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經營學術基金會成立於1974年,由李國鼎資政等台灣知名大型企業發起與捐助,以提倡現代管理學術改善企業及教育經營為宗旨。故前董事長為素有台灣自動化之父雅譽,一直扮演新思維模式拓荒者(New Paradigm Pioneer)的石滋宜博士所擔任,為思想引導的先驅,促進社會文化之升級,人們生活與價值觀的改變。現任董事長文國良先生為深具儒商情懷的成功企業家,深知在國際化下是腦力爭奪戰,培育具全球公民素養的人才尤為重要,因此引領基金會投入實驗教育領域,鼓勵全體同仁以新思維為孩子開創教育新未來。
本會旨在幫助肯納症者(自閉症)獲得最適宜及尊重之全人教育、養護模式,針對肯納成人建構職業訓練及庇護系統,對肯納症者提供發展功能之輔助性教育,並宣導社會對肯納症者之認識、接納與支持。
「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由兒童青少年暨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創立,楊俐容畢業於臺大心理學研究所,從事EQ教育推廣工作超過二十年,從學術專業走入社區服務,以民間的力量,發展出完整的情緒教育課程與書籍,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兒童情緒教育推手。目前每一年服務國小端超過4500個班級,超過十萬個國小兒童受惠。 芯福里聘請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團隊,以科學心理學之理論為基礎,編撰專業實用的課程教案,讓學童接觸一生受用的社交與情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又稱SEL)系統智慧,透過生動活潑的課程內容以及溫暖正向的互動關係,幫助學童獲得實用的EQ教育知識與技巧,進而運用在生活中。此外,協會善用社區家長資源,支持並協助學校進行普及化的一級預防教育,創造了家校攜手、社區共榮、親師生共學共好的友善學習環境,推動高EQ校園及城市。 楊俐容及芯福里專業心理師團隊已培訓EQ教育志工3萬多名,服務範圍擴及北中南200多所小學,免費受惠EQ教育學童總計超過75萬人次,未來仍將秉持「為孩子的幸福而教」的公益精神,幫助學童建立全方位的高EQ能力,邁向情緒成熟、健康幸福的人生!
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 NRI)為日本第一家以提供諮詢顧問服務和資訊系統建置為主的民間智庫機構。目前透過歐美及亞洲各個海外據點事業網,展開大規模且具前瞻性的經濟、產業、技術相關之諮詢顧問服務、政策研擬支援以及資訊系統的規劃與建置服務。 台北分公司成立於1994年,以NRI於日本累積40年以上之Know-how與經驗為基礎,為各政府機構以及民間企業提供範圍廣泛之調查、諮詢顧問服務及系統解決方案服務。 接著,為加強在亞洲市場之擴張速度,NRI更進一步透過透過NRI Asia Pacific(簡稱NRI APAC,總部設於新加坡)於2012年11月20日在台灣成立子公司-台灣野村總研諮詢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並自2013年1月1日起接手台北分公司業務。
位在台北101辦公大樓, 工作環境優,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
學術交流基金會負責執行美國國務院多項教育文化交流計畫,尤其以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Fulbright Program)及留學美國計畫(EducationUSA)為主。本會每年提供各類獎助學金予美國及台灣的學者、研究人員、教師、學生及專業人員至對方國家從事研究、教學、進修、攻讀學位與見習。 全世界共有160個國家執行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其中49個國家和美國簽定交換協定,成立基金會負責執行,本會為其中一員。自1957年在台灣執行計畫至今,本會已選送將近2000名的台灣獲獎人赴美研究、教學和攻讀碩博士,超過2600位的美籍獲獎人來台研究、教學和攻讀碩士。除了選送獲獎人,本會亦獲得國務院指定為官方留美諮詢機構之一,舉辦留美講座及美國高等教育諮詢。為加強台美教育文化交流,本會也透過多項新創計畫,比如提供美國大學生來台短期訪問或學習、台灣教師進行雙語或全英授課培訓、台美教師進行華語教學培訓等活動。
位居全國前五大策展公司,我們聚焦在為消費者及客戶提供沈浸體驗及藝術生活服務,以團隊優先、績效至上、追求卓越為核心價值,歡迎具有開放的心胸、不滿足的好奇心、勇於為成果負責的夥伴加入工作行列。
中心:www.core-corner.com 協會:www.wisland.org 英語島:www.eisland.com.tw 與其把世界公民文化中心當作一個語言學習機構,不如把它當作一個將自我浸泡在陌生的語言中思辨、掙扎、泅泳而出的場所。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的宗旨是: 1:二十歲的人能夠單獨旅行全世界。 2:三十歲的人敢於應徵全世界的工作。 3:四十歲的人能夠宏觀、運用甚至創造世界趨勢。
2007年,以語言學習書籍為出發點的「捷徑文化」成立,因連續多本優質書籍獲得讀者的高度評價,帶動起語言學習類書籍的出版風潮。2013年,以生活風格類書籍為主要出版主軸的「資料夾文化」成立,帶領讀者開拓不同的視野。2020年,以閩南語的「貼心」為理念的「大心文創」成立,為孩子推出增廣見聞的童書繪本,用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從中吸取新知。近年持續拓展業務至相關政府出版品,協助製作多本文史類精彩好書。 超過18年的深耕經營,我們積極成長,並持續探索出版在不同面向的可能性。在為台灣的文化產業盡一份心力的同時,也竭盡所能培植本土的出版能量,希望能邀請想進入出版行業的你一同努力!
