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基金會成立於1971年,由永豐餘集團創始人何傳先生(字信誼)和他的兩個兒子創立,當時以濟貧助學為主。1977年,時任董事的何壽川先生和夫人張杏如女士,面對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轉折點,有感於學齡前兒童教育的重要,以及社會普遍對兒童早期教育缺乏認識,決定以兒童早期教育作為對社會關懷的主要工作,並以實際行動,傳達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期許以一個民間機構的立場,在正規教育體制之外,向社會推廣「從頭開始」的教育觀念,喚起社會大眾對兒童早期教育的關注、重視,建立兒童早期教育的正確觀念,為台灣教育品質的提升,盡一份心力。 在「守護孩子唯一的童年」的服務宗旨下,四十多年來,持續提供社會大眾有關學前教育的新資訊;並透過親職教育的推廣,喚醒父母再學習、再成長的意識;提倡發現學習及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觀。期望能從學前教育出發,促成全面教育的革新。我們深信:凡是有助於兒童身心發展及福祉的工作,都值得全力以赴。 信誼基金會:https://www.hsin-yi.org.tw/ 信誼好好育兒網:https://parents.hsin-yi.org.tw/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與出版社的工作行列。
《 關於星展集團 》 星展集團是亞洲領先的金融服務集團,業務遍及19個市場。星展集團總部設於新加坡並於當地上市,積極開拓亞洲三大成長區域,即大中華、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星展集團資本充裕,所取得的AA-和Aa1信貸等級為全球銀行業最高評級。 星展集團於全球金融業的領導地位屢獲肯定,榮獲《環球金融雜誌》與《歐元雜誌》「全球最佳銀行」以及《銀行家雜誌》「年度全球最佳銀行」殊榮。作為數位金融創新先驅,星展率先以數位科技形塑未來銀行樣貌,贏得《歐元雜誌》「全球最佳數位銀行」及《銀行家雜誌》「最佳創新數位銀行」肯定。此外,星展銀行亦於2009至2023年連續15年被《環球金融雜誌》評選為「亞洲最安全銀行」。 星展銀行提供包括消費金融、中小企業及企業金融等金融服務。生於亞洲、長於亞洲,星展洞悉在亞洲市場經營業務的秘訣。星展致力於與客戶建立長久的夥伴關係,並透過星展基金會支持解決社會及環境問題的社會企業,同時以多元方式協助所在社區,包括培育未來競爭力和強化食物供應體系的韌性,創造超越銀行業的正面影響力。 《 關於星展銀行(台灣) 》 星展集團於 1983 年進入台灣市場,秉持從客戶需求的角度出發,提供包括消費金融、財富管理、中小企業及企業金融的全方位金融服務。星展貫徹深耕台灣的承諾,不僅多次增資,更分別於2008年和2017年收購寶華銀行及完成澳盛銀行在台個人金融及財富管理的業務移轉,並於2023年8月整併花旗(台灣)銀行消金業務,進一步擴大在台業務版圖,成為台灣最大外商銀行。 星展銀行(台灣)在金融業務的穩健表現不僅被《亞元雜誌》評選為「台灣最佳外商銀行」,致力推動永續的努力亦贏得《遠見雜誌》「綜合績效外商組」首獎,並連續六年獲頒《HR Asia》「台灣最佳雇主獎」。未來,星展銀行(台灣)將持續透過創新產品與專業服務,提供與時俱進的數位金融解決方案,落實「生活隨興,星展隨行」的願景。 《基本資料》 • 星展集團深耕亞洲,業務遍及19個市場,台灣為其六大核心重點市場之一 • 星展銀行於1983年進入台灣市場 • 星展銀行於台灣擁有 76 個營運據點 ( 含總行、72 家消金分行、作業單位、以及信託業務專責部門 ) • 星展台灣擁有約5,000位員工 《發展歷程》 • 2008年收購寶華銀行良好資產,為第一個新加坡銀行在台灣的大型投資 • 2010年整合資訊作業及後勤部門至內湖科學園區Taipei Hub,以提供客戶更便捷及優質的服務 • 2011年4月,星展在台北市信義區打造星展台灣總部,展現深耕台灣市場決心 • 2012年1月,星展銀行在台子行-星展銀行(台灣)正式營運 • 2017年,星展銀行(台灣)完成收購原澳盛銀行(台灣)個人金融與財富管理業務移轉 • 2018年,星展銀行(台灣)推出「星展豐盛私人客戶」服務,正式跨足高階財富管理市場 • 2019年7月,星展銀行(台灣)透過發行普通股方式,增資新台幣22億5千萬元,增資後總資本額達新台幣322.5億元,資金結構更為穩健 • 2023年6月,星展集團對台灣增資新台幣520億元,確保星展銀行(台灣)具備充裕資本,可在台灣持續發展,增資後總資本額達新台幣842.5億元 • 2023年8月,星展銀行(台灣)透過資產及負債轉移方式,併購花旗集團在台消費金融業務
