長就任後即以「積極準備專案評鑑,昂首邁向科技大學」為首要校務目標,並於104年1月在八系專案評鑑中,榮獲七個系一等的佳績。 104年6月,本校接受教育部改名科技大學訪視;104年8月,本校獲准籌備改名科技大學。學校以提升學生就業力為目標,訂定四大整體發展特色,致力於「德霖品德教育,發善願行善事」、「務實致用教學、拓展就業藍海」、「善用宏國資源、打造就業領航」及「德霖產學契合、在地就業深耕」的實踐。在104年獲頒友善校園特殊貢獻獎、105年獲得「105年度友善校園績優學校」。106年因辦學績優,奉教育部核定改名科技大學。為邁向卓越技職典範,全校教職員工生更加齊力一心,在董事會及宏國集團全力支持與資源挹注下,於106年8月1日正式改名「宏國學校財團法人宏國德霖科技大學」。107年獲頒「生命教育特色學校」,108年獲頒「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同年6月本校獲准增設「企業管理系碩士班」,並於109學年度正式招生,繼續為技職教育培育人才盡最大心力! 109年8月,由副校長張遵偉博士代理校長,增設「創新創業中心」及「國際事務處」一級行政單位。 110年2月,公開向各界徵選校長,由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定,經董事會通過,由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署長羅清水博士接任本校改名科大後第二任校長,以「服務代替領導、規劃代替權力、制度建立永續」為治校理念,「培育具備職人精神與公民素養之專業技術創業人才」的「創業型大學」為發展願景,「務實致遠」為目標,從在地出發、深耕台灣、佈局亞太,帶領學校全體同仁永續發展。同時,學校並持續建置特色教學場域,109年至今已陸續完成「四海會館」實習旅館,包含伊特實習餐廳、宴會廳、休閒運動區、行銷直播室、多國文化體驗室、大型會議展演、實習客房等場域之建置,讓全校師生能充分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 本校日間部和進修部現有五專、二專、二技、四技及研究所等學制,並開設產學合作專班。系科方面,有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科)、資訊工程系(科)、電腦與通訊工程系、電子工程系(科)、創意產品設計系;不動產學院:企業管理系(科)、不動產經營系(科)、土木工程系(科)、室內設計系、園藝系、建築科;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系(科)、餐飲廚藝系(科)、休閒事業管理系(科)、會展活動管理系(科)、應用英語系(應用外語科)等,總計3個學院15個學系(科)。 教育是承繼人類文明與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志業,如何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使國家更具競爭力,是本校堅持的信念與努力的目標。我們也以如履薄冰的心情、穩健踏實的步伐,耕耘著這塊充滿無限可能的園地,為培育具有「科技腦」、「人文心」、「台灣情」、「世界觀」的新世紀人才而努力!

工作機會(11)
台北市文山區大專校院教育事業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暫不提供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國立政治大學_統計學系的工作行列。

查看工作機會(0)
工作機會(0)
台北市松山區宗教組織資本額27億員工數暫不提供

本法人所屬單位包括行天宮台北本宮、北投分宮、行修宮(三峽分宮)等三宮;以及附設玄空圖書館敦化本館、北投分館及中山親子館等。行天宮秉持宗教團體濟世助人的精神,提倡正信、闡揚五倫八徳,並致力於推動「宗教、文化、教育、醫療、慈善」等五大志業,以服務社會大眾。相關志業包括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及財團法人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恩主公醫院本諸「以人為本、視病猶親」之精神,提供優質的醫療照護,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旨在弘揚行天宮道德宗旨,推展相關文化及教育志業。

查看工作機會(4)
工作機會(4)
台北市士林區其他教育服務業資本額3000萬元員工數450人

TES was founded in the 1990s through the amalgamation of the German, French and British schools. The vision was to create One School from three schools in order to get synergy and strength from each other. It has since grown to a school of over 1700 students and provides high-quality, accredited educ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查看工作機會(5)
工作機會(5)
新北市泰山區其他教育服務業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230人

本校前身為「明志工專」,位於新北市泰山區貴子村山麓,佔地45公頃。二百多年前,清乾隆年間,閩南貢生胡焯猷先生所創設的「明志書院」舊址,和本校相毗鄰,當時人文薈萃,為台灣北部文化發祥地。本校創辦人-台塑關係企業董事長王永慶先生,緬懷先賢興學教化之美意,於民國52年創設本校,取名「明志」,旨在勉勵師生,效法先賢,以承先啟後為己任。這片昔時文化勝地,已成今日學術的黌宮,培養企業中堅幹部的搖籃。本校於88學年度改制為「明志技術學院」,並於93學年度再奉教育部核准,改名為「明志科技大學」,為深具優良傳統與辦學績效之卓越技職學府。緬懷過去明志工專創校時,以「全體住校的生活教育」與「強調實務的學習教育」的理念,立下「實務結合理論」的教育典範,開創我國技職教育的新猷。透過「全體住校」的生活教育,培養「勤勞樸實」的精神,經由「工讀制度」的實務教育,落實解決問題的實務能力,一直是本校堅持的技術職業教育目標。為因應產業與重點科技人才需求,配合中長程發展計畫,本校積極規劃93學度改名為科技大學,為使實務教學與實務研究雙軌並行,以工程學院、環境資源學院、管理暨設計學院為特色資源規劃中心,各具特色之五專、四技與二技學系將相互合作發展,並以研究所進行縱向整合,將使本校系所發展更趨多元,教學與研究體系更臻完備,使明志成為實至名歸的科技大學,以樹立台灣技職教育的新標竿。