【 新進人員體格檢查體檢說明 】 ▸配合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獲錄取通知者需於報到前,檢附『勞工體格及健康檢查指定醫療機構』所作之體格檢查報告(效期依勞工健康保護規則§17),並經審核通過後方可進入報到程序(體檢作業約需7-14個工作日)。 ▸獲錄取通知者未能提供上述檢查報告,將延後或取消錄取資格;若體檢報告審核不通過,將取消錄取資格。 ▸檢查項目依勞工健康保護規則§16附表九(一般體格檢查)。 ▸本會確認完體檢報告正本文件後,會歸還本人。 ------------------------- 【在成立「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之前】 2000年,環境議題已經歷時多年倡議,網路的傳播力量則開始萌芽。在這資訊即將爆炸的時間點,「環境資訊網絡電子報」創刊,希望以報導和轉譯國內外的環境資訊,喚起大眾關心周遭環境,並透過思考引發關懷行動。 《累積愈多的知識,我們共同做出的行動,就有愈多的倚靠》 22年來我們以「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為名,除了環境新聞,也開始積極投入棲地守護與環境友善行動。從山林到海洋、從推動修法到環保生活,都有我們的行動。 從最初的3人創刊,到如今已有60人團隊,一起實踐守護環境的理念。 我們參考了英國國民信託、日本龍貓森林的模式,以簽訂信託契約的方式,在2014年接手了全國第一個環境公益信託案例,「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這座位於新竹芎林的淺山森林,受到原地主(信託委託人)、協會與政府監管的信託契約保護著,從廢棄的果園,如今已演替為淺山次生林的樣貌。 《只是多年過去了 「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依然是少數的環境公益信託案例》 這當中有許多不同程度的困難,但其中一項原因,是由於種種法規限制。 因此,為了擴大民間保育能量,推動更多、更大規模的環境公益信託,我們決定轉型為「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2022年7月27日我們正式對外公開並啟動公眾募款計畫,短短兩個月即有1256人,在9月29日當天,2千萬的基金募集達標了。 【在成立「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之後】 由於基金會具有農業法人資格,我們才可以在既有法規條件下,以公益信託的模式,守護私人農耕地。而這些位於平地到淺山的農耕地,正是最容易受到開發威脅,最需要積極保護的區域。我們的願景,是向英國國民信託組織看齊,並促使全台3%面積的土地成為民間保育地。 轉型基金會後,不只推動環境信託,我們也會繼續擴大經營既有的獨立環境媒體,「環境資訊中心」,力求讓國內外各種環境議題被大眾看見;也會持續多年來的倡議、研究與調查,像是珊瑚礁體檢、海岸守護及減廢議題等。 這一切能夠實現,有賴於23年來投入的工作人員、會員與捐款人,有賴於基金會籌備基金的捐款人。以下,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2023年度報告,也是「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的起點。 2024年,我們轉型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擴大我們的實踐行動。
我們是非常年輕的線上教學團隊——隨性、但不隨便 承襲過往的經驗,我們致力於不斷設計線上學習的體驗,並應用在各領域的授課過程中,提供學習者新型態的學習方式 就如同飯要吃乾淨才能好好吸收營養,知識當然也要全部吸收才能夠增進實力!我們相信只是線上「課程」是不夠的,必須要給學習者適合的線上「學習方式」才能夠讓大家順利「完食」知識
「農業保險法」於109年5月12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同年5月27日總統公布,依據第12條規定主管機關應建立危險分散與管理機制,並成立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以下簡稱農險基金)負責執行,作為農業保險中樞機構,除推動農業保險外,將各產險公司不同品項、不同型態保單之危險,廣納於農險基金達成危險分散之作用,以健全農業保險制度,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的工作行列。