依據本會章程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二十條、第二十一條之規定,設理事長一人、常務監事一人、常務理事七人、理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後補理事八人、後補監事二人。 本會以聯合全國物理治療師,增進物理治療學術、發展物理治療專業、協助政府推行法令與社會服務、維護會員權益、增進共同利益為宗旨。另設置公共政策任務群組、人力資源任務群組、行政管理任務群組等三個任務群組,各司其職。
民國60年,天主教會台北教區捐贈6000餘坪土地,成立了耕莘護校。初期校舍僅有今耕莘樓舊址之地下一樓、地上四樓之口字型綜合大樓1棟;其餘均為草地。全校僅12班,多仰賴教會母體之養分滋潤,及政府補助款350餘萬元之維繫發展。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環境中,耕莘創造了各項殊榮,除學生校際競賽及升學表現優異外,74學年度更榮獲台灣省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醫事類科評鑑為優等。以新設校之初能有如此表現,耕莘之誕生可謂一鳴驚人。 78學年度起,招生班級數由每年3班擴增為7班,全校合計21班,並改護理助產合訓科為三年制護理科。81學年度更將班級數擴增為9班、使全校班級數提升至23班的規模。在狄剛董事長與戴志成校長的細心擘畫下,4年之間共爭取政府補助款640餘萬元,均投入新大樓建設與教學,以及實習儀器、設備之增設。此時期承辦台灣省護理教師研習3次,而學生之升學考照率亦名列前矛,學風鼎盛。 82學年度,班級數再擴增為每年11班,合計全校33班,10層教學大樓德蘭樓亦於83學年度落成啟用,一舉將樓地板面積增加至15,600餘平方公尺。同時配備有冷氣教室、新式圖書館、閱覽室及新宿舍。而新完工的PU運動場,更提供學生更多元之活動空間。4年之間,共爭取政府補助款達2,430餘萬元,全數投入護理教學實習儀器設備,使耕莘儼然成為護校之標竿。此期間仍受主管機關之青睞,承辦2次台灣省教師研習會,而學生升學考照率更屢創高峰,成為各界觀摩之理想學府。 86年起,耕莘積極朝向改制之路邁進。第二棟10層教學大樓聖母樓完工啟用,再將樓地板面積增加至25,200餘平方公尺,而耕莘樓的重新整建,亦使校學建築一氣呵成,有了全新的面貌。而陸續增設之電腦教室、新基護教室、社科教室、人文教室、內外科、婦產兒科教室,乃至於閉路電視教學系統及校園全面綠化美化之實施,均使耕莘臻於專科之設備水準。而師資的全面提升,人文素養的陶冶、生活品質的提高、全人教育的落實以及身、心、靈的整合,更有著出類拔萃的表現。期間4年,共爭取政府補助款合計3,150萬餘元,並承辦全國技藝競賽,台灣護理教師研習會,及擔任職校評鑑醫護類科召集學校和護理科新課程中心學校;再加上學生們優異的校內外表現,均使耕莘之名蜚聲全國,改制護專似已水到渠成。 自民國89年3月第一次呈報改制計劃書之日起,先後修訂並呈報4次改制計劃,評鑑委員實施訪視2次,呈報改進計劃6次。改制同時,本校遴聘博、碩士師資多人,取得基隆校區,校地面積增至7公頃餘,改制經費亦得到台北教區及耕莘醫院之挹注,增設生物實驗室、生理解剖實驗室、各科實習病房、視聽圖書館等設備成,於90年6月改制為「耕莘護理專科學校」。 本校改制為專科學校後,僅有護理科一科,初設五專6班,二專5班,次年增設二專部在職專班2班。民國93年接受專科評鑑,本校護理科與共同科目均獲一等殊榮,此在新成立的專科學校而言,洵屬難得。其後為因應社會變遷於93學年增設二專部「幼兒保育科」3班、在職及夜間部各1班,於94學年度增設二專部「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科」2班、在職專班1班,並於96學年度增設五專部「資訊管理科」1班。 因應少子化、高齡化與M型社會的發展趨勢,本校於96年2月更名為「耕莘健康管專科學校」,延續以前的護理專業基礎,同時著墨於「全人」範疇之擴展與延伸。整體發展方向,已由單一的「護理」專業人才培育工作,延伸至全方位的「全人」健康管理人才培育工作,以符合未來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職場的需求。未來畢業學生的職場出路亦由醫院(所)而擴展至整體社會的健康相關產業。 二、未來願景 改制之初,本校承諾教育部須符合專科學校用地標準,故而本校在取得基隆校地後,即進行籌設分校規劃,然因非可預期因素而延宕。為考量校務發展及基地整體規劃,須另覓土地以急速解決改制承諾問題並滿足將來校務發展的基本條件。其後劉丹桂主教將宜蘭縣9.3507公頃土地,以捐贈方式協助學校辦學,經董事會94年12月28日董事會議通過,至此整體校務發展始有明確的基礎可言。