工作機會(12)
台北市中正區雜誌/期刊出版業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160人

國語日報成立70年,本著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心不斷自我改進,以期最好的刊物內容和最好的設備環境提供兒童一學習的環境。為加強服務品質,提昇同仁工作環境,本報準備邁入企業網路經營模式,歡迎有志青年加入我們的大家庭,創造一個兒童為主的家庭報紙和教育報紙。

查看工作機會(7)
工作機會(7)
台北市中正區其他教育服務業資本額1000萬元員工數29人

成立時間 :99年1月1日 自民國81年8月1日起,為保障私立學校教職員工及其遺族生活,依私立學校法第58條規定,輔導成立「財團法人私校退撫基金會」(本會前身),辦理私立學校教職員工退休、撫卹、資遣等事宜。迄今已歷18年餘。 本會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愛國東路22號10F(紡拓大樓),近中正紀念堂,交通方便。我們重視每一位工作同仁、工作氣氛融洽,歡迎您加入我們的工作行列。

查看工作機會(6)
工作機會(6)
新北市石碇區大專校院教育事業資本額50億員工數160人

本校創辦於民國79年,原名華梵工學院,82年更名為華梵人文科技學院,86年復經教育部核准改名為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為佛教界大德比丘尼,集教育家、宗教家、藝術家於一身,提倡重視德育的覺性教育。本校以「華梵」為校名,意在彰顯五千年中華文化及兩千年中國佛教思想,以專業技術造福人群,人格止於至善為教育目標。

工作機會(18)
台北市松山區大專校院教育事業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40人

【關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本校為世界及臺灣培育高科技人才之搖籃,為中等規模研究型大學,理工為主,尤在電機、資訊及光電等領域已占世界頂尖領導之地位。 根據英國QS教育組織最新世界大學排名,2025年在亞洲大學排名為47名,世界排名第219名。本校的工程科技相關10個系所已通過IEET(中國工程教育協會)認證。本校管理學院自2007年通過AACSB (國際高等商管學院協會)認證,為臺灣第四所獲得AACSB認證之管理學院。 【產學共創處】 產學共創處 Office of Industry-Academia Cocreation,宗旨為強化台灣的創新生態系統,提高其全球能見度,使其能夠透過提供受信賴的共創生態系統貢獻於全球。 為推動以終為始的產學規劃,促進產學生態系發展,強化國際產研共創價值,本校成立產學共創處(Office of Industry-Academia CoCreation),旨在深化陽明交大在產學交流合作方面的貢獻,擴大本校在產學領域的影響力。產學共創處將以創新型經濟為目標,建構「陽明交大」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匯聚創業家、創業投資、企業、政府等各方資源,並融入國際創新生態系統,培育國際產業韌性人才,以因應全球競爭、科技變遷、創新機遇與挑戰。 產學共創處的成立目的在於透過創新推動產學研共創,凝聚產、學、生醫、電資工程等領域的力量,由校內系統性匯聚創新研發成果,透過跨領域、跨校、甚至跨國界的產學合作,實現陽明交大及產業界互惠共贏的局面,深化本校的產學能量,提升國際影響力與貢獻,在追求創新、學術卓越與產學價值中取得平衡的運作模式。產學共創處之目標包含以下五項: 1. 建立產學網絡,統籌規劃產學合作資源。 2. 協調校內重點領域研發團隊納入全球產業趨勢需求觀點,建構創新產學媒合服務。 3. 提供教授與學生創新創業支持,鼓勵創新思維和實踐,培育創新創業人才。 4. 推廣技術轉移及IP管理,加速學術成果轉化為實際商品與服務,推動知識技術轉化。 5. 招募國際級會員及推動國際級產學合作。

查看工作機會(3)
工作機會(3)
台北市中正區中學教育事業資本額100萬元員工數37人

【臺北市史代納實驗教育機構】秉持著對教育的使命感,奠基於華德福教育理念,落實與時俱進之精神,融合在地文化,致力實踐並推廣華德福教育。 我們需要更多有志一同的夥伴加入,朝向理想的華德福教育邁進。

查看工作機會(2)
工作機會(2)
台北市信義區政府/民意機關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暫不提供

美國華盛頓州(以下稱華州)州政府為促進華州與台灣之間的雙邊合作關係及建立堅固情誼,於民國112年於台設立美國華盛頓州政府駐台辦事處。

查看工作機會(0)
工作機會(0)
台南市東區大專校院教育事業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暫不提供

本計劃為一跨領域科研計劃,結合中研院人社資料中心、資訊所及成大測量系、建築系,希望藉由現代空間資訊技術之運用,釐清嘉南平原水文、農業空間及聚落空間之百年變遷與連動關係,希望找到影響產業、空間形態發展的主要因子及其運作之機制,做為未來地區產業、空間規劃之基礎。另招募專兼任助理、工讀生若干名。歡迎積極努力、有志於跨領域研究、實作的夥伴加入行列!