臺北市藥師公會簡介 臺北市藥師公會(以下簡稱本會)係依據藥師法第九條「藥師非加入所在地藥師公會,不得執業。」及第五章公會專章之規定,成立於民國35年6月1日 ( 1946. 6. 1 )。本會歷經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及藥師法歷次修正公告實施等重要階段,於民國68年6月30日 ( 1979. 6. 30 )由「臺北市藥劑師公會」更改名為「臺北市藥師公會」,並以增進藥學學術、發展藥師事業、協助政府推行法令、維護會員權益、謀求會員福利為宗旨。民國107年12月會員5,846名,分布於不同之專業領域執業,服務大眾。 本會以會員代表為權力機關,每三年一屆,迄今為第十九屆。本會依據組織章程之規定,本屆以會員直選方式選出會員代表141人,再由會員代表選出理事27人(候補理事8人)及監事9人(候補監事3人);並由理事互選9位常務理事,再由常務理事選出一人為理事長;由監事互選3位常務監事,再由常務監事選出一人為監事會召集人。本會並聘請歷任理事長擔任本會顧問,提供經驗及政策建言,並延攬國內醫藥專家學者為諮詢顧問,為本會提供醫藥時事政策之重要智庫,貢獻卓著。 本會所有幹部均為無給職,為公會及藥界貢獻所能,辦理會員之持續教育課程以充實會員之醫藥新知與專業識能、加強社區藥局藥師之經營訓練、促進同業聯盟與產銷物流之合作、積極結合熱心公益團體以推動社會公益活動、舉辦各種知性與感性兼容之活動以提升藥師身心健康及配合政府政策推動以增進市民健康…等事項,提供會員親切的服務。 本會積極推動藥事執業國際交流合作,先後於1976年及1979年與日本東京都藥劑師公會及韓國首爾特別市藥師會締結姊妹會,2007年與中國北京藥學會簽署備忘錄,2014年與上海市藥學會締結姐妹會,相約定期互相觀摩學習各國之藥事管理與社區藥學服務。 展望未來,本會將朝向資訊化服務,舉凡會務、繼續教育、學分認證等逐步e化整合;並且積極參與國際藥學學術事務,持續派員出席世界藥學會( FIP ) 及亞洲藥學會(FAPA),鼓勵台灣藥師發表論文於國際藥學學術場合。本會在藥學專業領域之努力,一向,獲得相當正面之評價與讚賞。2010年更協助台灣藥學會籌辦第二十三屆亞洲藥學協會年會( 2010 FAPA Congress )在臺北舉行,並於2013年舉辦「2013城際藥事論壇(Intercity Pharmacy Forum)」,邀請各國城市專家學者研討藥事服務與消費者保護議題,共同研議未來十年之藥事服務政策方針,規劃全方面藥事服務與民眾用藥安全。
本會成立於1991年,原名「財團法人環境保護企業策進會」,於2000年8月更名為「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 本會為財團法人非營利機構,成立宗旨為: -- 提升產業綠色生產力及能源有效利用,促進產業永續經營發展。 -- 協助政府推動能資源及環保相關施政,達成經濟與環保雙贏的目標。 在企業運作的過程中,導入環境保護的觀念,落實工業減廢與清潔生產、廢棄物資源化、節約能源等工作,在獲取利潤的同時, 亦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綠色生產力是一種提升生產效率與保護環境的策略,目的是為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其內涵為應 用適當的技術、科技及管理系統,製造出與環境相容的產品和服務,是同時兼顧生產效率與環境績效的新觀念,使企業達可持續 發展之目標。 由於國際社會對環保與能源議題愈來愈重視,且逐漸發展成為實質的貿易障礙。面對此快速變遷的環境,本會將藉由專業之智能 來提升產業綠色生產力及能資源有效利用,以促進產業永續經營與發展;同時更進一步協助政府推動能資源及環保相關施政,達 成經濟與環保兼籌並重與雙贏的目標。