本校新店校區共1.9813公頃,再加上宜蘭分校9.3507公頃,本校校地達11.332公頃,符合改制為技術學校及科技大學的用地標準。目前宜蘭分校業經教育部同意籌設,校舍建築分為三期進行,第一期於96年7月發包動工,預計將於97年元月底前完工。宜蘭分校初設護理科、美容保健科、健康休閒管理科等三科,預計97學年度開始招生。在土地的取得、校舍的興建與生源的擴增等背景下,本校亦將逐年檢討與規劃未來整體發展的辦學績效,以邁向改制技術學院為中程發展目標,最後以升格科技大學為長程發展目標。同時以「健康管理」為校務發展主軸,繼續秉持「敬天愛人」之精神,培養具備宏觀視野、開闊包容之胸襟及合乎多元化、人文化、國際化的健康專業人才,以展現耕莘人的光與熱,迎接新世代的來臨。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富邦人壽美術館基金會在分享的使命下開創所有創意與無限可能。 The Fubon Art Foundation is committed to integrating art into daily life and unleashing people’s creative potential. 藝術透過展覽、講座、活動、禮贈、文宣、廣播。以最為親近的方式進入大眾生活。 透過「質」的提升讓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透過空間與色彩讓人自由欣賞,同時理解藝術可以增加更多日常思維,讓辦公室與公共環境也增添對於美好的分享與教育推廣的機會。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新北市永和區頂溪國民小學的工作行列。
本院係由政府撥款及工商界捐助,以財團法人方式成立之研究機構,從事國內、國際及特定地區經濟之研究,並以其研究成果提供政府做決策之參考。
本院全名為「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英文名稱:China Industrial & Commerc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nsortium Juridical Person Corporation)》簡稱CICR。 民國六十八年初,因鑑於國際上歐、美、日之「學術研究機構」組織,均紛紛成為民間企業業務發展倚賴之智庫,故數度派員至國外考察歐、美、日先進國家之研究機構組織、系統及制度…等,遂於六十九年六月成立「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所籌備處」,於民國七十年十月依據「學術研究機構設立辦法」,取得最高教育主機關教育部之同意,於同年十二月四日奉 教育部許可設立,係國內經教育主管核准設立之「學術研究機構」。 目前與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進行固定之各種研究及技術交流,致力於廿一世紀智識經濟最重之智慧財產權研究暨企業相關之經營管理、市場行銷、稅務會計、工商鑑定及檢測等研究,藉以輔導企業營運規劃以及協助企業內部之人材培訓,而成為國內企業暨政府行政機構、司法機構不可缺之e時代知識經濟智庫。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_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的工作行列。
我們是一間成立近10年的心理諮商所,由一群熱愛心理助人工作的團隊共同經營。多位心理師是暢銷書作家,包含的著作有《親密恐懼》、《你,其實很好:學會重新愛自己》、《闇黑情緒》等。此外,也有多位EFT國際認證訓練員、督導、治療師,在專業發展上持續深耕,也樂於分享與帶領。 我們相信行政夥伴是所內運作的重要核心,工作內容多元但節奏清晰,有問題隨時討論、不用一個人扛。我們彼此支持,也重視穩定與信任,讓你在工作中安心學習、逐步上手。 這份工作會陪你累積實務經驗、訓練細膩的執行力,也培養臨機應變與系統整理的能力—每天都能看見自己的進步與價值。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心曦心理諮商所」的工作行列。
本會於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五月廿二日經教育部台(75)社字第二九0二號函核准: 六月十四日假國立歷史博物館遵彭廳舉行酒會,「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正式成立。