查看工作機會(3)
工作機會(3)
台北市信義區大專校院教育事業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1650人

本校定位為「以醫學教育為本、生醫臨床為用之研究型大學」,發展以轉譯醫學為導向的頂尖臨床應用研究為目標,近年來著重發展特色研究及醫療研究,從腦外傷、再生醫學、癌症轉譯、生殖醫學到生醫材料等計有20餘個重點研究中心,除了與我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有多項合作計劃,還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等10餘個國際單位合作研究,研究總經費更是逐年成長。 此次與國科會合作,為建立產學研共同培訓高階人才平台,培育更多博士級人才投入產業,推動「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計畫」(簡稱產博後計畫)。透過北醫大作為培訓單位,提供博士產業化人才培訓及在職實務訓練(On-the-job-training),為博士級人才加值,累積其產業實務經驗,以達成橋接至產業研發服務公司就業或創業發展之目的,進而協助企業轉型升級與產業創新發展。 計畫官網:https://phdojt.org.tw 計畫效益:臺北醫學大學提供系統性產業應用培訓及廠商業務實作訓練,助使博士往產業發展就業或自行創業。除協助博士產業化加值外,另協助合作廠商媒合合適的產業博士,提供博士資源鏈結與輔導,並促進廠商更多與北醫大產學及臨床試驗合作機會。 執行期間:114/10/1-114/12/31 (三個月實習) 補助費用:政府補助博士6萬元/月。(廠商需支付每人2萬5千元獎金) 博士資格: 1.具 國內外 公私立大學博士學位之本國籍博士 2.具 國內 公私立大學博士學位之外國籍博士 註:不得為合作廠商原在職員工

查看工作機會(5)
工作機會(5)
台北市中正區其他組織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30人

「農業保險法」於109年5月12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同年5月27日總統公布,依據第12條規定主管機關應建立危險分散與管理機制,並成立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以下簡稱農險基金)負責執行,作為農業保險中樞機構,除推動農業保險外,將各產險公司不同品項、不同型態保單之危險,廣納於農險基金達成危險分散之作用,以健全農業保險制度,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的工作行列。

查看工作機會(6)
工作機會(6)
新北市三峽區政府╱民意機關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暫不提供

立法院於民國99年11月16日第七屆第六會期三讀通過國家教育研究院組織法,總統於同年12月8日公布國家教育研究院組織法。

查看工作機會(6)
工作機會(6)
新北市淡水區其他教育服務業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暫不提供

本院為財團法人學術研究機構,主要是進行與政治、財政、經濟、企業管理、社會、文化、科技等綜合議題之研究。

工作機會(41)
台北市文山區其他教育服務業資本額暫不提供員工數1400人

本校自民國十六創校迄今已歷七十九寒暑。首任校長為先總統蔣中正先生。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台以後,在原則上曾有大陸各公立大學在台一律不考慮復校之決議。然而又鑑於政治大學在國家大亂中,每能表現出疾風勁草之特有精神,所以教育部在民國四十三年主動作出讓政治大學在台北首先復校之動議。這固然是社會朝野對本校的關懷與讚賞所致,也是政大歷屆畢業生,在社會上默默耕耘服務國家貢獻的結果。 復校之初先行恢復研究部,設行政、公民教育及新聞等三研究所。復於民國四十四年成立大學部,有教育、政治、新聞、外交、邊政五學系。歷經四十多年後,本校目前已發展成為文、理、法、商、社會科學、外國語文、傳播、國際事務、教育等九個學院之綜合型大學,下設三十四個學系及四十三個研究所(碩士班),其中二十七個研究所設有博士班,另外有十個碩士在職專班。(本校各學院、學系、研究所及院屬單位設置表) 另外本校設有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社會科學資料、電子計算機、國際教育交流、附設公務人員教育、國際關係研究、選舉研究、第三部門研究、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國大陸研究與台灣研究等中心。除此之外,並有附屬高級中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及幼稚園一所,本校擁有自幼稚園、小學、中學以迄大學、碩、博士班的一貫完整學制。 在教學與研究方面,本校每年均聘請國內外學者專家,擔任各項課程教學與研究,目前有專任教師六百餘人,研究員七十餘人,兼任教師二百餘人,高學歷教師年年增加,師資陣容日益壯大。本校不但擁有輝煌的歷史背景且目前正積極追求學術上卓越的成就,期能轉型為一所以研究為導向之世界級學府。 期待熱誠、積極的工作夥伴共同成長,歡迎您加入我們的行列。

查看工作機會(0)
工作機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