公司經營介紹 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此為民間參與文化部委託投資之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公共營管案,基於公共性、專業性與公平性、多元性的整體經營理念,並以關懷台灣文創發展生態、培育文創事業發展、經營文創發展未來為主要營運核心。 在知識創價、文化創意領銜前行的時代,公部門對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也有了不同的思維。文化部將位處台北市菁華地段的「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定位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旗艦基地」,給了我們一個想像──去描繪出經營一塊土地、一個空間的願景,而且相信這個動作可以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 我們把台灣最在地的文化資源作最富創意的展現,把最具潛力的文創資源與力量統統「動」起來,在文創世紀裡繼續「讓世界看見台灣」 而華山,正是讓全世界看見台灣文創力量在躍動、在悸動的最佳舞台。 台北的華山、台灣的華山、世界的華山 在這條商業發展帶中心位置的「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旗艦基地」,可以描繪的未來藍圖,不再只是兩點之間的圖像和意義與既有的城市風貌;而是要以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力,整合各方人才與資源,將儲備多時的文化能量,對上對下、從裡到外輻射出去,以帶動台灣整體文創產業的升級,升級到足以讓世界看見台灣。 未來,我們看見…… 華山是台北的華山,是台灣的華山,也是世界的華山。 這裡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和舞台。 我們衷心期待── ●在這裡,看見台灣文化創意的未來。 ●上了華山,就跨進世界。 我們希望能夠── 透過華山這片文創產業的櫥窗,看見台灣文化創意過去的努力、現在的表現,及展望未來的可能。
「哪怕只是一點改變,那一點都可能成為撼動世界的支點。」 ——鴻海教育基金會 汪用和 執行長 |我們的使命和影響力| 鴻海教育基金會相信「生命不可限量,有成就感的孩子越多,這個社會也將越有成就」,基金會歷年來投注超過二十億元,在扶助弱勢、推動科技教育上。 |各大獎項肯定| 鴻海教育基金會榮獲: 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社會公益發展獎 天下永續公民獎-教育品質獎 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科技教育 金獎 TCSA永續單項績效獎-社會共融領袖獎 教育部體育推手獎-長期贊助獎、銅質獎
伯大尼---- 在聖經中是蒙 主耶穌憐愛且賜福之地。 主耶穌的足跡多次走遍此地,安慰幫助眾多貧苦弱勢的人。 伯大尼兒少家園也是蒙 主耶穌憐愛且賜福之地,因此而命名。 宗旨: 本基督濟世愛人精神,收容撫養、關懷及輔導失依貧苦與有需專業協助之零至十八歲兒童及少年,以增進兒童及少年福利,健全兒童及少年身心發展為目標。 服務內容: 一、 兒少安置服務: <收容對象> ◎收容對象:收容2-18歲因原生家庭變故、被不當對待、被遺棄之兒童少年。 ◎收容來源:自評收容、社福機構、全國各縣市政府社會局轉介。 <生活照顧> ◎生活照顧:以家庭生活模式照顧家園孩子生活起居、督促學業教育、提供多元學習、建立人際互動與培養生命價值觀。 ◎由保育員或生輔員、社工員、心理諮商師等專業人員共同照顧院童。 <教養目標> ◎培養獨立自主能力,依興趣及能力規畫未來人生,身心健全發展。 ◎給予正確家庭價值觀及經驗,並已返回原生家庭為孩子生命重要議題。 <院友關懷> ◎積極協助院友,解決其居住、就學、就業、醫療、法律、信仰及其他相關問題,成為其支持體系。 二、 兒少福利服務: 積極協助社會中貧困及缺乏家庭功能之弱勢家庭、兒童少年。藉專業經驗,凝聚社區意識,聯結相關資源,讓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共同關懷弱勢兒童少年。 <弱勢家庭關懷服務>: ◎ 弱勢家庭服務:家庭輔導、諮商服務、經濟扶助、資源連結。 ◎ 家庭諮詢服務:家庭生活教育諮詢、家庭資源網絡諮詢。 ◎ 家庭促進服務:親子團體、家長團體、親子活動、喘息服務。 <兒童少年關懷服務> ◎ 兒童少年服務:提供弱勢兒童少年及其家庭救助、諮詢、轉介服務。 ◎ 團體工作:提供興趣團體,陪伴弱勢兒童少年成長與學習。 ◎ 兒童少年營隊:結合體驗教育、戲劇與音樂創作、心理輔導,鼓勵弱勢少年自我探索與成長。 ◎ 青少年自願安置服務、收出養服務。 三、 人力培訓服務: 以基督信仰、專業經驗、差傳精神為發展根基,進行兒少機構專業人力之教育訓練。深度栽培兒少專業工作人才,增進專業人員職能與使命感,提升兒少服務品質。 <專業人力培訓> ◎承接或合作辦理政府專業人員培訓方案,培訓專業工作人員及主管。 ◎本家園自行辦理專業工作人員及主管、家庭親職教育等相關之培訓課程。 <研究發展工作> ◎研究各項兒少福利議題,推動落實兒少工作。 ◎為兒少需求發聲、倡議,促進兒少福利政策。 ◎辦理全國、國際型兒少相關議題會議,發表出版。 <兒少關懷志工服務網絡> ◎培訓志工人力並建立網絡,成為兒少關懷志工資源。 ◎於教會或民間團體設立弱勢兒少及家庭關懷之據點。 ◎協助專業工作者成為優質生活品格教育者。 四、 心理輔導服務: 供應本家園及其他相關社福機構於專業心輔諮商之大量需求,並提供原生家庭重建工程之專業資源服務。 <本家園及其它兒少安置機構心輔服務> ◎藉由諮商輔導,緩解安置機構院童、社區中弱勢兒少之心理困擾,促進心理健康。 ◎安置機構院童原生家庭重建及復原。 ◎提供機構工作者身心健康諮商服務。 ◎提供本家園或其他機構之心理督導及服務方案。 ◎社區心理衛生教育,藉由讀書會、電影、講座及課程等,提升社區民眾對心理健康之認識與覺察。 ◎建立社區諮詢專線,針對社區民眾之需求,連結相關資源或予以轉介。
已故的輪椅作家--劉俠女士(筆名杏林子1942年2月28日-2003年2月8日),因著上帝的呼召及一顆愛身心障礙者的心,捐出多年稿費,和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於1982年12月1日創辦了屬於身心障礙朋友的伊甸園-「伊甸基金會」。 伊甸秉持「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的理念,提供身心障礙朋友各項社會福利服務,並傳達基督救贖的訊息,落實福利與福音並重的使命。 伊甸創會時僅有二位半職人員,至今全國已有3000多名工作者,其中近四成為身心障礙者;透過社會大眾、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志工的協助,在全台共有20縣市75個服務據點提供區域化的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另外,伊甸也將台灣經驗傳達到馬來西亞的檳城(1991)及吉隆坡(2000),並成立海外分會。 每天在伊甸家園,有五千七百位身心障礙接受專業社工與就輔人員的服務,其中有900位進入機構接受服務,他們因身體的健康失衡,而使得家庭經濟和夫妻關係受到失衡的纏困。 自1985年起,伊甸率先關懷視障者權益,成立「盲人喜樂合唱團」,為視障者開啟了心靈之窗;二年後,則為了爭取身心障礙者權益,將輪椅開上街頭;而為了成全身心障礙者「行」的權利,伊甸當起了公辦民營的復康巴士司機;又在「愛無國界、救援無礙」的信念下,當起台灣另類外交的親善大使,進行輪椅捐贈的國際救援行動。因著「支持全球反地雷、愛心輪椅送殘友」的活動,伊甸結合921災後重建、創造災民就業機會的援助計劃,開設了「南投921庇護工場」,為國際合作與災後重建搭起前所未有的橋樑。 為了響應全球推動「無障礙環境」理念,從台灣未來的接班人-大專院校學生開始推動「校園友善城市陣線聯盟」,期盼將國內經驗與國際合作做最好的結合;伊甸相信在全面向國際社會發聲的同時,不僅是提高台灣在世界上的能見度,更充分表達伊甸參與亞太地區身心障礙福利推動之決心。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多元文化融合,外國籍配偶在台的人口數日趨攀升, 2002年8月起伊甸開辦「新移民服務」,提供外籍配偶及其家人一系列關懷及成長活動,招募培訓雙語志工,協助輔導並爭取相關權益,實際關懷「台越兒」之服務。 台灣身心障礙人口已高達百萬,而其中高達七成以上是因後天因素造成,伊甸將繼續爭取弱勢族群權益,增進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同胞的正確認知,並倡導更合理的社會福利政策與爭取社會福利預算,使得上帝的伊甸國度得以在台灣土地上實踐。
時報出版公司已躋身經營績效優良的上櫃公司,我們立意以新產品開發、新路線開展、通路擴充及增加參與文化活動提供讀者更好產品、更佳服務;我們也期望能更上層樓,整合全球華文圖書市場,擴充「尊重智慧與創意」的文化事業版圖。