創立於1953年的開平餐飲學校是私立技術型高中,也是台灣唯一餐飲專門學校。『開平餐飲』提倡餐飲實務、專業知識與技能、重視人文精神與人文發展。以開放的校風,順性發展的教育方針,讓參與開平教學的家長、學生,老師從關係教育中出發,讓學生學習選擇與負責去體驗自己的人生。 我們不用填鴨的方式塞一堆不具意義的知識,而是透過統整課程及活動設計,引發孩子對研究、學習的興趣,老師扮演陪伴的角色,在師生共學中,傾聽孩子的聲音、與學生互動、問出好問題,協助學生自己動手尋找、分析資料,尋求解答。我們相信學習就是在不斷發現問題、尋找解答中完成。
「天下」取名自「天下為公」,代表對一個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1981年,《天下雜誌》創刊。從此,台灣有了一束溫暖而冷靜的聲音。當時美國與中華民國已斷交兩年,台灣被國際孤立與邊緣化,內部躁動不安。 《天下雜誌》以積極、前瞻、放眼天下的態度,試圖為台灣在世界前進的潮流中找到定位,為企業因應政經巨變找到出路,為領導人與中產階級搭起溝通橋樑,提供台灣和華文世界讀者獨立的新聞、觀點與資訊。 40多年來,《天下》始終努力在追求一個美好而公平的社會。我們關心的議題,從國家、社會延展到個人身心健康;如今,集團已開枝散葉,除了《天下雜誌》外,發展出《天下學習》、《天下雜誌出版》、《康健雜誌》、《親子天下》及《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分別在財經管理、專業學習、財經出版、健康生活、親子教育、偏鄉閱讀教育等領域,成為具有積極影響力的媒體集團。 媒體也需要與時俱進-數位轉型,一條永無止境的路 面對科技帶來的數位轉型浪潮,2015年,《天下》啟動「數位轉型元年」,編輯部大幅投入網路原生內容,推動「平網整合」的內容政策;兩年後「全閱讀」上線,推廣內容訂閱制,開啟線上新聞付費服務。 此外,隨著疫情期間資訊消費行為的轉變,更催生全新的傳播模式與工具,2019年《天下》正式進軍Podcast市場,推動一段「用耳朵讀新聞」的驚異旅程。隔年,《天下》先創下「數位營收大於紙本營收」的里程碑,2021年同時達成「數位訂戶大於紙本訂戶」、「數位營收成長大於紙本營收衰退」兩項指標。 下一階段,是思維的轉變;在使用者中心時代,傳統產品思維已不再適用。2021年《天下》成立「會員中心」,希望透過會員溝通,強化內容服務與營收。清理分散零亂的資料庫,建置統一的會員政策。因為更了解會員,我們創造了更多服務,《天下》攜手Taiwan AI Lab合作開發新聞語音朗讀服務Sky,並在2022年正式上線-主打「零碎時間,聽遍天下事」,讓網友通勤、運動、睡前都能用耳朵「讀」新聞。 不論從什麼主題出發、以什麼形式呈現,《天下雜誌》集團中的每一個品牌、每一位同仁,始終堅持初衷:推動台灣正向改變,為追求一個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本校為【以務實致用為導向之教學型服務產業大學】 ●務實致用:是技職教育、也是本校的辦學本位 ●教學型: 校務發展著重在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服務產業大學:本校的重點仍在於培養服務業所需人才 而在培育人才的目標方面,因應學校的定位,我們希望能: 【培育具有「人文、科技、創新」跨域專業之服務人才】 跨域整合將是未來服務人才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本校未來在培育人才方面的重點策略工作,包括智慧與時尚的跨域整合,當然也落實在職場通識方面的強化。 本校秉持大學是公共財的概念,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提升大學對在地區域或社會之貢獻,並強化弱勢學生的學習輔導。 依據定位與人才培育目標,並落實高等教育深耕的理念,校務發展四大目標: 一、「精進教學品質、提升學生就業力」:透過教學內容及方法之翻轉,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具備自主學習之行動力。提供跨域學習及問題導向之課程模組,使學生具備面對未來劇烈競爭的數位世界之即就業力及應變力。 二、「打造學校特色、培育統合智慧與時尚的跨域創新服務人才」:藉由對時尚創造及科技應用的掌握,培育學生跨域能力,進而產生智慧與創新。並透過多元體驗與新南向深耕,讓學生具備多元語文溝通能力、國際與多元文化視野 三、「厚植友善關懷、提升現代公民素養」:一方面透過弱勢學生的全面輔導與協助,改善弱勢學生的學習成果以達到【支援弱勢生安心學習、培育專業能力、畢業順利就業】之目標,讓每一分補助的經費有效地成為提升弱勢學生向上流動的力量。另一方面則透過理論與實作的結合,強化各項現代公民素養的通識教育,提升學生的現代公民素養。 四、「善盡社會責任、落實永續經營」:發揮本校師生的專業,主動發掘在地需求與問題,讓學生走入社區,感受到「被社區需要」,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